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沈辉:那些年,关于光伏的故事

索比光伏网2015-12-14 10:49:09 中山大学沈辉:那些年,关于光伏的故事-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为探索一带一路绿色能源产业最佳发展路径,增进两岸四地深港澳台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创新局(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坪山新区经济服务局、深圳市新能源行业协会、深圳市太阳能学会、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于2015年12月11-12日在深圳联合召开以“新发展,新绿地”为主题的2015两岸四地绿色能源协同创新论坛暨深圳第十届新能源科技年会。

12日,会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继续进行。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创会理事长、中山大学能源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阅历讲述了光伏发展的故事,以及国内光伏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等,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又深刻的课,感觉受教良多。以下是演讲原文:

 


 

沈辉:前面王老师讲了系统、成本,以及未来的发展,林先生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的发展,我应该没有什么可讲的了,我考虑了一下,我还是讲点故事。因为今年9月份,国外的一个有名的太阳能老专家写了一本书叫《光伏的世界》,里面都是讲光伏的故事,这本书有500多页,400多页是老外写的,我们国内有8个人也写了一些内容在里面,中国人加起来不超过4万字,我一个人写了其中的32000字,所以这一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尤其我们做太阳能的人要知道这段历史,我是亲历亲为的,所以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还有一个虽然已经讲过两次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PPT内容跟大家讲到,大家说国内的创新差在哪个地方,我认为技术上差别不大,关键是在科学上,怎么理解光伏科学与技术,把这些内容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我1989年在民主德国工作过,我作为访问学者在民主德国科学院工作了三个月,所以我见到过民主德国的钱,100东德马克是马克思的头像,50东德马克是恩格斯的头像,西德的最大的钱是1000马克,它是格林兄弟两个人的头像,他们的总统、总理都不值钱,都是2马克的硬币。西方跟我们不太一样,就像今天的美国,美国最大的钱是100美元,它的头像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没有当过总统,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避雷针就是他的首创,当然他也是政治活动家,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林肯、华盛顿都是了不起的美国总统,但是就只在1美金上出现,最多只有5美金。

在1995年的时候受邀去德国做了一场演讲,当时看到他们有很多太阳能的应用,在1999年我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我开始将整个精力投入了光伏技术研究,这个时期正好是我国光伏产业大发展的前夜。2005年我在中山大学创建了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我们研究所亲历了中国光伏产业崛起的整个发展过程,为光伏企业输送了上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还与数十家光伏企业开展了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

德国把全部的晶体硅技术毫无保留的全部弄到中国,包括市场也弄过来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判断的失误,我待会儿会讲这个事情,因为大家都认为晶体硅没什么可做的,没想到今天晶体硅还有大量的事可做。我进入光伏行业也是受到当时市场的驱动,因为当时的硅太贵了,当时的硅带技术我看好了德国人,所以我跟德国的一个好朋友联手,我想在中国来打开这条路,但是非常遗憾,今天很多硅带技术全部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品了,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从事科学是一个最残酷的职业。但是科学可以带来很多的乐趣,没有千百万人去走进科学,那就不可能推动进步。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成功的产品,在那之前失败的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是科学。

我们在国内率先打造从硅粉直接制成硅片和多晶硅薄膜快速沉积的工艺,并实现小规模制备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最高效率达到8%左右。2005年我筹建了研究所,2010年组建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顺德区政府投资1000万,我带着顺德的领导去全国考察。我的几个研究生现在在企业干得都很好,而且还有两个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在国际大会上做报告,被评选为年轻的科学家,这是我们团队的一些成绩。

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光伏还是在培育的阶段。比如说建有开封半导体厂、秦皇岛华美太阳能、宁波太阳能、云南半导体及深圳大明等企业,主要生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后来也出现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在2003年之前,整个的市场发展都是缓慢的,商用市场也比较小,当时保定英利、常州天合、无锡尚德都还是初创的阶段,在2008年之前,中国内部的市场是很小的,当时也在竞争。

