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工清洁的问题就是上部不容易擦干净,一致性不好容易引发热斑
早期人工清洁类似于擦玻璃:喷少量水、用刮子从上往下刮一遍,这种成本低、节约水,清洗一次10MW电站耗水10T;后期的人工清洁模式发生变化,还是几个人工,但是配套了1-2T的小拖车运水,跟擦玻璃类似,但是喷水量已经大大提高,清洗一次10MW电站耗水30-50T,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这种模式的成本现在越来越高,而且还在上涨。
人工模式劣势比较突出:效率太低、恶劣天气下响应速度极慢; “人工清洗周期大约在70工作日/10MW。”魏宇平说,“往往这边还没清洗完,那边就已经又脏了。” 且夜间、冬季均无法工作;清洗的一致性差,容易产生热斑。
但人工模式符合除尘除垢原理,清洁后的效果还是比较好,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在夏秋季节的白天可以工作。
组图:实拍光伏电站遇到的沙尘天气
“实际上我和王斯成老师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开始他还是坚持人工清洗是最优的方案。”做为业内最敬业的专家之一,王斯成老师长期活跃在电站一线,魏宇平对他很是钦佩。“但我给他分析了这些问题,同时也介绍了我们根据国内电站特点研发的清洗设备,他看了之后,观念有所改变。”
欧洲:场地平整并被压实、组件阵列排列整齐,空气质量好、有灰尘但极少有盐碱垢、气候较好温差不大;
中国:场地依地势而建基本不做处理、组件陈列存在高低落差、冬春季节沙尘暴严重、大部分地区有盐碱垢、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
再看一下欧洲设备的几种类型(从目前资料来看,大型清洗设备主要是欧洲制造,日本做的以机器人为主,基本不适合地面电站):
(1)大型重载车辆为底盘+高压水枪;
(2)大型重载车辆为底盘+辊刷;
(3)依附于组件阵列的轨道式。
这几种类型适合我们的国情吗?逐项分析一下:
(1)仅用高压水冲洗的,类似于我们的大吨位洒水车+高压水炮模式,不符合除垢原理,都可以否定---既耗水又无法除垢,不适用。
(2)因辊刷与组件表面接触,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地面不平整引发车辆晃动时、组件阵列有落差时,辊刷如何快速调整保证安全距离、不压坏组件?辊刷旋转时动量太大,刷丝对组件侧面拍打的压力是否会造成隐裂隐患?液压动力是否适合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实际情况,能否冬季工作?
之前国内一家运维意识比较强的企业采购了这种模式的国外设备,但很快遇到了问题:液压动力出问题维修复杂导致停工,在遇到组件阵列有落差时需通过人工调节方式跨越而非自动化调节造成效率降低并且多次砸坏组件,中国代理商处没有研发技术力量,遇到技术支持是无法得到最及时的服务。“这家企业后来把预定的两台设备都紧急取消了。”魏宇平说。
(3)轨道式的问题:组件阵列之间有落差如何跨越?取电问题?供水问题?安装轨道的高额成本问题?以色列推出了一款产品,不用水、自带光伏板自发电,但他无法解决组件阵列之间跨越的问题,每个阵列都需要安装专用轨道,成本不菲,夜间无法取电无法工作。
国内曾有研究机构在新疆某项目试用过该模式,因无法解决供水问题采用干刷模式,清洁效果极差,轨道安装成本极高,不具备推广价值,仅能作为科研项目。
国外设备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不少见。从几年前的组件生产设备尺寸不一致到现在行业热议的背板标准问题,再到现在的清洗车。对此魏宇平说:“其实这种设备还是可以改进的。只是涉及非常复杂的自动化控制,成本也会大幅上升。”
太初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创新:
1、自适应控制技术
利用进口高精度传感器、PLC、伺服电机系统实现全自动操作,操作人员仅需选择左/右操作臂、自动开启/自动收回即可,组件阵列有落差、地面不平整引起车辆晃动时,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快速调整清洁刷臂高度与角度,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2、自适应驾驶技术
增加减速机构,自主研发设计独立履带轮(见图),增强系统的道路适应性,提高平稳度。操作人员仅需调到特设档位,即可超低怠速工作。
履带
3、圆盘刷技术
太初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与技术比对后发现:辊刷长度达4米以上难以保证同轴,自身重量与体积都较大,工作过程中仅六分之一刷丝与电池板接触,容易挠动拍打电池板进而损坏内部电池片,控制难度较大。经过大量试验论证最终太初设计制造了一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圆盘刷,工作过程中采用现代传感器技术,保障刷丝与电池板面相切合但又不会过度压迫电池板,既能对电池板面的灰尘积垢有效清除又便于机械与自动化控制实现,提升设备安全性。
4、全电动技术方案
现场调研后,放弃了液压动力方案,采用全电控控制,既保证了控制精度,也避免温差问题影响设备工作。
对照前面运维特点分析来看,太初的设备解决了几个问题:
1、仅需一个操作工人,节省了人工。
2、可夜间、冬季工作,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正常情况一天清洗3MW以上,在道路条件更好、使用更熟练、夜间加班情况下,可大幅提高清洗效率;
