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周艰苦的谈判,当地时间12月12日中午13∶30,巴黎协议文案终于出台了。这比原定时间拖延了半天。截至记者发稿时,大会依然在举行闭门会议,对文案进行最后表决。
长期升温控制目标一直是谈判争执的焦点之一。新的文案在各方争议的2摄氏度和1.5摄氏度之间选择了折中方案:“与前工业时代相比,控制全球平均升温远低于2摄氏度,并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
除了温度控制,文案还提到,应朝向低碳和气候适应的未来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在谈判倒计时两天时,美欧、非洲和加勒比太平洋国家等结成“雄心联盟(highambitionscoliation)”,以寻求一个在长期目标、减排的评议机制等问题上强有力的协议,但这个结盟公布后,欧美却因为没有在资金等问题上展现足够的“雄心”而受到批评。看来“雄心”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零排放”可能吗?
今年的g7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表示到本世纪末全球应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到205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应比2010年降低40%至70%。
甚至连石油输出大国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也在一次会议上表态,到本世纪中叶沙特将逐渐淘汰化石燃料。
似乎“完全淘汰化石能源”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真的可能吗?
“如果把淘汰化石能源作为全人类共同努力的长期目标,并非天方夜谭。”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研究员陈迎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疑问时这样解释,“不过本世纪末温室气体零排放也不表示百分之百淘汰化石能源。”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也认为,实现零排放,一个途径是完全使用非化石能源,一个途径是进行碳捕捉和封存。现在大家对于路径还没有共识。但既然确定了零排放的愿景,至少”不能有太多化石能源”这一点是肯定的,高碳的化石能源会先退出去。
“如果可以大规模应用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一些化石能源还可以维持。但要往地下灌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周大地说,碳封存技术走出一两个示范工程的阶段,还需要很多努力。
但不论是百分之百“去碳化”还是零排放“碳封存”,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能源转型是个大趋势。
世界共识——减少化石能源
巴黎大会期间,环保组织350.org发布报告,汇总了全球商家不再投资化石能源的承诺:去年9月,不再投资的额度是5000亿美元;今年9月,不再投资的额度是2.7亿美元;而截至今年12月2日则达到了3.4万亿美元。
巴黎大会头一天,印度为首的120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太阳能联盟”成立;比尔·盖茨则在大会上联合20多个商界人士成立“突破能源联盟”,致力于投资数十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推出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包括了中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在内的“绿色20国集团”也宣布要开发清洁能源技术。
美国金融杂志《巴伦周刊》报道说,巴黎气候峰会改变全球原油供求关系的作用大于欧佩克会议。
“如果各国最终落实气候变化政策,原油在运输燃料领域没有竞争对手的年代将结束。”报道说,“沙特领导人或许会发现,与其把原油留在地下供后代开采,不如现在开采出来卖掉:与其幻想石油国家地位永不改变,不如赶紧把原油换取现金以转型经济。”
减排有助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中国经济会受减排影响,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这种影响是良性的。
“应对气候变化往往被认为是有损于经济增长的,因而各国政府也因为其减排成本而不采取有力的行动。”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研究所滕飞副教授在《世界环境》撰文指出,过去各国在没有充分互信与合作的情况下,担心别人“搭便车”而不愿意进一步提高减排力度。
但谈判各方也能逐渐看到减排的潜在机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以推动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如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广泛效益。”滕飞说。
清华大学的《中国与新气候经济》报告指出,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全面提高环境质量的目标一致,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身利益。
按照中国去年提出的计划,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将达到20%。周大地指出,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前提,首先是能源消费总量不能增长过快。“如果我们节能做得更好,那么‘非化石能源20%’的目标实现起来就不会太难。”周大地说,“第二,也得寄希望于今后15年非化石能源发展有更大规模。我个人认为:要充分开发水力资源;核电站也要大规模地发展,同时风电、太阳能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
对于全球能源革命来说,巴黎气候大会注定将被记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它一定不是句号!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在谈判倒计时两天时,美欧、非洲和加勒比太平洋国家等结成“雄心联盟(highambitionscoliation)”,以寻求一个在长期目标、减排的评议机制等问题上强有力的协议,但这个结盟公布后,欧美却因为没有在资金等问题上展现足够的“雄心”而受到批评。看来“雄心”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