德国在2004年出台可再生能源修正法,2005年太阳能行业开始爆发,当时原料主要是中国人供货,一直延续到2012年,我们还有2/3的市场仍然是在欧洲,当然现在的变化比较大。从2008年以后,中国先后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最早是美国在电池方面实现了产业化,1974年第一家地面的太阳能电池厂投产。后来就被日本超过了,然后德国又超过了日本,中国到今天变成了领先者,现在全世界联合起来想跟中国PK都是比较难的。

2003年,我与邝小明博士在广州南沙科学馆举办太阳能学术报告与技术展览会,霍英东先生特地从香港赶来参加,我作了一场题为“走进太阳能时代”的大会报告,并且还组织在科学馆主楼屋面展示了一些太阳能产品。当时非常遗憾有一个教授跟霍英东说,太阳能已经不行了,发展不起来,所以他没有进入这个行业。

后来我们也带着深圳的一家公司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到德国去参观太阳能的一些应用,看了很多的工厂,当时德国也愿意跟深圳的公司联手来打造,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家工厂也没有投产。

2002年我们到壳牌太阳能参观,那是世界最先进的项目,一条生产线30兆瓦,是当时世界最大的。

2003年我到东京开会,跟一个HIT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带领十几个人用了10年的时间攻破了这个技术,现在这个量产的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本人手里,当然现在欧洲也掌握了,有一批的类似的技术应用。太阳能电池不是一般的产品,是一个电力产品,我们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让电力产品由另外一个国家来供给,这是非常危险的,是一个战略的问题。双反不是简单的贸易战争,而是政治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太阳能发电将来要占到10%,按照2050年德国的太阳能发电要占到36%的规划,如果我们的主要部件都是外国供给的话,那就太危险了,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考量。

2004年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带着我们去法国考察核研究基地也到德国看了很多的太阳能工厂。法国人当时告诉我们,德国人很笨,太阳能那么贵,搞那个干吗,核能是很安全的。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2011年,法国一个高校代表团专门要到我们研究所参观,所以我就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我说你们法国人参观我们干什么,你们对太阳能是不感兴趣的,你们只感兴趣核能。但是他们告诉我,现在我们也关心太阳能了。所以德国和法国挨得这么近,他们的观念差别却非常大。法国现在核能还占到70%左右的发电量,德国的核电发电量不到20%,并且预计到2050年将关闭全部的核电站。

我们到德国参观了很多地方,包括一个100千瓦的薄膜幕墙,然后我们又在山坡上看到一个4.5兆瓦的电站,这是当时看到的最大的电站,我们为了看那个电站,当时开着车在山上到处找,正好碰到一个巡山的老头,他给我们指路,才终于找到这个电站。当时的硅材料也是非常缺乏的,只有峨眉有9台多晶炉,只有20吨的产量。我们2005年在峨眉考察了新光硅业,这是当时唯一的一家硅材料厂家,现在这家厂也不存在了,所以说太阳能领域还是有很多先烈的。

2005年我们与深圳能联电子共同获得了十五计划项目的20个光伏屋顶建设项目,先后在深圳私人住宅做成了一个5千瓦的项目,广州凤凰城一栋别墅做了6.4千瓦的项目,然后在三亚汇丰国际度假公寓做了一个43千瓦的示范电站。2007年,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还到三亚的项目考察过。那个时候正赶上了BP无偿提供给广东省光伏示范电站项目,后来就配合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将BP赠送的光伏电站设置在科学中心主体大楼门前的一侧。当时他们准备做一个50千瓦的,后来政府说不要那么大,最后只做了一个小的,当时BP准备进入太阳能行业,最后也没有成功。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崔容强教授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中国太阳能及光伏发电研讨会,开始负责组织的就是上海交大、中山大区以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这个会议我们一起办了好几届,后来崔老师去世了,这个会议我也没有再办了。

