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集团债务危机调查:150亿投资未经审计

每日经济新闻2015-05-26 07:49:42 天威集团债务危机调查:150亿投资未经审计-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作为国内首只利息违约的国企公募债,“11天威MTN2”的兑付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此前有消息称,“11天威MTN2”或将由主承销商建行进行兜底。此前,在“11天威MTN2”持有人会议上,持有人通过天威集团母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一下简称兵装集团)追加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等议案。而保定天威集团近日召开债券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期兑付利息相关事项的议案》,并达成六项议案。天威集团5月25日对此六项议案进行了回复。天威集团认为,并没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相关规定,不应受到公开谴责,同时对要求追加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的议案难以做出回复。

由此来看,在是否为“11天威MTN2”兜底上,主承销商建行和兵装集团两方在僵持。由此也不难发现,天威集团与母公司兵装集团的关系十分微妙。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往河北保定,试图还原天威集团与兵装集团微妙关系的背后成因。

到下班时间,保定天威保变(13.86, 0.68, 5.16%)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保变;现股票简称为保变电气;600550,SH)的上千名员工陆续走出工厂。很多人的工服上面,还有“天威集团”四个字。尽管天威集团目前仍是天威保变第二大股东(股权已被冻结),但没有多少员工愿意承认保变电气还和天威集团有关系。“我们现在是兵装集团的子公司,和天威集团没关系了。”天威保变的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天威集团曾是保定市骄傲,总资产一度超过390亿元。如今却被8550万元债券利息难倒,并被冠以“国内首只利息违约的国企公募债”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上一次天威集团闻名全国,则是十多年前因其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入新能源的国企”。

当年兵装集团承诺豪掷300亿元入主天威集团时,大概也想不到下属财务公司日后会与天威集团对簿公堂。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崛起让这两家国企和央企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快速扩张后的迅速衰落又让这两大集团的关系更显微妙。另外投资上的失误难以解释天威集团折戟新能源根本原因。

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涉及投资额152.75亿元。

开局:强势介入新能源业务

“刚起步时,很多工人在连续加班的情况下,都非常疲倦烦躁。有一天,我们车间的工人拒绝加班。就在工人要走出车间门口时,我把他们全部拦了回来。我为什么有底气这么做?因为那段时间我是直接把被子床褥搬到了车间,整整三个月没有回家,甚至没有走出车间一步。”2011年,时任天威集团董事长的丁强曾回忆天威集团起步初期,其还任车间主任时如何带领员工奋斗的经历。其强势风格可见一斑。

实际上,早在主要资产平台天威保变2001年上市前,天威集团的主营业务是输变电产业,彼时其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著名变压器公司”。此后在丁强的强势主导下,天威集团开始介入新能源行业。

2000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处萌芽阶段,当时看好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人并不多,丁强几经曲折、力排众议,使得天威集团在2000年创立了第一家涉及光伏的新能源企业“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天威集团被冠以了“国内第一家进入新能源的国企”名号。

2001年,天威集团子公司天威保变发行6000万A股在上海上市,总资产由上一年的8.28亿元增加至14.73亿元,天威集团的现金流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充裕。

2002年,天威保变出资4475万元收购了英利49%的股权。在随后几年的分合之中,英利见证了天威集团的起落。

收购第二年,英利的净利润只有0.16万元,这一度让丁强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甚至有政府部门提出了“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然而丁强顶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在新能源项目上加速发展。

2002年后,天威集团加速筹措资金,促使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天威保变的年报发现,2002年至2004年,天威保变的短期借款分别为1.66亿元、4.345亿元、8.76亿元。

2004年起,国际国内光伏产业热度空前,同年,天威保变获得英利2%的股份,占股比例达到51%,获得控制权,英利亦更名为天威英利。2005年,天威集团提出了“双主业”战略,即在做强做大输变电产业同时,全面进入和发展新能源产业,天威保变亦开始在四川布局多晶硅项目。

2005年,天威英利迎来爆发。该年,其净利润达到了8480.7万元,带给天威保变的收益超过了4000万元,占到了天威保变净利润的42.65%;2006年,天威英利带来的收益达1.3亿元,占当年天威保变利润的68.23%,天威保变新能源业务收益首次超过输变电业务,天威集团的新能源战略初见成效。

