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股全线飘红下的冷思考 寻找另一种商业模式

新能源网2019-12-30 10:31:43 光伏股全线飘红下的冷思考 寻找另一种商业模式-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昨日,光伏股几乎全线飘红,光伏产业向好的论点被大家欣然接受。

的确,随着政策的明朗化,光伏人可以底气更足、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的布局、产品的生产,无需再“摸着石头过河”。“经过531之后,所有的政策都是利好。”以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多项招标项目陆续启动,行业再现“晴天”,供应链企业利好不断。

但从各大一线企业近日逐步公布的财报预测来看,这些企业却并未因此上调营收指引,且对年内出货动能的全面恢复仍持谨慎态度。

世纪新能源网记者采访多家下游电站开发企业,其中多数企业对政策利好持肯定态度,但要将利好彻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大家认为仍面临诸多问题,挑战不小。

接网工程不到位难倒“英雄汉”

光伏作为投资型产业,要想实现盈利,能够顺利接网是前提。然而,这样的前提条件却难住了为数不少的企业。

“项目配套接网工程我们企业自建,可即使这样,我们也很难顺利实现接网。”某企业有苦自知。

2018年6月11日下发的《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第七批)的通知》明确:可再生能源接网工程项目,包括之前已经纳入补贴目录的工程,未来将不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补贴。

而根据当时现状来说,大型光伏电站的送出成本可以达到0.5~0.7元/W。现今虽有变化,但是差距并不太大。

如此来看,如果电网企业不投资或者不及时回购,企业必然面临着更大的非技术成本,说白了也就是企业将会花费更多的非计划内的费用。

尤其对于光伏发电企业来说,在自行进行建设配套接网工程的过程中,即使将工程基本成本刨除在外,时间成本的加大会给予企业更大的压力。而工程建设完毕之后,电网企业经过“繁琐、冗长”的流程之后,回购工作依旧缓慢,这也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并网依旧是老大难

并网问题甚至不需赘言,每家光伏发电企业都有着一肚子的“苦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然国家为了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的促进并网的政策,当然亦不乏强制政策,然而并网问题犹如卡在喉中的刺,老大难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做好,可是就是不能并网,看着电价往下降,说不着急是假的。”光伏发电企业急急忙忙赶工程,心心念念早营收,然而面对无法并网的现状,所有的计划都不得不进行修改。实现不了并网,其他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

随着光伏市场的复苏,企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并且在平价上网的大环境下,电价市场几乎一时一变,随着电价的持续下调,光伏发电企业必然面临利润减少的局面。

快建慢建一个样,建早建晚一个样,此种现状在较大程度上打击了光伏发电企业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近期工程流标的现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应了光伏发电企业的尴尬窘境。

土地属性依旧争议不断

“我国不缺少建设光伏的土地。”这是行业内某专业人士的论述。如果按照我国现状来说,的确有着广泛的土地资源供光伏建设。但为何土地问题依旧困扰着诸多光伏发电企业。

2015年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同年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光伏电站建设使用林地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资发〔2015〕153号)、国土资源部发布《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2016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光伏发电用地事项的函》,诸多有关土地的文件陆续落地,对光伏发电企业的用地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面对不同属性和类型的土地,企业面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花销。尤其作为大型光伏电站,土地费用往往数额巨大。

而即将在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同样也做出了明确规定,部分光伏发电企业不得不面临着相对更高的税收。

所以,光伏发电企业往往会选择属性明晰、花费相对较少的性价比更高的土地进行光伏电站的建设。然而囿于种种,因土地属性问题发生的争端并不鲜见。个别地区甚至存在扰乱光伏项目建设运营秩序、占据生产场所的情况,导致项目无法正常推进。

由于土地属性问题衍生的工期压力、税收压力、土地费用压力,让企业苦不堪言。“即使面对一些非常适合建设电站的地方,因为属性不明,即使给予一些优惠的政策,我们也是绝不入手的,否则操心事太多。”某企业深有感慨。

光伏产业作为一个环节诸多的产业链,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虽然整体来看,政策明晰、利好存在,有力拉动了发电企业备货动能,但作为行业中的各环仍需保持冷静,应密切关注上、中、下游的需求和价格走势。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生命延续的资本,而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又会给企业带来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据统计,美国企业创新成功有60%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然而,国内外很多企业却并没有重视商业模式创新。根据美国管理协会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企业对新商业模式的开发投入,在创新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竟然不到10%!这个比例在中国,在光伏行业可能会更低,光伏产业发展到现在,陈旧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光伏企业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根据国家能源局官宣数据,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我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已突破190GW。在这190GW的光伏电站装机背后,是一个个光伏企业的起起落落,满含辛酸的企业史,更是整个光伏产业披荆斩棘、积极进取的行业史。虽然,光伏电站的累计装机量不断提升,但实际增速却已经放缓。这预示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面临新的转折点。面对行业发展转折时机的到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成为企业迎接市场变化,开拓新市场,发现新机遇的策略之一。

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行业之一,商业模式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升级。自然经历了多次的升级。面对目前平价上网政策的来临,商业模式的创新又成为了光伏行业的热点议题。

回望光伏产业萌芽之时,众多企业仅仅采用传统的组件制造及销售模式来获取利润。相比之下,现在的光伏企业有着更新、也更加先进的商业模式:或依附于光伏电站等终端应用市场,或依托于海量的客户资源,更多是进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打造全产业链的集成布局,或是以金融思维进行大举扩张,成为清洁能源的大体量供应者。

从光伏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在市场最为残酷的2012年,中国市场有约350家光伏企业或破产,或倒闭。但在一片哀声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赛维、尚德虽经历破产重组,但仍不忘初心。但更多的企业如宝利光伏一般,悄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一个注脚。即使是在近两年,仍有“硅片一哥”旭阳雷迪拖欠工资, 协鑫新能源改换东家,委身于国有资本的情况发生。在去年,“531”新政更是让光伏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积华发出一声感叹:“‘531新政’后,我们6月销售额迅速从1.2亿元减至5000多万元,亏了600多万元,15条生产线只开了4条。”

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光伏行业,真的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吗?

放眼全世界,特别是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很多居民家庭的标配。工商业光伏,光伏+储能,光伏与微电网等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那么在我国,这种光伏利用模式能否直接“克隆”?还是需要更为本土化、更贴合实际的改良?这些问题都萦绕在每一个光伏人心中。

随着光伏平价上网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如何在光伏平价项目全面推行的环境下保证企业收益,成为了众多光伏企业日思夜想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光伏市场,众多企业纷纷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下,市场早已成为一片“红海”。而未来的光伏市场所需要的不再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投资和经营电站、建设光伏EPC项目、售卖光伏设备、监测系统等商业模式,创新型商业模式,才是真正打开未来光伏市场大门的钥匙。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30 2019/12

光伏股全线飘红下的冷思考 寻找另一种商业模式

昨日,光伏股几乎全线飘红,光伏产业向好的论点被大家欣然接受。的确,随着政策的明朗化,光伏人可以底气更足、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场的布局、产品的生产,无需再摸着石头过河。经过531之后,所有的政策都是利好。以国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