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天威52亿元巨亏是怎么造成的?【深入解析】

2014-06-24 09:02:00 *ST天威52亿元巨亏是怎么造成的?【深入解析】-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短短几年时间,从巅峰到低谷。一家净利润率曾高达20%以上的“赚钱公司”,竟出现了52亿元的巨额亏损!是战略失误?还是形势比人强?请看公司聚焦:*ST天威52亿元巨亏是怎么造成的?

这个西部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是由东部的企业天威投资的,紧跟着中央调控政策,靠生产变压器起家的天威集团,一口气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了近10个生产基地,在扩张中企业调整了产品结构,调整了产业布局。

  丁强(天威保变原董事长):过去我们是单纯做以变压器为核心的输变电,逐渐完善输变电,后来又转入了新能源,光伏,后来又走入了风电。

在经济转型的压力下,天威拿出300亿元向新能源产业突围。

主持人:2011年7月10日晚,位于河北保定的天威集团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彼时,这家原本以生产输变电设备为主业的公司,因进军新能源产业并取得突出成绩,而被广泛视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谁能料到,仅仅两年之后的2013年,天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天威保变竟曝出了高达52亿元的巨额亏损,在去年沪深两市的年度亏损公司中名列前茅。而将天威集团拖入如此境地的“罪魁祸首”,正是其一直引以为豪的新能源业务。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解说:天威集团是我国变压器行业的老牌骨干企业,在业界素来与特变电工、中国西电并称为“三大变”。而在传统主业之外,它其实很早就已看好新能源领域蕴藏的潜力,早在上个世纪末,它就抓住西部大开发启动太阳能应用的商机,于2000年成立了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天威保变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不久,时任天威集团董事长的丁强力排众议,决定投资当时急需资金的民营企业——由苗连生创办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2002年2月,天威保变入股英利新能源,占其49%股份。这就是后来光伏行业大名鼎鼎的天威英利。

丁强:“当我们提出天威要转做新能源的时候,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和批评。一些政府部门也提出了疑义,说我们是‘误入歧途’,甚至还有人说这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但是我们没有放弃,通过反复沟通和坚持,最后还是获得了支持。”

解说:天威英利可谓生逢其时。彼时,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欧美等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德国政府宣布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计划2003年底安装10万套光伏屋顶系统,德国政府为此提供了总共约4.6亿欧元的财政预算。随后西班牙也对国内太阳能发电进行补贴,海外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被启动。

从2004年起,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凭借中国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开始迅速进军欧美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此时的天威英利也准备扩大生产,急需大量资金,于是希望获得天威保变的融资担保支持。借此机会,天威保变进一步从英利集团手中收购了天威英利2%的股份,取得了天威英利51%的绝对控股权。2005年,天威保变更是斥巨资布局上游多晶硅产业链,收购了四川新光硅业35.66%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也正是在这一年,天威集团提出了对其以后发展影响巨大的“双主业”发展战略,即在做强做大输变电产业的同时全面进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


丁强:我们提出来天威的“双主业”,“双支撑”。“双主业”一个就是我们输变电制造的这个主业,这是我们看家的东西,这个主业要继续把它做强做大,不断完善;再就是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就是新能源产业。

主持人:不能不说,天威集团和丁强确实有先见之明,不过现在来看,这似乎更像是一种投资眼光,因为不久,天威保变就在天威英利海外上市的过程中丧失了对它的控股权,实际上,根据双方之前的“君子协定”,天威保变从未真正介入天威英利的实际经营活动。尽管如此,天威英利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为天威保变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2006年是1.35亿元,占天威保变净利润比重的68.23%;2007年是2.13亿元,占天威保变净利润比重的46.04%;而在天威保变取得近10亿元净利润,净利润率高达21%的2008年,天威英利和新光硅业分别为它贡献了3亿元和2.88亿元的投资收益。那几年,也正是中国光伏产业狂飙猛进的“黄金时期”。

解说:伴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再加之无锡尚德海外上市后的巨大财富效应,一大批光伏企业在资本和地方政府的助推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中小型光伏加工企业更是遍地开花。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快造成了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的紧缺,2006年我国多晶硅的总产量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相差巨大。如此紧俏的产品立刻遭到了下游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公斤飙涨至300美元/公斤,2007年甚至攀升到了400~500美元/公斤的高点。

