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交困 多晶硅企业须摒弃价格战略
中国化工报2013-12-16 09:35:43
12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光伏反倾销与反补贴案终裁公告,除121家价格承诺企业外,对其他企业输欧光伏组件和电池征收为期两年的倾销税,税率在47.7%~64.9%不等。目前只有11家企业满足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多晶硅行业,内外交困之下如何生存?“在双重压力下,多晶硅企业必须摒弃价格战,转而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才能逐鹿国内外市场。”多位专家接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可再生能源协会光伏委员会秘书长吴达成表示,我国是光伏制造大国,其产能占世界光伏产能的60%,而欧盟是中国的主要市场。虽然获得了7GW的配额,价格承诺企业数量比之前增加了27家,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盟反倾销裁定的结果使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的销售竞争力下降。未签订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企业,基本上挥泪告别欧洲市场。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依靠“软实力”而非价格战逐鹿欧洲。
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秘书长白洪强表示,在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国内企业最终保住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总体来说是预期中最好的结果了。但中国光伏组件在欧盟市场中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价格优势。
其实,比起欧盟“双反”导致市场减缩,对多晶硅企业来说,弥补自身软硬件实力的不足,才是企业发展中更急迫的问题。
11月27日,工信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的名单,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只有11家入围。《条件》要求企业当年产量要达到产能的50%,因多数多晶硅企业2012年出现停产现象,这一条硬杠杠就将诸多企业排除在了准入名单之外。产量规模要达到每年1500吨以上,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不低于16%的硬性要求,使另一些企业也没能迈过准入的门槛。
白洪强说,《条件》提出的硬性指标让一些在2012年生产不正常、技术并不算很先进的企业无法拿到通行证。目前入围的11家多晶硅企业未来也并非进了
“保险箱”。但国内多晶硅近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条件》要求的。当前多晶硅企业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他认为在原料、铸锭、切片以及转化效率、稳定率、成本等方面找原因、找差距,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才是根本出路。
吴达成表示,现在公布的是第一批准入名单,不意味着是最后一批,企业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指标等手段最终享受政府扶持的。他同时建议,国家对那些规模较小,但成长性、技术储备较好的企业适当进行鼓励扶持,避免未入围《条件》享受不到优惠而夭折。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