用新质生产力促新能源“蝶变”

中国能源报2024-06-14 15:52:33 用新质生产力促新能源“蝶变”-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经过了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虽然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越来越高,能源系统可预测性、可调节性难度相对更大,同时行业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底层创新不足等问题,”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在近日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或是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案’。”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挑战即是机遇,在曹志刚看来,新能源企业正应借此机会加强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技术“无人区”内做实做强,实现高质量“蝶变”。

到达“拐点”寻求新增长机遇

“三十多年发展至今,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走到了‘拐点’,”曹志刚表示,“目前在我国能源系统中,水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占比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化石能源,这为能源行业带来巨大转折性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让电网可调节性、可控制性难度更大,发电稳定性还需加强。由此来看,新能源距离成为主导电源,还需要有更多突破。”

与此同时,曹志刚坦言,新能源产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行业内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也较为凸显,对未来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大压力,新能源产业正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新时代的“考题”接踵而来,在曹志刚看来,新质生产力便是“答案”。“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产业中的核心体现主要是科技创新,”曹志刚表示,“以往我们关注新能源的规模和体量,但如今,生产效率成为更为重要的关注点,以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我们在一些项目上落地了‘无人化’场站解决方案,通过场景化的AI技术应用,实现以往场站以人工巡检作业为主的智能替代。场站的运维效率和资产利用率都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智能化催生新动能的例证。”曹志刚说道。

而在“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个观点下,同样有金风科技的生动诠释。数据显示,金风科技的机组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单位上网电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值最低为3.88g CO2.eq/kWh,不到传统火电的1%。作为先进绿色技术代表的风电装备,在通过生产源源不断的清洁电力,铺就社会生产、生活和千行百业繁荣发展的绿色底色。

曹志刚指出,新能源行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而新质生产力也能带动能源行业跨过转型挑战,并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无人区”内做好底层创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4.7亿千瓦。另据市场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3年金风科技以16.4吉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再度登顶全球整机制造商排名榜,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领跑者”。

在曹志刚看来,新能源产业做大只是“开端”,要实现“做强”,更需要在新能源技术“无人区”内推动底层创新。这需要所有行业建设者坚持长期主义,在基础学科、基础软件和基础材料研究等关键领域深耕细作,进行长期且系统性的投入与积累,开辟风电发展的新边疆。

“从能源装备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风电机组技术迭代和更新容量速度已经非常快,仅在两三年前,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还是3—5兆瓦水平,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还是8—10兆瓦,如今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已经突破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已经超过18兆瓦,大型化速度已经空前,走在全球市场最前沿。可以说,我国风电产业已经步入了全球风电发展的技术‘无人区’。”曹志刚表示,“但这更多的是10到N的创新,用工业制造的能力实现产品规模化和成本下降。面对现有挑战,还需要更多从0到1、从1到10 的创新,需要颠覆性的技术跨越高比例新能源接入能源系统面临的阻碍,从而实现能源革命的目标。”

以整机仿真为例,曹志刚表示,如何用自主技术突破打开整机设计黑匣子,精准仿真模拟,实现对大兆瓦机组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底层支撑,就是从0-1的创新过程。

金风科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仿真软件GTSim于2022年获得国际认证机构TÜV NROD权威认证。它基于自研核心工具链、颠覆性设计理念和上下贯通的全方位覆盖工程化方法,定义更精细化的动力学模型,使机组设计更贴合风场运行需求,并通过极端风况与危机事件分析未雨绸缪,破解风电行业“成本优、性能好、可靠性高”的不可能三角困局。

曹志刚还以海上风电叶片为例指出,未来海上风电叶片的技术迭代将远不是简单的大型化,更多的是需要材料本身的革新,借助碳纤维等新兴材料,保障风电叶片在维持轻量化的同时更好吸收风能、提高发电效率。此外,构网型新能源设备也不可或缺,研发能够主动支撑电网的新能源设备同样关键。

凝聚新质生产力助推行业质变

实现全行业“从0到1”的创新并不是易事,曹志刚表示,面对现存发展瓶颈,每家企业都有各自优势和短板,但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成为行业共识,以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曹志刚认为,全行业应尽快认识到基础理论创新的不足,在过去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将是锻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新能源行业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赖过去的技术,行业内应达成共识,小批量产品试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够大规模推广,新产品从设计研发到仿真验证,再到实验检测,应形成真正的闭环。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小批量产品试验中偶发性的问题变成灾难性的产品缺陷,全行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降本才能成为现实。”

金风科技投资建设的六自由度16MW整机传动实验平台,就可以完成大兆瓦机组在模拟真实应用场景下的多种理论测算和仿真验证,将“天上的问题”在“地上”发现,将“未来”的风险在“当下”进行规避,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规模化应用之后的高可靠性和场景适应性。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曹志刚也强调,还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企业还需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人员结构变化和知识机构变化都必不可少,更需要企业有确定性的科研投入,以课题为引导、以实用作为基础,加强人员培养力度。在金风,我们培养了一批运筹帷幄的战略科学家,脚踏实地的卓越工程师,技艺超群的大国工匠和勇于探索、敢于颠覆的创新者,他们共同塑造着风电行业未来的轮廓。”

全球能源转型风潮之下,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力,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一场“蝶变”,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展望未来,曹志刚表示,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中国新能源产品将实现从“价格优势”到“价值领导”的转身。有了创新动力的中国风电产品将依靠更卓越的品质、更绿色的生产方式走向国际竞争,在全球市场上打出更响亮的“中国品牌”。


文章作者:李丽旻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4 2024/06

用新质生产力促新能源“蝶变”

“经过了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虽然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越来越高,能源系统可预测性、可调节性难度相对更大,同时行业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底层创新不足等问题,”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曹志刚在近日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站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或是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案’。”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