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我在华盛顿与里夫金热聊“能源互联网”
无所不能 廖宇2015-04-23 10:15:13
“你不是记者。”
在华盛顿北郊的一栋写字楼里,里夫金在聊了一个小时以后做出判断。
“是因为记者采访你不会要求请吃咖啡和小甜饼么?”
一落座就说好会谈时间1个小时,然后自己开天辟地先讲45分钟。几次试图拉回主题未果之后,我索性做好和里夫金大谈一番能源改革的准备,于是我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技巧,在约定结束时间之前唆使谈话对象派人去楼下的星巴克买来咖啡和甜饼继续交谈。
我们千里迢迢从美国加州赶到华盛顿市,就是为了见一见这位能源互联网的“鼻祖”---他在那本“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里,创造性的第一次提出了人人皆可交易能源的能源互联网概念。他同时是中国和德国政府领导人的好朋友兼咨询顾问,因此当我们把约谈的题目拟定为“中国和德国的资源和模式整合以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时,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约会。
“德国相对于美国和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领导人都有工业背景,推动城市基础建设的动力和手段很足”,里夫金目前正在和欧盟联合探讨数字欧洲的计划,他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到处摆放的都是尚未完工的数字欧洲2015-2020计划,同时他也多次提到了这一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的互补与促进性,由此也对美国尤其是硅谷未来的发展表示了担忧:2030年,全世界将由100万亿个传感器把人类和工业及环境紧密相连,每个人将变成生产和消费者的合体Prosumer(Producer+Consumer)。在这种情况下,硅谷和IT业必须要拥有更多的传统产业体验,才能够完成真正的进一步创新。
“你们刚从硅谷来,快告诉我一下你们的能源互联网在硅谷发展的感受!”我一边握着滚烫的星巴克咖啡,一边告诉他我们真的不是记者,但是我们的感受会更加具化。
我告诉里夫金,你也在文章里提过Airbnb和Uber这些新锐的创新公司是目前共享经济的代表。我们的感受也是这样,硅谷的那些“传统”的IT和互联网公司在普遍提供免费吃喝和娱乐措施,允许墙上涂鸦和随意适用产品之后,其实并没有太多诡异的地方。但是Uber这家公司的确给人很大的观念冲击。
其一是在它的冲击之下,传统行业的就业者竟然对它感激涕零。一位曾经在出租车公司干了10年,现在换到Uber来做签约司机的巴西小哥告诉我们,以前每年挣4万5千美元,现在是9万8千美元,这在湾区算不错了。而且时间自由,工作不受限制,如果想去迈阿密生活工作随时带着车走就是了。让传统产业的从业者转型但不需要付出高昂代价,这一点并不容易。
其二是在Uber的推动下,司机们主动使用混合动力车取代汽油柴油车。因为Uber的营运模式是单价低廉,司机支付20%的手续管理费。因为平均的单价比正常的出租车低很多,所以Uber有吸引力,同时也促使司机为了盈利一定会选择耗油量更低的车辆。这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环保战略。
其三是在Uber的管理体制下,司机们竟然主动维护规则并完善体系。我在车上问司机,如果第一单用Uber,现在我们认识了之后我单独邀请你下午4点来接我,不用付手续费,可不可以?司机很明确的回答,可是可以但是没必要,20%的手续费虽然省了但是如果出现意外就没有保险可以拿,而且总有一种不确定的危机感。对啊,谁知道有没有大数据在背后分析路线呢。
我问里夫金:出于直觉和本能,我不断意识到能源互联网的实现过程中一定也需要出现一个像Uber这样的商业模式,既不伤害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又能促进环保和经济的公约性发展,同时还大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一呼百应。
但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很难预测。
里夫金很认真的说:“Uber模式最重要的是人人皆可有车,且人人又不必有车。这和能源互联网的建立过程和目标都吻合:整个能源生产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必须得到重造以让人人皆可有‘电厂’,以前觉得很难,可是光伏组件以及由几十年前的几十美元一瓦下降到几十美分,这种价格急剧下降的趋势才是孕育新的商业模式的基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50年代IBM的老板说全世界有4台计算机就够了,现在你看,300美元就可以买一个十倍于以前计算能力的电脑。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础。”
我急忙问里夫金:你的意思是说能源互联网初始的发展过程中,先起来的应该是硬件制造商,然后才是软件端的服务并可诞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不一定。我们知道柏林的Car Sharing汽车分时租赁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人们拿卡一刷就可以把车开走。每一次的工业革命意味着的都是基础设施的再造,但是在何种程度和何种范围之内,很可能随着时代而变化。比如修马路,造电网,架电话线,这是典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做法。可如果能够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本,比如你的车和我门口的空地,通过连接而形成新的基础设施,那么这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精髓。”里夫金回答。
Bingo!大神就是大神,里夫金讲这段话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华盛顿飘满樱花香的午后,格外的醒目。
“那么这对于能源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时代来讲,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呢?”
