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60%,同时,中国已连续多年遭遇雾霾袭击,北京、华北及东北地区多处城市PM2.5浓度“爆表”。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空前严峻。
危机往往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能源技术的实质进步,都会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当今世界,新能源技术革命的中心已向中国转移,中国史无前例地站在了领跑者阵营。在新能源革命的中国军团中,由民营企业家李河君创立的汉能集团,经过近20年的埋首蛰伏,已经打造出一条世界级的清洁能源产业链。
水电站就是印钞机
李河君做贸易起家,至1994年资产积累已达数千万元。这一年,他开始投资水电事业。
水电是个不错的行业,尽管修水电站前期投入大,但水力发电的原材料成本几乎为零,一旦干起来以后,它就是个印钞机,不管礼拜六、礼拜天,天天如此,能够带来强劲的利润和现金流。此后数年,李河君相继在广东、青海、浙江、广西等地大规模收购或新建小水电站。而真正奠定李河君庞大产业基础的,是最具挑战性的金安桥水电站。
金安桥水电站位于云南省内的金沙江中游,由汉能集团主导建成。李河君亲眼看到金沙江水流湍急,几个20吨的石头绑在一起,往水里一扔就飘走了。金沙江水电开发的潜力巨大,但投资和工程难度也很大。
总装机容量271万千瓦的葛洲坝水电站动用了5.5万人、历时16年才建成,而金安桥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了葛洲坝的1.1倍。对于一家民企来说,操盘如此巨大的工程所遇到的难度可想而知。
金安桥水电站项目于2002年开工,建设周期长达8年,高峰时每天要投入1000万元。持续的巨额资本消耗,非常考验领导者意志力。汉能为了筹钱,将前些年建设的优质水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掉,最困难时,李河君甚至从汉能高管个人和家里借钱投资金安桥项目。他完全可以中途把金安桥项目卖掉,去做金融、房地产赚快钱。但是,他似乎不是为了一个300万千瓦的电站在坚持,而是为了某种信念在战斗。这种信念,就是清洁能源。
李河君很清楚坚持信念的远景:只要金安桥水电站建设成功,每天就能为汉能带来过千万元的现金收入,最重要是能赢得外界信任,这个民营企业把金安桥这么复杂的事都干成了,干其他事也没问题。
2011年建成后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容量比葛洲坝大10%,比美国胡佛大坝大30%。金安桥水电站带给汉能的回报是立竿见影的,每年给汉能带来的现金利润达10亿美元以上。这为汉能构筑了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即非常稳定的现金流,李河君这才敢投300亿元进军太阳能产业。在他看来,拥有庞大现金池的汉能集团,是一个最没有风险的公司。
打造链式战力
汉能最初把视线扩大到太阳能产业时,这一新能源前沿行业正处于低潮期,国内一大批太阳能企业倒闭。不过,李河君坚定看好太阳能的发展前景。
也不是所有新能源的发展都能触发“能源革命”。对于中国来说,陆上风能资源分布不均,发电能力仅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三分之一,远距离输送成本理论上是煤电的三倍,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水能也分布不均,开发面临挑战;生物质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其实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各有缺憾。至于页岩气,相关的技术储备是必需的,大规模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河君认为,能源替代路径应该分清主次,选择一种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其他作为辅助。汉能选择将太阳能产业作为战略方向,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少可循环利用;无污染,包括自身、装备制造、工程施工、消费过程无污染;而且其技术在当前已得到熟练掌握并有较大改进空间。
李河君做了这么一个布局:如果投资失败,300亿的投资打水漂,还有水电站的利润和现金流撑着,对汉能不会伤筋动骨。一旦度过低潮,太阳能发展将迎来春天。
然而,李河君还面临技术路线的选择。太阳能发电有两大技术路线:晶硅和薄膜。通俗来讲,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的区别,如同黑白电视和液晶电视的关系。当时国内太阳能行业的主流是“黑白电视”,也就是晶硅。晶硅太阳能产业几年前就已陷入寒冬,因为欧盟、美国的“双反”,门槛低、产能过剩且竞争激烈的晶硅太阳能行业至今还在亏损或微利的困境中挣扎。
李河君断定薄膜发电将会成为太阳能发展的主流。当时国内从事太阳能薄膜的企业少,且大多集中于上游多晶硅生产和下游元件的组装与运用,并且大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下游,技术含量低,常常因为缺乏定价权或外部环境变化而受制于人。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经济局势一有风吹草动,中国企业就要承受放大数倍的压力。李河君绝不接受这种被动局面,所以汉能一开始就决定做“全产业链”,要做全、做强,首先就要对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整合。
太阳能是以科技为导向的行业,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战略风险非常大,所以汉能选择做“全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只有上游掌握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下游发电,才能整合产业链。
