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新能源应对“十面霾伏”
中国气象局网站2013-12-12 11:27:53
“十面霾伏”“万雾生”……今年以来,由于我国大部地区频频出现重污染天气,“雾-霾”不仅成为今年最吸引眼球的“热词”,也成为诸多网友关注最多、讨论最激烈的热门话题。
12月2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能源部门(燃煤发电)是京津冀PM2.5最大污染源。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化石能源燃烧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温室气体增多,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于11月5日发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这无疑将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及新能源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雾-霾频发呼唤新能源时代
暴风雪、暴风雨、台风多发、雾-霾天气频现……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不时挑动着公众神经。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气候,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成为中国政府迫在眉睫却又看似遥远的一大难题。
今年1月,我国4次大范围雾-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月份的雾-霾天气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到了危险的极值。加强污染排放研究和环境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说。
为此,今年9月12日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
同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也作出明确要求:“积极有序开发水电,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能。到2017年,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
不少专家认为,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以北京周边地区风能资源发展为例,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北京北部地区张家口、承德风能资源丰富,且距离北京仅200多公里,外送的风电直接汇入京津塘电网,可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能源面临严峻形势。我国煤炭储采量逐年下降,煤炭储采比由2007年的45年下降为2012年的31年。截至2012年,石油储采比为11.4年,天然气储采比也呈整体下降趋势,储采比为28.9年。
因此,新能源开发利用不仅仅有利于雾-霾治理,还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同时,对于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能源产业也必将是重中之重,新能源时代呼之欲出。
我国“绿色能源”崛起迅猛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由主要依赖过去的太阳转变为依靠今日的太阳。”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说。他表示,煤炭和石油等资源,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能源来自于过去的太阳,是有限的。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则来自于今天的太阳,能量巨大。
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全球风电装机年均增长25%,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44%。
作为能源生产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能源的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我国2005年颁布《中国新能源法》,2007年发布《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2009年出台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到2020年前后,我国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2012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可再生能源电价进行全面的资金补助。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的扶持政策。
目前,我国在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绿色能源”的崛起。截至2012年底,全国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的28.5%,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发电量占全部上网电量的21.4%。2012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11年已经下降5.02%。
同时,截至2012年10月底,我国6000瓦以上水电厂装机容量达20632万千瓦,全国并网风电装机达5589万千瓦。这是继我国水电装机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后,我国风电装机首超美国,占据全球榜首。目前我国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集热面积、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气象科技助力新能源发展
今年10月,新疆吐鲁番市两万居民搬进被称为“太阳城”的新能源示范区内,这里的房屋全部由太阳能发电制冷供热。作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成员单位,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联合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吐鲁番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设计规划。气象部门还为吐鲁番未来72小时逐小时太阳能资源以及未来1小时逐分钟的超短时太阳能资源提供预报。
2012年7月3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汪光焘在吐鲁番太阳能观测站调研时指出,新能源示范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气象工作恰恰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气象与微电网的结合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示范区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行机制。
据了解,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太阳能辐射相当于49000亿吨标准煤,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日照在2200小时以上,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气象部门利用专业优势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与支撑。
此外,我国风能蕴藏量十分惊人,从装机容量上看,风电已超越核电,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电能。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陶树旺博士介绍,气象部门风能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和技术流程已逐步形成,开发的风电功率预报系统,以15分钟为一个间隔,向风电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预估出未来24小时、72小时内每15分钟的风能够发多少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可再生能源专项风能组副组长李泽椿表示,将先进的探测手段和数值模拟与预报技术应用于资源评估与预测,中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新能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还将为遏制气候变暖、保护绿色地球做出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