蜜月:兵装集团300亿元入主

2006年,新能源产业风头正盛时,天威集团曾如此憧憬光伏与风电的前景:“按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推算,2010年以前光伏行业将持续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2040年,光伏行业的综合增长率将高达25%,可预见的高速增长将持续40年以上;到2020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量将达到12000万MW,为2002年的38倍,风力发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广阔。”

当时的天威集团,已尝到英利带来的光伏甜头,并开始大举布局多晶硅产业链与风电项目。天威集团在新能源上的雄心壮志,吸引了一家想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007年9月,天威保变发公告宣布,保定市国资委[微博]与兵装集团签署了《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无偿划转协议书》,保定市国资委[微博]将持有的天威集团100%股权无偿划转给后者,天威集团成为兵装集团的子公司。

作为无偿划转的回报,兵装集团与保定市政府签署了《重组天威集团共建“保定·中国电谷”协议书》,宣布将以天威集团为合作平台,共同建设“保定·中国电谷”,并且在“十一五”期间,兵装集团投入资金不少于150亿元,其中在保定市不少于120亿元;到“十二五”末,兵装集团投入资金不少于300亿元,其中在保定市不少于260亿元。

这在当时看来是个三赢局面:保定拉来百亿级别园区投资;天威集团背靠上央企“大树”,可利用兵装集团的优势资源加快“双主业”发展;兵装集团则拥有了新能源产业。

随后几年,天威集团投资数百亿元,先后在保定、四川、西藏等地建起十余家新能源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晶体硅太阳能产业链、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以及风力发电相关产业链。

尽管在2008年,国内光伏行业因遭遇金融危机而整体低迷,丁强的判断仍然乐观。“其实那段时间的低迷主要还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我认为跟行业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过剩’的现象主要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产生的暂时性影响,长期来看,多晶硅产能仍然偏紧。”丁强在201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从数字上看,兵装集团入主后,与天威集团、天威保变拥有一段蜜月期。得益于光伏产业投资上的收益,2007年、2008年,天威保变净利润分别大增220%和109%;天威集团则在2007年至2011年的5年内,完成了总资产从100亿元到近400亿元的飞跃。

2011年7月10日,天威集团因进军新能源产业取得突出成绩,被视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登上新闻联播,丁强则以天威集团总经理的身份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采访。

危机:多晶硅价格大跌带来打击

2009年,天威保变的净利润出现了首次下滑,但公司在年报中强调,“公司坚信新能源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公司积极围绕‘三年建立优势、五年奠定强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继续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确保了公司新能源产业的超常规、快速发展。”

于是天威集团继续追加投资,以使前些年斥巨资投资的新能源企业运转下去。

2009年,天威保变的短期借款达到31亿元,长期借款为46亿元,长期借款较上一年增加了55.4%。同年,天威保变的负债合计达到108.79亿元,公司负债率达到了80%。2011年,公司通过配股、发行公司债券共计募集资金净额39.84亿元,其中发行公司债券15.8亿元,并通过配股偿还短期融资券7.9亿元。

天威保变对美国Huko公司的连续投资,成为其应对新能源产业危机的一个失败案例。

2008年3月,继在四川连投多个多晶硅项目后,天威新能源又与美国多晶硅供应商Hoku公司签订4.68亿美元购货合同,并预付7900万美元货款。到2009年下半年,Hoku濒临破产、无法履约,天威又投入近1亿美元以债转股方式控股该公司。但连续高额的投资并没有换来回报,2011年底,Hoku公司多晶硅项目被迫停止建设;2012年7月,Hoku公司申请破产。

不仅天威集团对Hoku公司的投资未能获得收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天威保变近十余年的年报发现,包保定天威风电叶片有限公司等数家子公司在内,绝大多数年份也处于亏损状态。

记者在保定实地走访时了解到,保定天威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厂区目前处于停工状态,仅能在厂区门口看到数位保安,在厂区的空地上则堆积着大量的产品。

天威风电叶片有限公司附近的一家小卖铺老板告诉记者,该厂刚投产时,人非常多,夏天一下班厂区的职工来其商店买水等,人多到“冰箱根本都合不上”,“而没过半年,人就开始减少;现在则只有一些保安在看守厂区。”

大量长短期借款及债券使得天威集团每年需要付出高额利息。统计数据显示,至2013年5月,天威集团外部融资规模达234.42亿元。2013年时,天威集团2011年发行的16亿元债券的应付利息为9200万元。

