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李河君:全球光伏的拼图
《英才》2014-03-03 09:39:12
“他是思想家,我是实践者。我和他玩笑,说我做得比他说的还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有英文版时,汉能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书中的观点触动。
在曾经的一次视频对话中,现场主持人向视频中的里夫金这样介绍李河君:这肯定是在中国买你著作最多的企业家。9月初,里夫金第一次来到中国,便登门造访汉能总部。二人终得相见,便有了前面的那句话。
“反思在新能源领域的从业经验,里夫金关于工业革命的判断越来越让人信服”。一年之后,记者再次对话李河君。李河君依旧谈笑自若,甚至开口就是企业家精神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这般宏大的命题。
“企业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略能力和前瞻性,但很多人做不到。如果只是作为跟随者,对于真正的商机首先是看不到,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终是来不及。”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的光伏企业正经历着最冷的寒冬,而李河君则出手了三个引业界瞩目的收购。
汉能先后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和Global Solar Energy三家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收入囊中。
在李河君看来,全球新能源产业在历经多年的跌宕发展之后,行业里的不少人还是没有完全摸透其趋势和本质,“需要到市场一线去摸爬滚打一下,到听得到炮声、看得到硝烟的地方去。不能总是闭门造车,然后弄出个研究报告和规划什么的”。
三年前,在水电领域“闷声发大财”的李河君突然以“黑马”姿态杀入光伏,其选择了很多企业绕行的太阳能薄膜技术路线,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砸下重金“跑马圈地”。伴随汉能在光伏产业下行周期里的迅速崛起,圈里圈外的各种议论和质疑从未间断。
“我们前后投入大概300亿元左右。在产业低谷杀入光伏,有人会认为是个笑话。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就像股市一样低买高卖,等我们两三年后产能完全释放时,正好踩在了市场的点上”。
如今,汉能已手持7项薄膜技术,并建成四川双流、广东河源、浙江长兴等9个薄膜电池生产基地,产能达到3GW,超过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的2.8GW,成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和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除了光伏,汉能还坐拥600万千瓦水电和131兆瓦风电,李河君的清洁能源帝国初具雏形。但这远远不是汉能“理想国”的全部,在太阳能薄膜领域实现至少1000万千瓦的产能,将汉能一步步打造成万亿市值、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才是其终极目标。
尽管外界总称李河君是“新能源狂人”,但李河君始终只有一句话应对:“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就做一件事——发展可再生能源”。
光伏产业一刀切
在过去20多年里,秃顶、唇上留着小胡子、目光深邃的沃顿商学院教授里夫金,颠覆了前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体系和重要观点。
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包含能源革命和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这是一场能源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而催生的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共同构成新经济模式的五个支柱。
实际上,2006-2012年间,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仍高达19%,2012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性投资已达到2687亿美元。其中,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长10倍以上。
在公开场合,里夫金也表示,随着中国企业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不断突破,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亚洲的龙头,并带领亚洲及世界进入下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从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们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再是一个辅助性产业,而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逐渐替代传统能源。”李河君告诉《英才》记者,他对里夫金的观点做了延伸解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光伏革命,而柔性化、薄膜化是全球太阳能发展总趋势和方向。
“太阳能发电是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利用能源的方式。这就像植物利用叶绿素做光合作用一样直接简单,是人类对能源的终极利用方式”——这种革命的颠覆性,除了能源利用方式外,更大的特点是可以突破旧的能源利益格局,并为全球的能源变革提供了无限的市场可能。
由于过去,中国企业只把光伏电池作为一种出口产品,而没有上升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来认识,也没有在国内扩大运用。结果,用本土的高耗能和出口的低价位支持了欧洲能源变革,却最终换来了当头闷棍。
让李河君不爽的是,当欧美双反到来时,国内又不懂得光伏电池有晶硅和薄膜两种产品的区分,做出“光伏产能过剩”的以偏概全的判断,导致金融机构一刀切地给光伏企业“断奶”,“这就等于,别人打伤了我们的左手,我们又自捆右臂”。
不过,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行业转暖的迹象逐渐显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A股太阳能板块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实现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长5.4个百分点。同时,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万元。虽然这一数字仍稍显“微不足道”,但相较于2012年上半年的亏损3.6亿元,可谓“咸鱼翻身”。