2011年以来,汉能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成功布局了多个制造基地;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的实际控制人,进入上游装备制造领域。而产业链整合最核心的部分,是技术和知识产权。
“生存的奥秘在于技术永远领先!”李河君认为,汉能有自主研发能力,但还需要继续加强。正因如此,汉能除了商务团队,还有一个专门的技术团队。他们一直在全球范围寻找先进技术,一直在进行并购,李河君把这称为“全球技术整合”。只要是需要的技术,汉能就会买下来,即使技术一时不成熟,汉能也会继续做针对性研发。
全球最顶尖的三大薄膜太阳能公司——德国的索力比亚公司(Solibro)、美国的米亚索能公司(Mia Sole)以及全球太阳能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都已被中国汉能集团并购。目前,汉能在全球有7个研发中心,其中4个在国外,有1500人在做研发。在美国硅谷和德国,汉能各有300人的研发团队。
汉能买了美国和德国的技术,可能会发现,美国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德国解决了,德国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美国解决了。这样,汉能在技术研发和应用上将会扫清不少障碍。
“移动式”太阳能设备
为了进一步扩大下游的技术应用,汉能在2015年先后与宜家、特斯拉、Formula-E、阿斯顿马丁、美丽家园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将柔性薄膜发电技术应用于汽车、帐篷、背包、手机,甚至是衣服上。
为什么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是“移动式”应用?因为李河君根本不看好地面光伏电站。
人们现在使用的火电、核电、石油等所有传统能源都是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效率非常低。比如,100W的太阳能传送到地球,通过传统能源间接取得的能量,人类只能利用其中的1%-2%,而且还必须通过燃烧才能取得,效率很低且带来大量污染。而现在,薄膜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已经达到30%,没有污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可是,相比火电和水电来说,太阳能最大缺点是发电小时短,一年1000到1600多个小时,而水电平均4000多个小时,火电7000多个小时,经过高压输送电的成本非常昂贵,相当于一部火车10节车厢只有2节有货,其它8节没货。“薄膜发电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布式、移动式发电,仅依赖于做地面电站的路子完全是错的。”
目前,李河君已开始紧锣密鼓开发太阳能全动力汽车。驱动一辆汽车走80-100公里其实只需要10度电,而汉能的光伏薄膜覆盖车身可以形成一个2-3KW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那么如果将6平米高效砷化镓柔性薄膜电池集成于车身上,在日均4小时光照下,就可以驱动一辆一吨的汽车正常行驶80-100公里。在李河君心中,电动汽车颠覆传统燃料汽车终会到来,“那将是一个万亿产值的大变革。”
契合政策借势得势
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敢于冒险,但是冒险跟赌博是两码事,企业家冒险在于他知道可能最坏的结果在哪里,同时可以承受,这就可以干。一个人如果连冒险精神都没有,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什么都不敢去动、不敢承担那不行,所以,企业家精神第一条是为信念而干,敢于担当。而企业家的冒险创新又离不开政策支持。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母公司的有力扶持,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一大优势。
汉能薄膜发电实际上就像一个孩童,如果父母不培养它,它很难长成。比如它卖设备,没有人买它的设备,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有汉能知道是什么东西,母公司通过买入设备把它扶持起来。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局时,外界简单认为光伏产能过剩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越位”、深度介入和过度“扶持”,造成了一哄而上。然而,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又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新能源产业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政府态度和政策走向。比如,现在美国的游戏规则对新能源企业非常不利。传统能源寡头体量庞大,有能力影响国家能源战略的制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担心饭碗被抢,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进行政府公关,干扰新能源企业发展。所以,美国新能源企业都很羡慕半导体和互联网行业,因为这一领域的新企业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
市场经济主要依靠“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有形的手”无用。作为关乎国家命运的领域,新能源行业的顺利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看不见的手”,而且需要“有形的手”提供强大的政策引导、产业保护甚至外交支持。
