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专访宋海良:擘画低碳转型融合发展蓝图-光伏资讯-索比光伏网

《国资报告》专访宋海良:擘画低碳转型融合发展蓝图

中国能建2022-10-24 09:37:07 《国资报告》专访宋海良:擘画低碳转型融合发展蓝图-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近日,《国资报告》2022年第9期刊发了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的专访。以下为报道全文:

“我们要坚持做好改革、管理、发展、党建‘四篇大文章’,进行系统性谋划。”

“我认为最令人印象深刻、最能反映公司较大变化、最能体现公司一些重要工作的关键词是改革、创新和担当。”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说。

成立于2011年的中国能建是一家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整体系统性、一体化、全周期、一揽子发展方案和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企业,也是“A+H”两地上市公司,2014年以来连续9年进入世界500强,在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等排名中位居前列,业务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能建近些年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发展成就?中国能建如何勾勒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能建如何通过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打造“能建样本”引领示范央企改革?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出能源融合发展的背后,中国能建有着怎样的深层思考和高瞻远瞩?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宋海良。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五大创新

《国资报告》:自2020年至今,您已经履职两年,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您个人的工作体验,展现公司近些年的发展?

宋海良:我来到中国能建刚好两周年,工作体会是多方位的,也是全面系统的。如果非要提炼几个关键词,我认为最令人印象深刻、最能反映公司较大变化、最能体现公司一些重要工作的关键词是改革、创新和担当。

第一个关键词是改革。围绕改革主线,坚持理念先行、思想引领、战略支撑,中国能建推动了公司全方位改革。首先从“三个解放”做起,中国能建推动解放思想、解放人,最后解放生产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通过“三个优化”,中国能建从三个维度优化生产力和产业、市场与区域、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布局。通过“三个融合”,中国能建系统推进产能、产信、产技的融合。通过从三大方面进行适应性组织的改造和优化,作为中国能建“大脑”的顶层更有能力解决思路和出路问题,作为“腰板”的中层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能力和执行力,作为“底座”的基层筑牢了基础基架。

在改革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我认为可以用“三个‘六’”来概括,即顶层改革围绕“六个问题”(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创新性、风险性问题),中层改革围绕“六个力”(活力、驱动力、动力、牵引力、加速力和推动力),底层改革围绕“六个基本遵循”(遵循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基本逻辑、基本人性、基本道德和基本规矩),来构建理念、战略、文化,最终形成中国能建改革的核心要义。

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世界之变、科技之变带来了产业之变,引发竞争格局之变,进而带来社会行业的剧烈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科技之变和产业之变,对于企业的影响巨大。围绕着“五个变”,结合国资委的要求,中国能建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五大创新”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能建这一年成功进入国家创新体系和重点平台实验室的项目数量,大概是前五年的两倍。

第三个关键词是担当。中国能建作为央企,要勇担国家队的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不折不扣地践行国家战略。在实践中,无论是改革、创新,还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要打破阻碍发展进步的既有利益格局、思想和习俗,就要求大家有担当和魄力,需要奉献,甚至牺牲。这时,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就显得极为重要。今年,中国能建有史以来隆重表彰了一批有担当的“两家”,即企业家、创新家。

▲ 中国能建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顺利实现A+H两地上市

助力低碳转型 与国同频共振

《国资报告》:刚刚您提到了作为国家队的央企要以使命担当落实国家战略,那么,中国能建在能源电力领域是如何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

宋海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能建始终牢记央企责任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全力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践行“30·60”目标,做国家战略的践行者,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能建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先后参建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代核电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铸造了如乌东德、白鹤滩、华龙一号等一批享誉全球的大国重器,在大规模风光储输工程、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高海拔输变电工程、124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工程等领域做出了卓著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国能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全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首先,中国能建对“双碳”目标战略以及能源安全新战略等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充分学习、深入研判。例如,我们应该怎么样贯彻落实?怎么样从顶层做起?在国家端、行业端怎么做?自身怎么做?

中国能建在国家端配合做好“十四五”规划的一系列布局设计和智力支撑;在行业端和区域端,为行业和各省市自治区做了大约2/3以上的规划和“双碳”目标的解决方案;就公司自身而言,中国能建明确自身定位,编制了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例如,编制了《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

其次,中国能建对既有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提升,加快推进适应性组织建设。成立双碳研究院、储能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引领组建了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开创性研究、建设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高空风能、氢能等示范工程。

再者,中国能建全面发挥智库力量和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低碳转型。作为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中国能建为政府部门、能源及电力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智库支撑服务;在低碳产业领域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核心业务上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此外,中国能建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助力能源低碳转型。中国能建拥有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组织承办了“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多个国际会议,促进了中国能源行业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 国内首个兼具氢能利用的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项目-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综合能源站效果图