有研报认为,在此轮产业洗牌中,70%的晶硅企业将可能被淘汰。而光伏产业在经历第一波的发展和洗牌后,一场“叶绿素式革命”的好戏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新一轮产业机会
“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企业,只要找准了商业模式,往往就发展非常快;传统能源企业容易上体量,但到一定规模后,便很难持续高速的成长。”而李河君要做的,则是把二者的特点叠加起来。
汉能介入光伏产业时,李河君却没有选择赚钱快、门槛低的主流晶硅领域,而是剑走偏锋“薄膜路线”。
“太阳能薄膜产业第一次将高科技和能源两种看似矛盾的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实现1+1=11的几何级增长。”相比晶硅路线,薄膜兼具高科技、高门槛的特点。
在李河君看来,行业和路线选择至关重要——做纽扣,做到10亿元规模,那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是做石油,做到1000亿也就是中等规模。如果是做薄膜太阳能,万亿规模也并不为过。当然,光有技术,没银子也不行,“没有几百亿投进去根本起不来。”
一位光伏行业长期研究者认为,汉能3GW的产能投资300亿算是正常,晶硅生产线大概每瓦投资在6-7元,薄膜的生产线稍贵。汉能业务模式是全产业链,最终产品是电站,自持或出售根据市场情况而定,这意味着汉能从土地获得、生产线引进、市场都是内部循环,各个环节都需要融资。
在“一基两翼”的产业架构下,汉能集团旗下金安桥300万千瓦的水电站,加上享有权益的水电站总计有600万千瓦,每年可贡献60亿元的现金流,支持薄膜领域的资金投入。
在汉能之前,也有包括正泰等一些有规模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尝试薄膜路线,但最终退出者众,业界的分析是,薄膜路线在转换率和成本方面与晶硅比缺乏优势。
李河君则认为,一些企业在进入时间点的选择上有问题,过早的进入,受到压力或伤害后迅速退出,然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此外,一些企业虽有规模,但长时间不掌握核心技术,最终也被迫离开。
“如果对时政没有前瞻性的判断,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刻的理解,没有人敢拿300亿赌这个行业。”不久前,李河君还与圈内的朋友交流,做地产的王健林是中国首富,但他敢贸然拿300亿来做光伏产业吗?同样,汉能肯定也不敢拿300亿去做地产,“因为我对那个行业不熟悉。”
李河君已铁了心要在薄膜路线上一走到底,“企业家要有点定力,可以说中国90%的民营企业禁不起诱惑,因此行业定位混乱,后果很少有好的”。
几年前,几位民营企业家出访韩国,和韩国企业家交流时,多数中国企业家介绍自己涉足领域很广,这令在场的韩方半天搞不清楚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轮到李河君和海航陈峰发言时,两人获得了掌声,“因为我们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企业的特点: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水电公司。”
汉能大手笔投资的最大动力,还是对太阳能前景的预期。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转暖,也让更多的光伏企业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开拓国内市场被业界视为拯救中国光伏产业的关键。
2013年7月,被称为光伏国八条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直接开启国内市场的火爆商机;加之国家之前出台的并网政策,合力提升了国内市场的投资预期;截至今年7月底,国网经营区域光伏发电并网同比增长134%。
在新一轮的产业进程中,汉能的步伐还在加快。
李河君告诉《英才》记者,汉能已完成全产业链的整合。其中,光伏上游即高端装备环节的业务一直保持优异业绩;光伏下游发电项目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运作,其中以柔性薄膜产品为代表的应用项目盈利空间更大一些;而中游组件生产环节加快工艺升级,随着规模经济效应的逐步展现,经营业绩将持续改善。
“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往往高估了1—2年的变化,而低估了10年的变化’,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将远超我们的想象。”李河君判断,到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量至少超过100GW吧,全球市场装机量超过500GW。
并购掉技术壁垒
“有人说你在‘抄底’,也有人说你在‘豪赌’,还有人说你是光伏行业真正的‘隐形巨头’,这三种称谓你喜欢哪一个?你是否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彭晓峰或施正荣呢?”在去年底央视的一次节目录制现场,有网友向李河君发出这样的提问。
在“抄底”、“豪赌”、“隐形巨头”中李河君选择了“抄底”:“对于汉能来讲,逆势扩张不只是规模上的扩张,那样没有意义,核心还是技术上的扩张。”
“如果一些有规模的光伏企业也受到大的威胁,说明本身的技术升级还是不够。”尚德、赛维的败案中,李河君显然找到了“命门”所在。“汉能要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光伏领域保持竞争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核心技术上保持全球领先。”
新能源改变了传统的能源竞争方式,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其核心竞争方式与传统能源相反,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汉能开始了对全球薄膜技术的整合行动,并陆续完成了对全球三家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的收购。
2012年9月25日,汉能收购德国Q-CELLS子公司、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该企业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组转换效率;2013年1月9日,汉能完成对美国企业MiaSol的并购,使汉能获得全球转化率最高的铜铟镓硒(CIGS)技术。2013年7月25日,汉能再次成功并购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
汉能对外宣称,对GSE的并购使汉能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同时也标志着汉能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占据了薄膜光伏技术的最前沿。通过三次逆势的技术并购,汉能目前已掌握非晶硅-锗、非晶硅-纳米硅、铜铟镓硒等7条薄膜技术路线。
业界的疑问在于,跨国的技术并购历来艰难,而一年三个,汉能何以如此“轻松”,并购的巨资又如何解决?