李河君认为,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特性为中国的新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目前,中国的太阳能产业犹如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由于坡度很大,仅凭汽车自身的马力一时很难开上去。这时就需要坐车的人帮助推一把。把汽车推上平坦的大道,推车的人也可以享受坐车的好处了。政府利用产业政策为太阳能这辆正在爬坡的“汽车”提供动力,最终也可以享受它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之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值就雄踞全球第一,且全球占比逐年提升,即使欧美发起“双反”、提高准入标准,也不影响中国持续扩大优势。中国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扶持态度具有持续性,这既是优势,也是形势所迫。中国现在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电力消费国、第一大煤炭进口国、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实际上,中国的煤炭和天然气都只够开采30年左右,石油还不到10年。也就是说,30多年以后,中国将面临无煤可挖、无油可采、无气田可开的困境。为了中国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可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李河君深信薄膜太阳能发电正在掀起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的革命。目前,国家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汉能的薄膜发电与其中的五个产业有关系,分别是高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因此,汉能的最大优势不在技术,而在方向。“企业发展最重要是顺势而为,汉能现在很挣钱,事实证明未来新能源也必将是最挣钱的经济点。”
为“中国主导”扫清障碍
在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大趋势下,李河君要力推汉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主导”。在这一过程中,汉能将会遭遇各种风险和障碍。越是行业领先企业,越是担心方向选择出现错误。
领先企业出现方向错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IT巨头微软,因为长期在PC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比尔?盖茨经常会“预测”未来行业会如何演变,但现实常常出乎他的所料。因为,他的任何预见都有一个前提:微软就代表未来。什么都会纳入自己公司的框架,可能是企业家一种自恋的心态。但是,微软并不掌控产业链,无法主导未来的产业走向,如果“猜”错了,除了会将资源耗费在错误的地方,也会丧失产业变革的先机。所以当苹果和谷歌崛起之际,微软光芒渐趋暗淡。
李河君曾表示:“我们现在有很多想法与预测,将来大家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到二年的变化,而低估了十年的变化。”
在李河君看来,企业需要从四个维度衡量自己在产业链竞争中获胜的核心战力:
一是最佳成本结构。企业依托成本领先策略来扩展竞争力时,要素(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仅仅是起点之一,企业还必须迅速通过规模与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
二是专业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服务等多个层次的创新内容。企业在自身的专业范畴内,持续地精耕细作,依托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拓展新的专业能力,这种优势是其他企业不可购买且难以复制的。
三是资源控制。资源指的是企业占有某种关键原材料,或者拥有垄断性的销售渠道。
四是产业链主导力。除了能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整合,最关键是领先、高效的研发,即李河君所说“技术永远领先”。
在晶硅太阳能时代,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上游核心环节原材料晶硅的生产掌握在日本的2家企业手中,但日本夏普研发出玻璃底板替代大面积晶硅的技术,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实现盈利,该产业的核心环节随之改变。在李河君的观念里,要打赢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争夺战,一定要靠极具魄力的研发和创新。
最专业化的公司才能赢得最强的产业链竞争力。汉能20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清洁能源,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连一瓦火电都没干过,全部是清洁能源,这是李河君引以为傲的企业方向。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60%,同时,中国已连续多年遭遇雾霾袭击,北京、华北及东北地区多处城市PM2.5浓度“爆表”。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空前严峻。危机往往也孕育着重大机遇。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能源技术的实质进步,都会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