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黑箱子:光伏电站的"用户体验"

新能在线2015-08-26 12:00:03 破解黑箱子:光伏电站的"用户体验"-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去年以来,得益于市场环境的向好和政策的支持,光伏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上游企业纷纷扭亏为盈,发展的重心逐渐转向下游电站,相关行业资本也开始进入光伏行业。

尽管如此,融资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光伏电站的开发为例,初期所需投资巨大,而收益则是在未来漫长的运营期间逐渐实现的,项目回收期往往长达7,8年。这样的现金流结构特点,使大笔资金沉淀在项目中,无法可持续发展。

从项目现金流特点来说,可再生能源电站收益稳定、可预期,呈现出很强的固定收益产品的特点。在欧美市场,以风电和光伏项目为标的资产,已发展出多种形式的证券化、金融化工具。这一方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行业融资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类别。

在我国,银行间接融资对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力度有限,发展电站金融化成为解决行业融资难的一条出路。而要实现金融化,就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视角考量电站项目的特点。为什么欧美光伏电站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借用一个互联网概念,“用户体验”好。

“黑箱子”的“用户体验”

投资者考量一种金融产品,往往只考虑有限的几个因素。对于债券,只要知道期限、息票利率、付息期间等要素;对于股票,只关心股价、市值、每股盈利等信息。纵然发股发债的公司分属于不同的行业,经营状况千差万别,投资者依然无需关注太多具体的细节,一切宏观的、行业的以及企业经营的变化,都会在上述几个有限的简单指标中得到反映。换句话说,经历几百年的发展,股票和债券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用户体验”最好的金融工具。

“用户体验”的观念来源于互联网行业。一款产品若想受到欢迎,就得下功夫把客户最关心的事情收敛到简单的有限的几个点上。产品本身作为一个黑箱子,其内部复杂的结构和机制,应该被产品开发者妥善处理和封装;面向用户的,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三两个开关和指示灯。这样一来,用户只需把握几个简单参数,就能掌控整个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光伏电站具有很强的产品化潜力。从电站的早期建设,到中期运维,到末端收益实现,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结构层次分明,完全能够将整个项目抽象成几个模块化的组成部分。如果每个组成部分都能够确保独立不受影响地运行,整个项目就初步实现了产品化。

松散的“黑箱子”

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电站项目的变数来自成本端和收益端;此外,运维期间的状况也动态地影响着项目的收益率。在成本端,组件和电站的成本与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成本决定了初始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质量影响着电站未来的运营状况,进而影响到收益。在收益端,项目投资以电费的形式逐期回收,稳定的发电上网至关重要。而在运维期间,除了以最低的成本维护电站正常运行外,在能源互联网时代,运营信息的实时监控也日益受到重视。

道理固然简单,但现实情况的复杂往往超乎想象。以投资者的视角审视当前市场中的光伏电站项目,大多数只能算初级的松散的“产品化”。项目投资通用的回报率和回收期等指标,并不能令投资者信服,换句话说,用户需要拆开“黑箱子”,分析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系统是否可靠。这不但需要极强的专业背景,而且势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松散的“黑箱子”,不牢靠的接口参数,这不是好的“用户体验”。

在成本端,组件的性能参差不齐,价格不一,电站的选址和建设千差万别。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叠加,使得对成本端的把握成了非专业团队难以完成的任务。虽然近几年每瓦成本一直在下降,但电站真实的性能,只有在长期运营中才能得到体现。

在收益端,中国不少已运行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面临着弃光限电的尴尬。发电上网的问题,补贴落实的问题,土地和屋顶使用权等问题,这些因素在项目初期就已确定,后来的投资者只能接受,无法改变,但它们的变化又会对运营期间的收益造成巨大的影响。

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者初期投资额巨大,在漫长的运营期间中,以上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预期收益大幅度波动。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最讨厌不确定性,这又是糟糕的“用户体验”。

多方协作 实现共赢

目前,市场多方也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近来,华为、阳光电源、远景等来自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公司,纷纷酝酿创建一个覆盖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体系。这说明行业已认识到,可再生能源项目复杂、涉及的主体众多,总的发展方向是多方协作才能实现共赢。

比如,在成本端,为确保组件和电站的质量,第三方质量认证成为项目必要的开始;此外,在质量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保险机制,可以进一步打消投资者对成本端电站质量的顾虑。在运维期间,依靠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对运行状况的实时动态监控,而且,结合气象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预测电站的发电和收益情况。

质检、保险和运维监控使光伏电站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在此基础上,针对整个电站的全生命周期,保险机构还可以进一步设计相关的保险产品;评级机构可以就项目的投融资和现金流状况出具信用评级;而依托质检、保险公司和评级公司多维度专业化的意见,券商则可以进一步对光伏电站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设计。

总之,实现光伏项目的产品化金融化,提升光伏电站的“用户体验”,需要光伏行业、技术领域以及金融行业不同机构的共同努力。未来,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公司将与各类金融机构组团协作,逐步建立覆盖光伏电站建设、运营、和金融化的全生命周期体系。以这种“用户体验”与金融市场对接,融资难的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文章作者:向日葵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26 2015/08

破解黑箱子:光伏电站的"用户体验"

在我国,银行间接融资对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力度有限,发展电站金融化成为解决行业融资难的一条出路。而要实现金融化,就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视角考量电站项目的特点。为什么欧美光伏电站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借用一个互联网概念,“用户体验”好。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