  陈绍章(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当卖到300万元的时候,我就跟他们开了个玩笑,中国什么最赚钱,以前说是贩毒最赚钱,我说现在是卖多晶硅最赚钱。因为你算嘛,你当时300万元的时候,你的成本才几十万元,你算五倍以上的,差不多五倍(利润)。

解说:2007年初,新光硅业1260吨多晶硅生产线的投产,正好赶上了这一波暴涨。据陈绍章后来告诉媒体,他们仅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元的投资,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其他行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很快,大量的资本就开始疯狂扑向这一年多前还无人问津的领域。天威保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口气控股和参股了两家新设立的多晶硅公司——四川天威硅业和乐电天威,产能均高达3000吨。同时,一直试图收回天威英利控股权、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天威集团,还在成都投巨资设立了天威新能源公司。

主持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天威集团的“双主业”战略直到此时方才真正展开。而当时背靠兵装集团的天威可谓财大气粗,提出了“完善新能源产品构成,打造完整新能源产业链”的口号,在新能源领域全面“下注”:不仅生产多晶硅,还生产电池和组件;不仅做多晶硅电池,还做薄膜电池;不仅从事太阳能,还从事风能,生产风电机组,甚至做风机叶片。只是,等到这些项目进入生产经营期,时间已经到了2009年,无论是光伏还是风电,形势都已急转直下。

  解说: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晶硅价格迅速从每公斤几百元暴跌至几十元。市场形势的风云突变,使此前喊着“拥硅为王”口号大举杀入多晶硅领域的一大批企业傻眼了:本来还以为多晶硅“奇货可居”可以大赚一把,谁曾料这个产业的高潮那么快就过去了。而且由于市场缩水和大量项目上马,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困扰这个新兴行业!

据统计,截止2009年上半年,我国已有19家企业的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超过10万吨。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万吨。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然而,即便面对这样的形势,天威集团依然对新能源产业初心不改。天威保变2009年年报强调:“公司坚信新能源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一页>  

  丁强:“其实那段时间的低迷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我认为跟行业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质疑主要是两方面。首先是环保,很多人认为多晶硅行业对环境污染严重。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质疑其实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去提升技术水平。其次就是面临‘产能过剩’的质疑,不过当时我就判断,这种‘过剩’的现象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暂时性影响,长期来看,多晶硅的产能仍然是偏紧的。”

解说: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判断,2008年3月,继在四川连投多个多晶硅项目之后,天威新能源还与美国多晶硅供应商Hoku公司签订了10年期、4.68亿美元购货合同,并预付7900万美元货款。到2009年下半年,Hoku濒临破产、无法履约,天威新能源又以债转股方式控股该公司,并又投入近1亿美元。这起收购在当时光伏市场的低谷期曾让行业为之一振,而天威新能源似乎也有意借此布局美国市场。此外,在薄膜电池方面,2009年6月,天威产出了第一批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7月,天威风电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具备了年产500台1.5MW整机的生产能力;8、9月,天威硅业和乐电天威分别成功试产出第一炉合格产品;而天威风电的首批两套叶片,也与其整机实现了对接。在新能源领域全面拉开阵势的天威保变当时认为,随着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新能源产业将逐渐复苏,上述努力将为公司新一轮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此时,不知天威保变的管理层有没有充分注意到这样两个迹象:其一,曾经给它带来巨额利润的新能源参股企业,2009年给它带来的投资收益为1.94亿元,同比大幅减少67.48%;其二,天威保变的传统主业——变压器业务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现出了颓势。例如,拿它和竞争对手特变电工进行比较,1999年,天威保变的变压器业务收入为特变电工的2.67倍,2009年则只是特变电工的44.26%,毛利率也不如特变电工高。

当然,如果新能源业务能像天威保变预想的那样迎来大发展,今天它或许就会是另一番面貌。然而事与愿违,尽管市场形势一度有所好转,但很快就陷入恶化,新能源产业非但没有成为天威保变腾飞的翅膀,反而成了它沉重的包袱。

