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模式”打造光伏产业新路子
内蒙古新闻网2013-12-04 11:20:35
“内蒙古山路集团通过创新,以平均每8个月建起一座太阳能电站的速度实现了逆势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光伏产业的新希望,其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为全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我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既是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可再生,化石能源时代终将结束,在各种替代能源中,只有太阳能是最清洁、安全、可靠的能量来源。专家预测,未来“太阳能+储能技术”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
但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产能过剩、量价齐跌的“严冬”期,不利的形势遮住了太阳能产业发展的“阳光”。目前,行业尚在低谷挣扎,但作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必定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当前的挫折和难关是这个行业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内蒙古山路集团通过创新,以平均每8个月建起一座太阳能电站的速度实现了逆势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光伏产业的新希望,其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为全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山路模式”的产业链条
成立于2002年的山路集团,是集矿产(煤矿、硅矿)开采加工、新能源开发、煤矸石清洁化综合利用三大产业为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分别在包头、呼和浩特、乌海、阿盟、上海等地设立了8个分公司,是自治区命名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该集团在进行传统矿产开采的同时,以煤电用一体化为基础、光伏循环发展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创新为突破、新农村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积极培育和延伸循环、绿色产业链,走出了工农互补、城乡互动、企业农民互惠的新路,开创了闭合型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完整开放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山路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煤矸石热电—金属硅—高纯硅—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电站下种植和光伏小镇”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这种长产业链和全产业链在全国同行业内是不多见的,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大大降低了光伏生产的用电成本,而且实现了以下游拉动上游、终端运营带动前段产业的良性循环。
打造出绿色立体的发展模式。山路集团利用我区西部大面积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土地,将太阳能发电与设施农业、林沙草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生态温室屋顶科学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室内种植有机蔬菜和高档花卉;并利用地面电站电池板下的空间,种植中草药、优质牧草、红豆杉、沙柳等,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将沙漠变绿洲、盐碱地变良田的目标,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实现了企业效益和农民利益的统一。结合各地城镇化规划布局,山路集团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光伏小镇”:首先选择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改造的重点村庄,在与当地政府、村民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选址后,由企业投资集中建设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生产生活分离、宜居宜业的“光伏小镇”,入住农民每户可分得一套住宅和一栋蔬菜大棚,并通过屋顶和大棚墙体上安装的光伏系统发电,以及进行大棚种植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保证了农牧民有事干、留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了以产业转移农牧民、以产业推动城镇化;而企业通过置换获得农民土地使用权,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作保障,银行对这种模式也“青睐有加”,愿意提供贷款,企业建设资金顺利得到解决。
“山路模式”的优势
“山路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为“三低三高”:低成本。光伏生产的用电成本占总成本的40%-50%,目前我区工业电价每度为0.44元左右(大用户直购电.38元),而利用煤矸石自备电厂发电,综合成本约为0.19元。山路集团仅煤矸石发电这一个环节,就使企业每年电价成本降低1.2亿元。同时,该集团自主研发了先进的冶金法提纯多晶硅技术,采用电子束熔炼方法脱磷、工业硅熔液直接造渣除硼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实现了坩埚无限次重复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该公司已成功研发出新的生产工艺,可将传统工艺中的拉单晶、铸锭等环节全部淘汰,使工艺流程进一步缩短,投入使用后,生产成本还可大幅降低。
低消耗。带动企业光伏材料生产的电力全部来自采煤废弃物煤矸石的利用;发电所需的大量工业用水,全部是净化后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发电后的余热,成为了企业的空调动力,很快还将成为分解粉煤灰化学反应中所必需的热力,极大地降低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低排放。山路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以来,环保投入高达1.5亿元,特别是煤矸石综合利用和高纯硅提炼这两个环节,环保投入占到项目总投入的50以上。高环保投入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低排放、低污染。如在多晶硅提纯过程中,应用了冷坩埚熔炼多晶硅提纯技术,并成功淘汰了酸洗过程,避免了大量废水、废气、废液的排放,杜绝了提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规划的太阳能电站全部建成后,可减排二氧化碳899.5万吨、二氧化硫6.7万吨。
高技术。为保证在技术上始终领先,山路集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中科院、内蒙古大学合作成立了“内蒙古光伏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研发经费2.48亿元,使企业迅速掌握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冶金法提纯多晶硅等2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的核心技术。
