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受到政策扶持,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据媒体报道,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智能制造专项规划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将尽快明确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推进途径和政策措施。
数据显示,我国已有500多家机器人企业,目前还有更多地方准备上马机器人产业。据媒体报道,几乎每周都有四五家新的机器人公司出现,就连有些县也在搞机器人产业园。
今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随后,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把工业机器人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之一,将从国家产业基金、扩大国际合作、下游消费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我国早在2013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可令人忧虑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为外资品牌占据。目前,仅日本的发那科、日本的安川、德国的库卡、瑞典的ABB等四家跨国企业,就占据我国六成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相比之下,500多家本土机器人企业只拥有很少的市场份额。
此外,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一直需要进口。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眼下,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各地政府纷纷将“机器换人”列入计划。一时间,机器人项目蜂拥而上。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个省市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并提出少则百亿、多则数千亿元的发展目标,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具体的补贴措施,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成了新的“圈地大户”。可以说,地方政府都不愿错过这个可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都在准备大干快上。目前,按照各地规划的机器人产能目标,已达到2015年全球总需求规模的水平。这不免让人担心,机器人产业是否会再度走上光伏的老路?
几年前,在发展新能源的美好前景下,各地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光伏投资热潮。彼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光伏遭遇欧美“双反”的“外忧”与产能过剩的“内患”,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急速坠入严冬,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暴跌,全行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反思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原因,其中,欧美“双反”只是外部导火索,内在原因还在于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缺陷。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显著的成本优势、快速的模仿能力以及政府的扶持,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光伏产业一旦遭遇市场上的风浪起伏,就很容易受到冲击。
事实上,当前各国也采取激励性政策,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政策,以抢占下一轮经济制高点。研究发现,这些形式各异的欧美式产业政策背后的共同特征是:保持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企业的自主性。
当前,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产业正成为又一轮新经济的热点,各地政府再次纷纷介入扶持。那么,如何防止机器人产业走上光伏老路、构建我国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