后来南玻集团开始关注光伏产业发展,当时他们找到我,我说你们可以和施正荣强强联合,做太阳能玻璃。虽然最后合作没有成功,但是他们还是把太阳能玻璃做出来了。

2004年有4个美国人来到我们实验室,他们说要在中国建一个光伏组件厂,全部用中国的设备、中国的员工,当时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些专家,也派了一些学生过去,当时他们告诉我们,做太阳能就是为了赚钱,把它做大以后上市,然后就退出。

挪威的REC后来也专门到我们研究所招聘员工,我送了几个学生过去,但是现在他们也回来了,他们告诉我,现在欧洲的太阳能已经没落了,所以一个个都回来了。

我还做了一些书籍,2005年出了第一本书,后来在台湾也出版了,台湾人是不认光伏这个字的,台湾人只认光电,实际上光伏这个词的翻译是有问题的,很多人不知道伏是什么意思,伏就是电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光电。我搜集了很多原文的,是有考证的。

德国的很多制造企业都找过我们,从我们这里要了学生,我们一直坚守晶体硅这个行业,当然薄膜我们也在做。

中国的太阳能是从2009年开始推出光电建筑示范项目的,后来发改委抛出金太阳工程,后来我们在顺德举行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论坛。光伏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广东省的应用是走在前面的。广东原来生产厂很多,但是主要是配套企业,包括原料、装备、玻璃,但是我们都是做绿叶了,陪衬了江浙的红花,后来发展了爱康的晶体硅、南玻的晶体硅,后来有了汉能,他们做的是薄膜发电,但是总量还是不太大。

中国光伏发展有三部曲,2003年到2005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做到世界第一。2005年到2007年,硅片大发展,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多晶硅生产工艺和关键设备实现突破,最终又做到世界第一。

台湾茂迪,是台湾第一家进入光伏产业的公司,核心人物是左元淮博士,他事非常低调,非常谦虚的一个人,非常遗憾他也走得太早。在这个太阳能的历史上先有茂迪,后有尚德,尚德后来飞快的赶过去了。台湾很多半导体的专家在大陆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台湾的半导体到今天都是非常强大的,包括装备和工艺。

上海太阳能科技,首任总经理是袁晓,这个企业当时做得也非常大,后来没让袁晓做,所以他们就落后了。

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在刷新光伏的世界纪录,很多企业都有很强的研发队伍,我觉得企业走在前面了。

天合刚刚竣工一个的220兆瓦的电站,已经并网发电了。

无锡尚德电力,这家企业不管现在怎么样,它的历史的功绩是不能忘记的,哪怕成功几秒钟,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推进方面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海润光伏,也是中国光伏非常大的推手,还有浙江的昱辉和晶科,我也有学生在这些企业,他们前不久宣布了量产的多晶硅的世界纪录。

还有江苏林洋,我们当时有两个博士在那里工作。

协鑫集团,这家公司全部攻克了多晶硅的技术,太阳能到今天这么便宜,主要是多晶硅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的工业要书写历史的话,光伏是青史留名的,这是很令人震撼的,德国人现在都非常后悔。光伏没有新的东西,不管是薄膜电池还是晶硅电池,大家同属于一代,都有发展空间,大家都是半导体材料,还没有一个更新换代的东西出来。什么叫更新换代?大家想想,我们照相的胶卷已经没有了,从胶卷到数码,这就是更新换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听邓丽君的靡靡之音,现在大家还用磁带吗?都是光盘、DVD,这就叫更新换代。当然光伏大家也在忧虑,晶体硅已经50年了,薄膜太阳能也有几十年了,现在有没有更新换代的技术,我们也应该有这个忧患意识。