多晶硅的产能过剩与价格大跌则给了天威集团致命一击。2011年,多晶硅价格一路走低,最低时达到每公斤不足20美元,远低于国内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天威集团的输变电主业亦面临产能过剩等压力。

2011年,天威保变收到2.11亿元政府补助,净利润才勉强达到了3500万元;到2012年,天威保变的净利润成为-15.24亿元;2013年,天威保变因连续两年亏损被ST。

官司:与兵装旗下财务公司对簿公堂

在问题接踵而至后,兵装集团最终选择“弃帅保车”,全力解决天威保变的债务问题,还将亏损的新能源业务置换给天威集团,甚至出现旗下财务公司与天威集团对簿公堂。

这家地方国企与央企之间往日数百亿的“恩爱”,为何逐渐烟消云散?两份审计报告或许可看出一些端倪。

审计署在2011年出具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中,提及天威集团对Huko公司投资上的失策时,用了“天威新能源未经慎重决策”的表述。

2014年审计署的另一份报告则提到,兵装集团下属天威集团的新能源等投资存在决策不规范、效益不佳,甚至严重亏损等问题。“2008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21个新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有20个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涉投资额152.75亿元;2010年至2012年,天威集团未经发展改革委批准擅自上调投资计划,实施的境外新能源投资项目因设计缺陷等原因被迫停工、破产清算;至2012年底,天威集团有3个投资项目超计划投资2.85亿元,未按规定报经主管部门审批;11个项目未经兵装集团审批即开工建设,涉及投资额24.85亿元。”

兵装集团与天威集团作为子母公司,天威集团时任董事长丁强同时还担任着兵装集团的总经理助理,总计高达上百亿元的投资为何会出现“未经董事会审议等法定程序”,以及“未经兵装集团审批即开工建设”的情况?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分别向兵装集团与天威集团发去采访提纲,均未得到回应。

2013年,兵装集团决心重整天威集团,丁强被免去在天威集团的职务,只担任兵装集团总经理助理。同年9月,兵装集团财务部主任邓腾江出任天威集团董事长。其后,邓腾江进行了一系列资本运作,使天威保变的新能源业务与天威集团旗下输变电等业务进行资产置换,随后天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天威保变向兵装集团非公开发行1.6亿股,兵装集团对天威保变的持股比例达到33.47%,而天威集团的持股被进一步稀释,使得天威集团不再具有天威保变的管理权。

在完成资产置换后,在天威保变的未来规划里,已经看不到新能源的影子。天威保变则开始聚焦输变电主业发展思路,将公司的产业资源不断向输变电产业集中。

此外,兵装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更是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将天威集团告上法庭,根据兵装财务公司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法院冻结了天威集团持有的天威保变股票共计35228.0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66%。


农业银行(3.89, 0.10, 2.64%)保定分行成为压死天威集团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今年3月,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将天威集团账户中的资金划扣,抵消天威集团所在农行的部分债务,最终造成天威集团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券利息。

在今年4月21日无法付息后,承销行建行与兵装集团都未选择为天威兜底。5月,宝钢集团财务公司又提起诉讼,要求天威集团立即偿还明年2月到期的“11天威MTN1”中票本息,金额总计逾5000万元。

数据显示,未来一年内,天威集团有25亿元的中期票据、20亿元的私募债券、40亿元的银行借款需要还本付息。对于这些债务是否会出手相救,兵装集团方面没有向记者作出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保定市天威集团总部进行采访时,天威集团党委工作部的相关人员,在记者提问到兵装集团及保变电气时,愣了一下,而后面露尴尬又似愤怒地说道,“关于兵装集团与保变电气,我们任何事情都不做评价,省得说我们多管闲事。”此外,天威集团的高管均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26 2015/05

天威集团债务危机调查:150亿投资未经审计

  作为国内首只利息违约的国企公募债,“11天威MTN2”的兑付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此前有消息称,“11天威MTN2”或将由主承销商建行进行兜底。此前,在“11天威MTN2”持有人会议上,持有人通过天威集团母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一下简称兵装集团)追加对“11天威MTN2”提供无条件担保等议案。而保定天威集团近日召开债券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未按期兑付利息相关事项的议案》,并达成六项议案。天威集团5月25日对此六项议案进行了回复。天威集团认为,并没有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相关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