李河君表示还是因为抓住了市场下行的一个关键点,得以用最实惠的价格获得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对三家公司的并购,我们付出的资金其实不到最初议价的1/8,非常实惠,如果再晚一些去买,肯定不止那个数。”
“抄底”开始前,汉能组织专家筛选了欧美、日本等总共700多家太阳能企业,并从中筛选出技术领先公司,“我们列出了一个表,谁排第一、谁排第二,具体的技术路线优势是什么,并购成功几率有多大。”
汉能最早接触是美国企业MiaSol。这是美国硅谷光伏企业的典型代表,在过去10年,华尔街颇具传奇色彩的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等风投向这家公司投资了近6亿美元,公司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其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研发转化率最高达到18.1%。MiaSol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量产转化率提高至17%以上,并将其生产成本降低至0.5美元/瓦。
早在并购成功前一年,汉能便通过中介机构找到了MiaSol,希望能够与后者合作。稍显尴尬的是,在第一次接触过程中,MiaSol的CEO连办公室的门都没让李河君进去。MiaSol张口要价12亿美元,这个价格超过了汉能的预期。汉能于是立马转攻德国的Solibro,并很快将其收入囊中。
产业持续下潜,一些薄膜技术公司已经很难获得晶硅母公司的资金支持,面临倒闭;另一方面,部分独立的薄膜技术公司也因市场波动而“断炊”。2012年下半年,也就在汉能把Solibro的并购款付掉不到两个月,MiaSol突然主动找到汉能商谈并购事宜。彼时,投资人约翰-杜尔刚开除了原来的CEO,“他可能意识到第一个CEO对汉能不太礼貌,这次想跟汉能真心谈。”
何以出现这样大的态度反差?约翰-杜尔告诉李河君,除了产业低谷的市场挤压,美国大量的页岩气开发也对太阳能企业形成冲击,而他将MiaSol卖给汉能有两个原因:汉能已经收购了德国的Solibro,也有能力并购MiaSol,且双方都想把新能源做起来;杜尔的团队在做了一番调研后认为,全球只有汉能才能把它的技术产业化。
有海外媒体报道称此次收购金额为3000万美元。但李河君澄清,3000万美元只是用来支付MiaSol的欠账,并不是实际并购价格,“我们用不到初次议价的1/10买下了MiaSol。”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Solibro与美国MiaSol两家公司技术,原来由于商业原则而相互保密,各有缺憾,现在同属汉能集团旗下,解除了商业上的顾虑,也可以实现技术上的互通有无“这两个工艺包,我们全部搞明白了。”
电站成投资主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领衔,第二次是美国,汉能有一个愿景,就是依托可再生能源,让咱们中国人也来领衔一把。” 李河君笃信,通过类似的整合,中国可在薄膜太阳能领域至少保证5年以上的技术领先。
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薄膜太阳能量产转化率与晶硅电池的转换率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国内多晶硅电池的转换率在16%左右,单晶硅电池能够达到18%以上。国内光伏巨头英利的熊猫电池量产转换率甚至达到了19.5%。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差距也正是汉能全球并购的动因。对于汉能来说,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路线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产量。李河君告诉《英才》记者,汉能在保留欧美研发的同时,会将这些技术国产化,以降低成本。
“我们很快就会并购第四家”,李河君表示,汉能在海外的技术并购战车仍然在发出轰鸣声。
问题是,从过往不同产业发展历程观察,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如果核心技术仅被一两家企业控制,或者被某一小部分人掌握在手里的时候,这个领域反而不容易做起来。
李河君并不担心汉能会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变成“孤独求败”,因为,全球薄膜太阳能大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其中,包括美国第一太阳能、汉能、夏普和日本的Frontier四家公司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汉能都并不“孤独”。
长期跟踪光伏产业的矽亚投资副总裁张兰丁告诉记者,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正在开展对下一代低成本高效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实用化的研究与开发。德国Manz公司已经携其14%转化率的CIGS产品与国内光伏电站承建商取得了合作。美国Global Solar公司和Ascent Solar公司也已经将产能提升到100兆瓦。
而在国内,仅天津滨海新区与南开大学光电所合作的CIGS薄膜共蒸发法863项目技术就已经完成17%转化率产品的中试。同时,电子十八所、上海英莱新能、神煤集团等院所和企业的CIGS薄膜电池技术也已经进入到中试阶段。此外,山东孚日、河南燕垣光伏、深圳鑫明光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建成了合计约100兆瓦的CIGS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
目前,薄膜太阳能在全球光伏产业中的占比约15%,一些业内人士判断,到2015年前,其占比将在20%-30%之间。
李河君给《英才》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中国20%的建筑物装上太阳能薄膜,其发电量可达1000GW(十亿瓦特),相当于目前中国所有的电力装机量。而薄膜柔性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直接市场规模可超过10万亿人民币,间接市场规模达30万亿。