我的光伏产业发展观。台湾十几年前就有人写了一本《太阳炼金术》,写得非常精彩,我们大陆这么多动荡起伏的光伏故事,写10本书都写不完,所以我们应该总结一些教训,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不管怎么说,我们有很多人说太阳能光伏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很多的笑话到今天还在延续,实际上这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我们的发展主要是要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和核电并驾齐驱,现在核电的发电量不到2%,我们第一个目标就是跟核电并驾齐驱,第二步就是超过核电向风电看齐,第三步就是随着储能技术突破与直流输配电技术发展及直流供电方式普及推广,光伏产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太阳能在十多年前大家都觉得是天方夜谭的,中国人给全世界最大的贡献是把光伏的成本降下来了,效率的提高是有限的,但是成本是一下子降下来了,我们当时的组件是40块钱一瓦,现在是4块钱不到,说不定很快就3块钱,现在6到8年收回成本,如果中国人不干,到2030年才有今天。中国人把光伏的大规模应用整整缩短了10年之久,但是这也是德国人的判断失误,尤其是美国人的判断失误,他们总认为晶体硅是不可能降低成本的,在1982年的时候就有人写了一本书,他们当时统计能量回收要十几年才能回收起来,到2009年我做了一个研究,发现大概2年左右就能收回来,现在大概1.6年左右就能把能耗全部收回来,这是中国人巨大的贡献。包括污染的问题,做任何东西都是污染的,人吃喝拉撒都是污染的,半导体是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的,所以这个污染问题是不高的。光伏的发展是无限的,你们选择进入光伏是选对了,将来当老板也好,做科学家也好,做一个学者也好,打工也好,光伏是稳定的,我认为光伏企业10家、20家、30家、50家都可以存在,因为它的产业链非常长,我倒不赞成从头到尾通吃,每个人都有弱点的,我们就做好自己强项的那一点。

黄永玉写了一本书《沈从文与我》里面有一幅插图,我看到之后觉得如获至宝,他里面写了一句话“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我觉得这就是为我们写的。我们搞理科的有些感情抒发不出来,人家一个文学家把我们的心声展现出来了。这个插画希望将来能在我的专著里面使用。

今天有很多年轻人,我想非常快的给大家讲讲我之前讲过两次的PPT,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内容。

我们老是分不清科学和技术,我们的科学和国外有巨大的差别,科学是探索世界未知的东西,是存在于世里面的天造之物,各种规律、电子运动是早就存在的,人家能发现,这就是科学。什么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用于实践,能创造一个产品为我所用,就像乔布斯说的改变世界,这是人造之物。我们发现一个星球,上面有很多电子、光学的规律都存在,但是上面不可能有一个电视机、有一个冰箱。冰箱、电视机、电池,这是技术产品,在技术工艺上,中国人已经大部分都掌握了,但是我们科学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目前太阳能电池所有的概念、工艺、装备理念,基本上全是国外人发现的。人家一旦有了,我们很快消化,甚至做得又便宜,又和人家的技术差不多,这是在技术的层次上。

光是什么?光是很神秘的,我是学光学的,光是什么东西,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光子只是爱因斯坦的一个理论的假设,到今天谁也没有抓住光子。电子是非常清楚了,电子的质量、大小都很清楚,但是光子是什么样的,它是圆的还是方的,我们都不知道。上帝说有光,光就出现了,牛顿、费更斯、爱因斯坦对光有大量的研究,我所认知的光:光是物质世界中最小的粒子,始终与电子在一起。我们做光学的是非常有趣的,光是很神秘的。

关于光的本性我就不多说了。从光到电的转换,中间没有任何的过程。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光电效应的解释,给我们提供了武器,这个光我们没有搞清楚,但是不代表不能用它。

实际上太阳能电池大家都认为它简单,能把太阳能电池说清楚的人也是很少的,太阳能导电是很清楚的。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现在电能又是最普及、最方便的,大家想想电能将来会不会被替代?它不能被替代,发电的意义就非常大了,电将常伴于我们人类社会。