里夫金:在于很多概念的被滥用和重复使用。很多国家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而这恰恰是能源互联网最大的阻碍,试想,如果一个城市有100万辆出租车并且每个司机身上都背满了沉重的债务,Uber这样的共享用车模式还可能实现吗?至少政府就不会准许。德国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因为德国人会谨慎的分辨各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且精确的加以甄别并结合以对自身带来最大的好处。
是的,很多德国企业尤其是跨界跨国的大企业在内部都有一个流程叫Label Training(撕)标签培训,原为公司内部为弥合IT团队和专家团队的认识差距,在技术实现时需要对IT团队做很多专业概念的最通俗最快速的解读, 在设计规划时又尽量让专家队伍理解目前的IT技术和手段,以达到最前段的设计出最有效率的产品。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手段越来越多的也被运用到市场领域去面对公众和政府来解释更多的行业术语:比如智能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这些不同概念下对公众和决策意识的影响。
里夫金在谈到2014年底以来中国出现的各种能源互联网热潮与僭越时也无可奈何,认为撕标签培训的确是一种最好的消除公司团队内部认知矛盾,同时也可让资本进入和政策引导实现得更顺畅的一种方式,“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新概念出来,信息充分交换和互联的后果就是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抛弃,不断更新。”里夫金说。
撕标签与贴标签,其实质是互联网生态下的一种身份识别。能源互联网和普通互联网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入口的门槛相对较高,必须有很多专业知识打底。所以不管是对于华尔街的银行家还是硅谷的投资人,后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概念日新月异,而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点比如能源的基本概念也是浩瀚如海,要想让他们明白某种创新的意义和突破点在哪,必须要有明确的标签更新阐述和撕标签消除误读。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会把各种信息串联起来讲故事!”
“可是我真的不是记者”,直到临走之前,我才明白这不过是个说法,其本质也是一种Label Training,权当是2个半小时的大脑体操吧。里夫金的确是一个不爱重复的创造者,他勇于提出各种新的概念让人们去尝试实现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标签高手。
而对于广大的从业者和试图在能源互联网这个行业大有作为的人而言,在炒作和蓬勃而起鱼龙混杂的市场下,的确需要更多的撕标签培训来获得真正的有穿透性的行业理解力,厘清个人和企业的位置,为此当然需要更多的途径产生真正的沟通。为此,我真诚的建议想把能源互联网做起来的人们,能多到国外和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公司交流沟通,在能源互联之前,务必先把人才和信息先互联起来。
不可能中国德国美国的人才和技术没有互联起来,而能源互联网已经建成。为此,我们也许需要更加国际化的Label Training。 走,撕标签去!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曾出版19部畅销着作,内容有关科学技术变化对经济、劳动力、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氢经济》《生物技术的世纪》等。其中,《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利用上从石油世纪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分散式,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因此,被称为能源互联网“鼻祖”。
【无所不能特约作者,廖宇,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现在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工作。曾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