3、耗水低:在首次进行除垢时耗水3T/MW,以后定期保洁除尘,耗水量仅2.2-2.5T/MW。
4、操作简单:自适应控制技术让操作人员不需要顾虑地面不平整、组件阵列有落差问题;自适应驾驶技术降低了操作人员工作强度,仅需调到专用档位即可实现超低怠速行驶;
5、独立盘刷模式降低操作臂质量、控制难度随之降低,通过高精度传感器、PLC控制系统快速调整刷毛与组件间的距离,既能达到清洁效果又保证安全距离;进口伺服电机系统保证调节速度与精度,快速的调整操作臂高度与倾角。
那么太初的设备是如何清洗组件的?我们来看一张直观的照片:
看看清洁效果的对比:
图:场地差
算笔经济账
再来对比这几种运维方式的经济性,首先对比下费用。
以50MW的电站为例:
1、目前西北地区人工和喷枪清洗费用大约为1500元/MW,按一年清洗6次计算:1500*50*6=45万,目前市场也有压价到1100左右的,但个别风沙大的地区,有数据表明60MW的组件年清洁费近百万元、
2、清洗车的费用需要一个详细的清单,见下图:
其中还要算上清洗车的费用,80万左右。
客户对待清洗车的态度很有意思。“很多客户不愿意投入80万的车辆费用,所以我们也在推行新的商业模式,直接给客户做清洗。”魏宇平说,“但有个客户40MW的电站希望我们连续清洗,一年20次,自己算了下要投入120万清洁费用,而自己进行清洁一年成本也不超过40万,算了一下,买车后一年收回成本。”这家开始不想多花钱的客户在算了经济账后还是选择了购买清洗车。
再来算算经济效益。
以上文的甘肃酒泉金塔项目为例,夏季清洁后提高8%左右的发电量。
图:甘肃金塔的数据
在人工无法作业的冬季,发电量提升最大可以达到30%以上,清洁后连续15天的平均提高发电率在20%左右。下图是新疆轮台某电站的测试报告:
通过提高发电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冬季清洁的必要性。魏宇平说:“在与其他模式对比时,在夏秋季节提高发电量我们设备仅高出3-4%个点,但冬季我们设备可提高20%以上,这是其他清洁模式无法实现的功能。”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计算收益:
假设全年提高发电率8%,有效利用小时数:一类地区按1500小时计算
电站规模:50兆瓦
电价:按照一类地区未来的0.9元来算
以每千瓦时电能节约0.4KG标煤进行折算
经过近年国内外光伏电站清洁运维的研究成果与实际经验,普遍认为光伏电站的清洁运维工作难以量化。但是光伏电站清洁运维的效益产出是即清即得,各光伏电站管理者应根据自己光伏电站实际情况与维护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选择合理的清洁频率。实际上只要清洁后的产出大于清洁投入的前提下任何时候清洁都是可行的。在清洗频率方面,公认的发展方向会是:定期清洁向状态清洁的转变。现阶段国内大多采用的是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清洁,遇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临时增加清洁工作,在6-9四个月通过少量降雨自清洁。
状态清洁:通过历史数据设定参考值,综合天气预测参数、组件衰减监测数据、实际天气状况、提高发电量变化曲线做出判断,是否进行清洁。
“我们也在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站监控系统平台上增加状态清洁功能模块。”魏宇平说,“但现在组件衰减数据监测不准确,对结果判断影响较大,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历史数据积累。”
关于分布式项目
未来分布式的清洁趋势肯定是自动化设备为主流,尤其是针对大型屋顶项目。
目前除人工清洗外,已有的自动化方案主要是机器人清洗,但造价昂贵,能否实现产业化有待进一步观察。
屋顶项目布局千差万别,与地面电站有很大的不同:
1、屋顶光伏阵列布局与屋顶面积、其他设备占地有关;
2、安装方式上有平铺的,有带倾角的;
3、阵列之间间隙大小不一致,类似平铺的,中间只有很小的检修用间隙。
人工除尘方法仍然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尤其是以屋顶为主的分布式光伏,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人工清洁方式。但行业仍然期待着新的针对分布式的除尘模式的诞生。据国内一家知名逆变器企业高管透露,国内已经出现多起运维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尤其是屋顶分布式,除电击外,还有坠楼危险。笔者一位朋友的公司也曾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该操作人员从6楼楼顶清洁组件,遭到电击,如果不是边上的同事拉住该名员工,很可能从六楼坠落,酿成惨剧。
最后我们讨论下南方环境较好,雨水丰沛的地区用雨水清洁是否可行?可以说雨量充沛、灰尘较少的地区是可行的,只是要注意灰尘中的盐碱成分溶于水后会更紧密的附着在光伏组件表面。简而言之:尘好去,垢难除。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灰尘对光伏电站的在一天的各个时段也有所不同,下图是甘肃酒泉金塔一个电站一天发电情况的数据:取这个标题,有两点含义:一是缺少运维的光伏电站,由于灰尘、缺少监控、维修不及时等情况,发电量损失很大,同时组件、逆变器等产品质量也令人堪忧;二是由此导致的外界对光伏电站收益产生的不确定印象,致使外界资本难以进入光伏终端市场,行业资金周转率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