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伏电厂到可鲁克湖
青海日报2014-11-21 14:41:45
在我省发展中占据“资源老大”地位、经济总量几乎占全省经济大盘子“半壁江山”的海西州采访,总感到海西发展的外在状态在由动变静,在以曾经的“吃资源饭”示人后,它前行的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高处集结,并由此孕育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由德令哈市到格尔木市区间300多公里的行程中,沿途边行进边采访。出德令哈市西行十几公里,在车上同行为路边北侧背依远山、在开阔地上延绵若干公里的深蓝色庞大阵容发出的赞叹中,我们来到了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上的德令哈协合光伏发电厂。一块块光伏电板比肩接踵,在戈壁瀚海中连成了一块静谧的蔚蓝之海,敞开胸怀迎接着万里晴空中无遮无碍的太阳光束。
徜徉在厂区的主干道上,电厂总经理米昕介绍说,中国风电集团之所以在2011年选择在这片戈壁滩上让电厂扎脚,看中的恰恰是这里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荒漠、半荒漠高原干旱气候,稳定的太阳能辐射为这个占地120多公顷、工程总投资达9.18亿元的光伏电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以前“空耗”的太阳能辐射在收集转换中变成了宝贵的能源,年总发电量达1.3亿千瓦时,在为近在眼前的德令哈市发展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时,打上海西标签的能源跨出省门输往内地。
米昕风趣地说,光伏发电属于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自不必说,让人惊奇地是从电厂在这里安家,还没腾出手实施绿化,大片的草丛就钻了出来,这是不是应了“绿色发展”的“天人感应”。在人们印象里,这里更像在茫茫戈壁上耕耘出来的绿色“庄稼地”,吸纳着这里的光和热,一年四季都在结出丰硕果实的同时,凭借着蕴含于产业中的“绿色之魂”,在当下和彼时,引领着海西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无声地迅猛前行。
如果说光伏发电产业园区在生态环保理念中,延伸出的产业链条弥足珍贵,而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这一咸一淡的两个湖泊,则像一双清澈的眼睛,通过自身在保护中“出脱”的秀美,见证海西人如何珍爱自己的家园。
在离开德令哈市区西行的50公里处,来到在遍地的芨芨草簇拥的可鲁克湖的北岸,此时的湖水虽然岸边已经结冰,远处的湖面依然在泛起清澈的波光中,与万里碧空浑然一体。芨芨草丛里不时有野鸭伸头探脑,湖面上还有迟行的水鸟翻飞嬉戏,这里早已成为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和水禽鱼类栖息繁衍的家园与天堂。
同行的德令哈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姜磊的一番话,在大家为眼前的美景沉醉中,凭添了几分沉重。他说:由于可鲁克湖、托素湖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地势高寒、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网络结构简单,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遭破坏,且恢复困难,当地环保等部门所担负的保护两湖水质,保护柴达木脆弱的荒漠湿地,为珍稀多样的鸟类、兽类提供庇护的责任格外沉重。
在湖边一侧,见到市环保局常年设在这里的水文监测站站长岳占海,他和四名监测员不分春秋寒暑常年坚守在这里,每周两次的对湖水取样检测,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功课”。早晨乘船到湖中取水样,这是需要耗时近8小时的“功夫活”,上船前不能吃饱喝足以防“内紧”。在船上实在饿了,也只能略“垫几口”,好在都是些“下得去苦”的汉子,长达数载的坚守,换得是湖水水质的日益提升。
在可鲁克湖的尾部与托素湖御接的一处投资1000多万元的工程点上,工程建设的人工可控堤坝,既可对湖水存量进行调节,又为各种鱼类提供了闲适的港湾。为鱼类“休闲”筑起的河道清澈见底,鱼类可在铺起的石间缓缓游动。既保护了鱼类,又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埋下了伏笔。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