光伏发电是光子运动到电子运动的直接转换,所有的发电科学性都比不上光子,这就是光伏发电的科学的依据。

刚才讲的都是科学上的东西,我稍微再说点技术上的东西。中国人在技术上是不得了的,我们对太阳的向往是很早就有的,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都是为了太阳能够很好地为人类服务。大家到成都一定要到金沙遗址看看,这是殷商时期做的一个图案,中间是太阳发出12道光芒,中间是4只神鸟,代表春晓秋冬或者是东西南北,对太阳有美好的向往。我讲课都讲太阳4000年历史,但是最近人家刚刚送我一本书叫《let it shine》,这本书号称为太阳能的圣经,它里面写了太阳能利用的6000年历史,比我提前2000年。但是我翻开第一页我又信心百倍,他的第一部分就介绍中国的建筑是怎么采光,还有中国的日晷也有介绍,中国人在很早就用了太阳能技术了。日晷这个东西据说在巴比伦有同样的发现,但是巴比伦消失了,它没有延续下来,中华民族延续下来了。还有我们古代的西汉的透光镜,正面照着太阳,背面的图象就清晰地投在墙上,非常奇妙。

今天既然到深圳来了,又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是非常强的,尤其梁思成是我非常尊敬的,《洁净的春天》号称为环保的圣经,去年出版的就是梁思成的儿子写的序言,还有美国前总统戈尔写了序言,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本书,里面就预见到我们环保的问题。深圳做了很多太阳能方面的东西,但是很少展示,我觉得深圳可以做一个万米的光伏长廊,做一个巨型的大船,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深圳有的是钱,一下给我们中山大学一些地,配套几百亿的资金,在太阳能方面也应该投入一些资金宣传。我每年到德国去都会看到一些新的建筑,太阳能和建筑在一起是非常美的,但是我们很少有能得出手的东西。台湾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高雄的体育馆,它可以发电1兆瓦。武汉有一个10兆瓦的建筑,也是做得很漂亮的。

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前一两百年是电转为光的时代,因为我们要照明,要电气化。现在电的源头有问题了,我们这个世纪就是光转为电的时代。电转为光和光转为电是同行发展的,这是科学、产业、技术革新的一个新的引擎。太阳能的发展效率,在新材料方面肯定还会有突破,很多方面我们还在发展。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每年都在看很多书,刚才讲了《洁净的春天》,还有一本是《汤姆大叔的小屋》,这是改变了美国人的一本书。还有一个《let it shine》,这是我刚才讲过的,这都是写太阳能的。我也不是学文科的,我就盼望有文学色彩的人,把中国的故事写出来。

主持人:谢谢沈教授,每次沈教授讲起光伏总是充满了激情,我也是每次听了以后有同样的感受,最后给大家留一点时间跟沈教授交流。

提问:我以前是从事光热产业,后来到深圳这边做光伏的,我觉得太阳能电池板发热对它的效率也是有影响的,光热和光伏结合的产品,有没有相关的企业在研究,或者有相关的部门机构研究?

沈辉:这个事情早就有人做了,特别是做光热的,把产生的热带走了,电池板的能效也提高了,但是另外又带来一个组件本身安全性的问题。在兴业有这个产品,你如果需要少量的,他们有定制,但是没有大批量的推。包括皇明也有做这样的产品,但是都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开,国外还是把光热和光电分开的,但是做起来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提问:您说下一代太阳能,我想可不可以在生物太阳能方面发展,比如说植物的叶子将光转化成有机质,也有生物自己可以放电,下一代可不可能向生物太阳能方面发展?

沈辉:你讲的主要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它的量很大,现在也有人在考虑,但是这个只能叠加,把这部分叠加上去,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在还没有见到谁有什么好的结果。

提问:我问一个专业外的问题,刚才沈老师讲得特别感人,我也是几次听过了沈老师讲光伏人,昨天在讲光伏人方面讲了很多,因为您给学生上课,没有在现场,所以觉得很遗憾,昨天没有在大会上听到您讲光伏的事,今天给我们补了这一块。

这次会议的主办者之一是深圳太阳能学会和深圳新能源协会,您是这个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咱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两岸四地绿色能源协同创新论坛,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在华南地区做得非常的活跃,今年这个两岸四地的协同论坛是第一次,请您对我们这项工作一个建议,如何让深圳太阳能学会在您的带领下做得更好,让两岸四地的绿色能源创新论坛继续做下去?