解说:2011年,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最低时达到每公斤不足20美元,这个价格已经远低于国内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行业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停产潮,甚至有企业坚持不下去实施了破产。与此同时,风电产业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风机价格一路走低,从前几年的每千瓦8、9千元跌到了不足4千元。而传统输变电产业尤其是中低压产品市场,更是陷入了红海混战。一时间,天威保变的两大主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市场形势不好,正是考验企业真本事的时候。那么,天威保变新能源业务的竞争力如何呢?我们来看国内另一家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其多晶硅生产成本在2009年第二季度大约40美元/公斤,到2010年第三季度就降到了25美元/公斤,随后的两年,其成本更是一路降至20美元/公斤以内。而天威保变旗下的天威硅业尽管起步较早,但成本降低却一直止步不前。到2011年底天威硅业宣布停产检修前,其成本始终徘徊在约40美元/公斤的水平。事实上,天威保变也曾经试图通过技改来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

  张继承(天威保变副总经理、董秘):“但当时多晶硅市场价格一直在跌,最夸张的时候几乎一天一个价,公司担心技改后的成本跟不上价格下滑脚步,因此除了部分改造之外,实际上的技术升级并未全面启动。”

解说:而在薄膜太阳能和风电方面,天威的产品似乎并没有获得市场的广泛接受,一直未见什么起色。例如,国内风电行业的前20名几乎占据了100%的市场,而在前20名中并没有出现天威保变的名字。

解说:2011年,天威保变出现了上市十年来的首度亏损。进入2012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举起了“双反”大棒,形势更加恶化。天威保变的新能源子公司纷纷进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更要命的是,其输变电业务收入和毛利率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一年,天威保变报出了高达15亿元的亏损。年底,天威保变宣布,原公司董事长丁强不再兼任公司董事长及公司董事职务。在这一年年报对公司战略的描述中,不再提到此前高举高打的“双主业”战略。

下一页>  余下全文

解说:2013年,天威保变提出“聚焦输变电主业”的口号,开始全面清理和收缩新能源业务:

2013年10月,天威保变一口气拿出天威风电、风电叶片、天威新能源、薄膜光伏等4家新能源公司的100%股权,置换大股东天威集团的输变电资产;

2013年11月,天威新能源控股的美国Hoku公司宣布破产清算;

2014年1月,天威保变又对控股子公司天威四川硅业实施破产。截至2013年12月31日,天威硅业净亏损11.68亿元。这家公司仅在2010年为天威保变贡献了533.08万元的净利润;

5天后,其又把所持的天威英利新能源7%的股权,转让给了天威集团。

而近日,天威保变宣布计划向乐山电力转让其所持有的乐电天威49%股权。

……

因剥离新能源业务计提各项减值及预计负债,天威保变最终宣布2013年亏损高达52亿元。

主持人:对于这一令人震惊的数字,市场和业界却反映平静,大家对此显然早有预料。不过,天威保变十年逐梦新能源,却落得个这样的结果,让人不胜唏嘘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天威保变的失败?是因为时运不济,形势比人强吗?还是因为它摊子铺得太大,力有不逮?或者是它市场判断,管理经营出了问题?甚至它压根儿就不应该搞“双主业”,不应该进入新能源?答案只能留待您去解答。

在此,我们仅提出两点看法:

其一,新能源产业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十年前看来更是如此,因此天威保变进入新能源产业似乎无可厚非。况且企业经营者也不是神仙,不可能预知市场后来的变化。但有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却是可以给经营者提供参考的,那就是价格。在天威保变大规模上马多晶硅项目之前,多晶硅的价格曾低至每公斤20美元以下,而后来天威保变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却达每公斤40美元左右,尽管多晶硅的价格曾一度高达每公斤400~500美元,但一旦市场由盛转衰,企业无疑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其二,天威保变所谓的“双主业”,在我们看来多少有点名不副实,其新能源“主业”早期主要靠投资,后来虽然全面出击,但无论是太阳能还是风电,都未能在市场上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一个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业务能叫“主业”吗?或许我们需要重温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多年前的见解:“在一个新兴产业的早期发展阶段,爆炸式增长使许多企业在这一阶段获利丰厚,但是所有这些利润都是暂时的,因为模仿和战略趋同最终将使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受到损害。只有那些尽早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界定并保持独特竞争定位的企业才能真正持久繁荣。”

现在,天威保变舍弃了从事十年的新能源业务,回归传统主业,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不过,从天威保变输变电产品仅有8.08%的毛利率,以及变压器产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现状来看,等待它的,仍将是严峻的挑战。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24 2014/06

*ST天威52亿元巨亏是怎么造成的?【深入解析】

短短几年时间,从巅峰到低谷。一家净利润率曾高达20%以上的赚钱公司,竟出现了52亿元的巨额亏损!是战略失误?还是形势比人强?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