同时,这个行业涉及到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里的四个,可以带动85行业的发展,带动1026个中小企业的发展。
与传统的供电模式不同,分散化、小型化、互联化将是未来全球供电模式的方向。李河君认为发展光伏分布式是“一箭三雕”的好事,一是投资变消费,家家户户可以发电,除了自用,余量还可以上网;二是有利于节能减排,缓解气候问题;三是从根本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虽然欧美在光伏分布式市场已先行一步,但综合政策、市场、技术和资源等因素,在第三次革命中,中国完全可以占得先机。“欧洲有技术和市场,但缺少资金,产业化能力不足;而日本和韩国有资金,但缺少市场。只有中国三者兼备。”
政策上支持仍不可或缺。为了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8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该批名单涉及7省5市、总共18个示范区项目,横跨2013—2015年、装机容量共计1823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
相关上市公司以及诸多研究/投资机构普遍预期,随着新政策的落地,光伏电站盈利水平将超过8%。虽然政策给力,在国家能源局的多份文件中,“分布式”取代光伏电站,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在提法上,光伏电站被要求“有序推进”,而分布式则要“大力推广”。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大型地面电站仍是光伏企业投资的主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会长孟宪淦告诉记者,目前至少70%以上的光伏装机容量都来自大型光伏地面电站。
当光伏遇上页岩气——美国人走偏了
“美国在新能源的路径选择上,则是完全走偏了。”李河君说。
2009年奥巴马就职演讲时,为了突出自己在绿色经济上的信心,总统就职典礼主色调也由传统的红色变成了绿色。彼时,奥巴马重点提到未来美国的汽车和工厂可以“由太阳能和风能来驱动”,且认为可再生能源前景“宽广而有潜力”。
但在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做第二任期就职演讲时,20分钟里,对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仅以“道阻且长”一带而过。
两次就职演讲之间的微妙变化中,美国页岩气被提上日程,并被寄予“能源独立”的厚望,一场页岩气革命的风潮也开始波及全球。
“美国为什么放弃光伏而支持页岩气?这其实是美国政府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一种妥协,可以说是被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给绑架了。”在李河君看来,页岩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还是石化能源的衍生品。
页岩气要实现大规模的市场化,必须跨过三道门槛:技术可采,经济可行,环境容许。就目前的情况看,对世界很多国家而言,这三个因素都还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离页岩气革命还很远,但离光伏革命仅一步之遥。只要太阳能的成本低于火电,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用会产生污染的能源呢?”
有研报分析,粘合政策、企业等各方的力量,太阳能发电成本未来3—4年内就将可以降到火电的成本之下。李河君认为,0.5美元/千瓦的光伏发电成本,是新能源发展的里程碑,因为所有的化石能源的发电成本,包括环境成本大约在0.5美元/千瓦左右。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在家庭、办公室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源的梦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如此描绘未来25年的前景,同时提出,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完整的方案。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式已占光伏累计总装机容量的68.9%,在美国超过83%,德国超过85%,日本更高达90%以上。在国内,伴随国内应用市场的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也在中国悄然兴起。分布式的光伏设备主要安装在家庭、工厂的屋顶上,自发自用,多余的电量再上传电网。
除了客观条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 的因素也极为关键,那就是企业家精神。
2011年,李河君和其他四位企业家去英国参加中国经济对话。外方有渣打、汇丰等5个跨国企业的CEO出席。
李河君在给汇丰CEO递名片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细节,“那神态就是特别小瞧你,他认为自己是世界级银行的CEO,不懈和我们聊。”还好时间足够,两人PK了20分钟以后,那位CEO被李河君打压得没话了。
“这些职业经理人基本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养尊处优,根本不具备企业家精神,气场他都不够,问他一二三可以,四五六就不会了。那我们是什么呢?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能活过来的,基本上都是从火坑里爬出来的,永远在市场的风雨中前进。欧美企业发展新能源的动力不足。”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
李河君 新能源战争的模式
看不到硝烟的贸易战
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光伏行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汉能这一年里变化大吗?
