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集团“阳光之路”:嘉峪关市发展光伏产业调查
中国钢铁新闻网2014-07-30 11:23:04
嘉峪关,一座因企设市、因钢兴市的城市。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钢铁市场形势持续恶化。酒钢如何转型?对酒钢集团和嘉峪关市委、市政府而言,都面临着一次深度考验。在全力提升酒钢产品换代、发展多元产业理念指导下,如何利用戈壁无遮无拦的阳光成为这座钢城巨大的优势资源成为焦点。从此,光伏产业成为嘉峪关钢铁产业外的又一“阳光经济”。
光伏发电是当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也最安全的一个产业,光伏产业也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前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人说它是名副其实的“阳光经济”。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充分把握这一优势,把光伏产业作为首选新兴产业加以培育。
嘉峪关市是甘肃省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属太阳能资源分布一类地区,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嘉峪关市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守着酒钢日子也能过,但如果仅依靠酒钢,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落到全省最后。必须在支持酒钢发展的同时,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自身优势,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接受媒体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嘉峪关市充分把握这一优势,把光伏产业作为首选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区域内属戈壁荒滩,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建设用地充裕,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基础优势。嘉峪关在关城以西、讨赖河北岸一带,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62平方公里,建设嘉西光伏产业园。其中,可开发用地约120平方公里。同时主动出击,紧盯与本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大项目招商。目前,以中利腾晖为代表的12家企业已经入驻,建成、核准在建和开展前期光电项目总装机容量突破1000兆瓦。
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柳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嘉峪关市围绕打造“冶金—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和“光伏发电—电解铝—铝制品加工”两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嘉东装备制造、嘉北循环经济、嘉西光伏产业、酒钢新区铝产业4个百亿元园区,大力实施优势主导产业延伸、战略新兴产业增量、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三大行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倒逼机制推动产业
“嘉峪关市发展光伏产业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怎样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除了我们的诚心,再就是千方百计想企业之所想,解企业之所忧,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尽全市之力搞好服务。”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市长柳鹏在与光伏发电企业座谈时诚恳地说。
为确保园区项目按照进度要求保质保量快速落地实施,对已取得“路条”的企业,倒排时间节点,及时督查,对整改后仍不能开工的项目,及时对“路条”进行调整,倒逼企业加快建设进度;对已列入计划内光伏发电项目,简化程序,先建后批、边建变批,倒逼项目审批进度。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助推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酒钢集团西部重工、申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公司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项目建成投入生产,已具备风电塔筒制造、定子主轴、转子支架及光伏发电支架等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设备生产能力。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嘉峪关市成立了光伏产业领导和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光伏产业发展重大事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行业规划和全市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北京国能风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部副总经理杜军说,嘉峪关市政策环境宽松,企业选择在这里发展,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就地消纳拉动产业
2014年,甘肃光伏产业开始选择一条与风电大规模集中建设不同的发展路径,而且更加注重就地消纳,以缓解新能源并网输送难题。
有了电,需要消纳,嘉峪关一方面培育光伏产业,另一方面瞄准高载能产业。嘉峪关市是重工业城市,以有色冶炼为主的高载能产业优势突出。近年来,嘉峪关以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为契机,主动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积极布局发展现代高载能及循环经济产业。
在嘉峪关市招商引资进程中,率先进入的广银铝业,相中的就是嘉峪关丰富的电力资源,在双方充分沟通、考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广西来到此处。与东兴和广银处于同一链条的索通公司,也出于同样理由选择了嘉峪关。据了解,总部在北京的索通公司此次落地嘉峪关,是第一次将目光瞄向国内市场。目前,世界上槽型最大、单系列产能最大、电流强度最大的90万吨特色铝合金生产线一区已通电投产。这些项目的落地,也是因为青睐光伏发电提供的充足能源。
随着酒钢公司2×45万吨电解铝、宏电100万吨铁合金、大友公司25万吨铁合金、广银铝业100万吨铝材加工、北京索通150万吨预培阳极项目等一批高载能项目建成投运,全市电力消费量逐年增加,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156亿千瓦时,高载能企业用电量占到8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30%,位居全省第三。
预计今后3-5年,随着酒钢(集团)公司电解铝产业及工业园区高载能项目、循环经济项目实施,嘉峪关市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区域内新增负荷及电力需求增长迅速,预计全社会用电量每年将增加30亿-50亿千瓦时,将为新能源就地消纳创造条件,将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和资源深度转换结合,光伏产业与高载能产业同步发展。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