沈辉:深圳太阳能学会因为有一个强大的秘书处,再加上深圳这方面的文化,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已经超过深圳这个地域的范围了,我们还有很多热心的会员,包括很多副会长都非常支持。当然我前期做了一点工作,但主要是秘书处的工作。但是因为我当会长的时间太长了,我觉得王俊娟比我们做更合适,因为我是在学校里面,光说说而已,王总就不同了,她在河源,从一片荒地上把一个大的工厂做起来了,我们一定要到企业中去,从企业的高层技术人员出来当教授。德国人就是这样干的,在德国一个教我半导体的人,他写了好几本书了,我说你是怎么当教授的,他说要在工业界待过才有机会当教授。你要是在德国的企业里面做过高管或者是技术人员,将来到大学里面讲的才是真正前沿的知识。中国缺少这一块,各归各的,企业归企业的,学校做学校的,分离得太厉害。我倒希望哪一天某个学校的教授说,哪个企业的某某领域是我发展起来的。当然这跟我们的发展有关,我们封闭了很多年,突然一下打开了,企业就去迎接国外的技术了。就像汉能一样,它把国外的很多先进技术都引进来了。

深圳太阳能这一块可做的很多,但是我觉得能够改变华南领导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广东省在光伏领域到现在没有任何的支持方案,所有的其它省份每一度电都有补助的,政府都有动作的。现在广州走得远一点,有一些补助,深圳还没有补助,东莞、佛山的政策刚刚出来,这跟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是不匹配的。

现在山西省晋能企业一下搞了600兆瓦的高效电池生产项目,多晶硅的平均效能18.6%,在大规模的生产,现在正在上一个HIG电池,是22%、23%效能的,他们每个星期都要把自己的进度向省长汇报。光伏在未来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是三大能源。广东有这么好的资源,这么好的阳光,以前还有个笑话说广东没有太阳,我说广东怎么没有太阳?广东的水稻可以种两季、三季,我们在广东的人都晒黑了,这不证明太阳丰富吗?要让广东省把这个政策推进起来,首先深圳市要能出来,我觉得这个是要做的。如果政策不开放,企业很难发展,广东在屋顶方面的资源是非常多的,但是政策出不来,很多地方一算账,投资回报期太长了,但是江浙就推进得非常快,政府给很多的补助。实际上补助是好事,太阳能发一度电省了300克煤,太阳能在减排方面是最有效果的。

另外关于四地合作创新这一块,我一般不敢讲创新。台湾有非常多的半导体专家,包括台湾的半导体装备都是很强大的,我们大陆跟台湾两边应该能有一个深入的合作,在太阳能电池方面,不管是晶体硅还是薄膜方面,要想怎样来加大量产、继续提高效能,我们应该有一些项目来做。我们跟香港的合作已经有了,将来协会就是一个创新的平台,当然这个创新和我理解的创新有点不一样,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创新?将来教科书上有你的名字,那才是科学家,否则就是一般的科学工作者。科学上的创新我们基本上是没有的,但是技术上成功的是有很多的。我们和澳门的合作这一块,澳门的太阳能发展是很好的,澳门的电费是3块钱一度,澳门特殊的产业,它的用电是24小时不停的,这个地方如果能跟我们广东有更多的合作,这是很好的方面。和台湾合作主要是技术合作,台湾的技术还是占有强势的,我觉得学会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包括四个地区怎么互动,包括项目上、应用推动上,我觉得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4 2015/12

中山大学沈辉:那些年,关于光伏的故事

12日,会议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继续进行。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创会理事长、中山大学能源系统研究所所长沈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阅历讲述了光伏发展的故事,以及国内光伏科学和技术的差别等,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又深刻的课,感觉受教良多。以下是演讲原文: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