李河君:汉能业务还是有很大进展的,比计划中还要好一点点。
记者: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光伏的“双反”相继落锤,你如何看待欧美的光伏贸易战?
李河君:“双反”从侧面证明,我所认同的薄膜太阳能的确是光伏产业未来的技术趋势。欧美国家发动光伏“战争”,一是为了抬高市场进入的门槛,二是抢夺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制高点。我认为,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新能源战争的主要模式——看不到硝烟的贸易战,决胜千里的技术之战。中国光伏产业应对之策无外乎两条:尽快实现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再就是开拓国内市场。
从资源到技术的转移
记者:你如何看待能源与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关联?
李河君:传统的能源竞争,是哪儿有油田,就可能会打仗。但是,阳光普照大地,太阳能对世界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它的核心竞争方式与传统能源相反,不是资源竞争,而是核心技术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能源。
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都是能源,第一次是煤炭,第二次是石油,与前两次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新能源革命。我认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就是光伏革命。
大规模替代来临
记者:但就目前来看,太阳能作为新能源仍然只是能源供给的补充,作为人类能源利用的终极方式似乎还远。
李河君: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之快,超乎大家想象。新能源不是补充而是替代。这种替代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增量的替代,就是通过增加清洁能源生产,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多建太阳能电站,少建或者不建火电厂;而后将是存量的替代,就是建更多的太阳能电站,关掉一定数量的火电厂以及核电站。
美国政府规划,2025年美国电力总量的1/4将来自太阳能。德国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将占全国电力需求的3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推算,到2030年,将有30%的传统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我相信,到2035年,全球将有50%的传统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
路线选择很重要
记者:在光伏领域,技术路线之争一直持续不断,你怎么看?
李河君:现在,很多人还是不了解光伏,一提到光伏,认为只有多晶硅、单晶硅。其实,太阳能电池主要分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种。晶硅电池是第一代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是第二代及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薄膜的优势在于:没有污染、低耗能、应用范围非常广和度电成本低。
记者:但业内好像有个共识,薄膜的量产转化率仍低于晶硅。
李河君:转化率只是评价标准之一,事实上两条路线的转化率已不相上下。如果按度电成本来讲,薄膜已经低于晶硅。此外,薄膜还在温度系数、弱光发电方面有明显优势。比如,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测试结果,在美国西部、中东等温度较高地区,与晶硅电池相比,薄膜电池夏季最高可多发电30%。即使在德国西北部等纬度较高的地区,全年平均也可多发电10%—15%。
从发展前景上看,薄膜电池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事实上,薄膜的理论最高转化率为30%,晶硅约29%,薄膜比晶硅的理论值要高。在可预计的10-20年内,很难有技术替代薄膜。
记者:在汉能进入光伏领域之前,其实也有不少企业在薄膜路线上有过尝试,但后来很多企业都退出来了,为什么呢?
李河君:很多企业选择晶硅路线,避开薄膜路线,原因不外乎三条,一是晶硅赚钱快,二是门槛低,三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薄膜路线的技术,没能力走这条路线。
“页岩气革命”是伪命题
记者:页岩气目前是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能否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
李河君:页岩气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显然还有众多障碍。首先,地质条件的巨大差异会使页岩气开采受阻,急功近利的开采梦想并不现实。其次,页岩气在使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可能对蓄水层造成污染,环境风险较高。第三,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低迷会打击企业的投资热情,在美国,这一现象已非常明显。第四,在北美以外的市场,普遍缺乏足够的储存、液化和传输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基础设施,这将大大限制市场开发的进程。
记者:美国为什么放弃光伏等新能源而支持页岩气?
李河君:这其实是美国政府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一种妥协。妥协和折中就是一种伪命题。页岩气终究也是化石能源,美国所谓的“页岩气革命”也并不能证明这就是新能源革命。我们是否也必须对国内的页岩气开发热潮也打上个问号?抛开“庞氏骗局”的阴谋论不谈,基本的市场规律还是必须要尊重的,而不能仅被所谓的“能源独立”所鼓吹和左右。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