《国资报告》:您能否举例说明中国能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宋海良:中国能建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充分发挥科技“引领、驱动、支撑”三大作用,支撑、引领公司加快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储能方面,中国能建联合宁德时代成立了能建时代新型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数科集团专注于3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攻关,在湖北应城、辽宁朝阳等率先开展工程验证;在氢能方面,中国能建成立了氢能公司,开展了内蒙古兴安盟、辽宁朝阳、甘肃张掖等地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投资建设,在兰州新区规划建设“一基地三中心”功能的综合型氢能园区。

此外,中国能建参与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首创高空风能项目——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这是国内首台首套。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对高空风能发电技术的首次工程化实践,是高空风能发电技术产业化的“试验田”。

▲ 兰州新区氢能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把握改革机遇 激发企业活力

《国资报告》: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中国能建是如何通过深化系统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宋海良:中国能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改革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招”,把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与落实公司《若干意见》、“十四五”发展规划、《布局优化调整和组织结构重组整合总体方案》“四套方案”及细化的“四张清单”有效衔接融合,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目标,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加劲赋能。

中国能建的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囊括了从顶层到中层再到基础、从体制到机制再到文化的各方面,大约包括200多项,都设定了目标、体系、路径措施和时间表。

一是大力度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董事会的重大决策权不断做实,全面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二是大力度推动产业布局迭代升级,拓展“六全”业务领域,打造“三新”能建平台,形成12大产业(业务)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度推进适应性组织的改造和建设,设立六大事业部和六大区域总部(投资公司),组建专业化公司,打造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高质量实现布局结构深刻变革。四是大力度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抓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五是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重塑科技体制机制、创建高端研发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优势产业平台、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六是大力度深化改革专项工程,将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和混改试点企业等培育为改革尖兵与改革样板,激发基层企业改革内生动力和创新创业活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中国能建把原来有些想改而没有改、想做而没有做、想做成而没有做成的都做成了,也得到国资委高度认可,荣获2021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A级。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三年行动主体任务。

打造数字化转型样板 推动能源融合发展

《国资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中国能建提出打造央企数字化转型的“能建样板”,为此中国能建有哪些深层次的思考,做了哪些努力?

宋海良:数字化转型确实是中国能建这两年思考最多、研究最多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将会成为未来三大经济形态,因此未来所有的产业、产品、管理、服务一定要融入其中。中国能建的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底座也要基于这三大经济形态建设。

首先,围绕着管理模式的扁平化、中心化、平台化,这两年中国能建持续推进适应性组织建设、改造,创新管理模式。

其次,在产业方面,例如,智慧电网、数字电厂、自动化检测、自动化管理等,中国能建围绕数字化来进行产品的规划、设计、管理。中国能建建立自己的BIM中心,实现了产品设计数字化,打造未来柔性数字化工厂,将施工现场由工地变成工厂,实现施工现场的无人化、数字化。

再者,在共享经济方面,中国能建搭建了四大平台——业财一体化平台、项目管理平台、共享平台、国际供应链管理平台,这使得中国能建在数字转型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通过以上几个维度,中国能建在施工、电厂、电站、储能等产品和服务方面,都实现了“三型”,即数字型、智能型、智慧型。

未来,我们要全面推进数字化 转型升级,产品数字化、产业数字 化、数字产业化相互融合,实现共 享、共通、共赢。

▲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

《国资报告》:今年您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能源融合发展的能建方案备受关注,中国能建目前在推动能源融合发展上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宋海良:首先,以往的规模化发展或者粗放式发展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要素之间、产业之间存在隔阂。其次,实现融合发展可以将成本最低化、价值最大化,充分挖掘所有价值点,把所有的产业链变成有效的价值链,有效的价值链变成有效的管理链。

例如,在城市的水、电、网的改造过程中,经常是水、电、网的相关单位各自独立施工,同一条马路被反复挖断,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给老百姓造成了不便。通过“七网”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施工、建造、管理,可以推动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2022年4月,中国能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当前公司正聚焦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利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突出跨界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区域融合“四大融合”,让融合无处不在,向着“交融”“数智”“联通”三大趋势蓬勃发展。

围绕“能源+”融合发展,中国能建强化需求引导与模式创新,主动为客户提供规划咨询、项目策划、模式设计、融资落地一体化方案。目前,中国能建正在积极推进多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例如,成功实践开发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数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光储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

翻开历史发展进程,三条主轴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一个是生态,在推动三条主轴相互融合方面,中国能建能有所作为。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24 2022/10

《国资报告》专访宋海良:擘画低碳转型融合发展蓝图

近日,《国资报告》2022年第9期刊发了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的专访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