高就业。从产业链起点煤炭和硅矿开采到产业链末端的设施农业,该集团已经解决就业7000余人。目前企业正在托县、磴口等地建设太阳能电站与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1万户农牧民就地城镇化,带动就业7-10万人。
高效益。到“十二五”末,山路集团光伏新能源产能将达到1500兆瓦,其中新增1000兆瓦高效林业、高效农业太阳能电站,届时工业产值将突破360亿元、税金35亿元。此外,该企业所建的每个光伏大棚和光伏住宅,仅售电一项就分别有每年5万元和2—3万元左右的稳定收益,为农牧民转移、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山路模式”的启示
今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区光伏企业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尽快走出低谷,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山路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山路集团的成功,得益于高技术的引进、不间断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使企业掌握了关键技术,产品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摒弃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巨大资源环境代价的老路。因此,我区企业要想走出光伏“寒冬”,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条、下游带动上游是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山路集团没有像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那样,停留在电池、组件系统集成阶段,而是不断向上游晶体硅材料制备和下游发电市场等技术门槛高、利润回报大的环节延伸,走出了受制于人的困境,打破了国内同行业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的“双低”局面。因此,我区光伏企业要想最终走出“两头在外”的依赖状态,就必须“内外兼修、纵向整合”,尽快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延伸。
各产业最大限度的融合,是实现多重效益的最佳手段。山路集团将盐碱化、沙漠化土地的改良利用与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结合起来,将绿色能源和有机无公害蔬菜生产结合起来,将企业自身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在解决企业用地和融资难题的同时,推动光伏发电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企业实现多重效益,社会实现多方受益。
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价格优势,是光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山路集团通过自备电厂、创新技术、缩短工艺流程等方法,大幅度压缩生产成本,使光伏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都比国内同类企业低20%-30%,具有明显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近年来,我国晶硅原材料制备和光伏组件制造技术取得了巨大突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幅度远超市场预期。据报道,国内少数技术领先的企业有望在2015年将光伏度电成本降至0.4元以下。可以预见,随着光伏制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光伏发电逐步取代燃煤发电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谁能尽快解决了光伏发电成本高这一难题,谁就能抢占市场制高点,获得长远发展。
【产经观察】
光伏产业迎来新机遇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名单,总共18个示范区项目入选,合肥榜上有名。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当下,洁净、可再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合肥先行一步,率先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
作为首批示范区,高新区将建设100MW光伏电站项目,项目将建在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昌河汽车有限公司、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屋顶,形成屋顶电站。
“在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名单出炉之后,作为国家光伏扶持政策的主要构成,光伏分布式补贴价格、国开行金融扶持政策、四类资源地区标杆电价、涉及国税总局退税以及土地性质问题等关键政策,都将陆续出台。”该负责人说,首批示范区将能优先享受国家光伏式发电电价补贴,此外还能同时享受合肥的电价补贴,这对光伏企业来说将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合肥决心不断显露。6月17日,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光伏推广应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光伏应用和产业发展。
细读《意见》会发现,合肥市出台的政策,补贴范围、幅度、年限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省市,《意见》中“除按政策享受国家、省有关补贴外,按年发电量给予项目运营企业0.25元/千瓦时补贴”的表述,使合肥成为全国率先实行光伏“度电补贴”的城市。
7月24日,《合肥市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及政策资金兑现导则(暂行)》“接棒”出台,标志着合肥市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正式落地。从企业的房顶到家庭电站,从“开疆拓土”到“光伏扶贫”,合肥“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作为全国首批13个“金太阳”示范城市之一,目前合肥市“金太阳”示范工程获批指标已达90MW,已形成50MW的装机容量,建设完成率居全国首位。去年,在光伏产业遭遇困难时期,合肥市另辟蹊径,带领企业闯荡西部,建设大型地面电站带动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合肥市光伏企业在国内已建成并网发电的光伏电站655MW。
今年,“家庭电站”、“光伏扶贫”项目让光伏发电走进寻常百姓家,推开了光伏应用的又一扇窗。目前,已经申报和并网的家庭分布式发电项目达到14个,百户农村家庭“光伏扶贫”电站不久将招标开建。根据计划,10月底百户农村家庭电站将建成投运。
【产经传真】
光伏产业转轨迫在眉睫
备受关注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终于峰回路转,7月27日,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达成价格承诺。这意味着赶在8月6日欧盟关闭磋商窗口前双方达成共识,中国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原则上无需征收47.6%的高额反倾销税。
消息传来,江苏省光伏企业悬着的心暂时落了地。江苏辉伦太阳能科技总经理李荣坤表示,“这个方案为光伏企业恢复对欧出口争取了宝贵时间”。
资料显示,2012年,江苏省太阳能组件电池产量约11吉瓦,约占全国的1/2、全球的1/3。作为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约占江苏省光伏产品出口额的七成。此次贸易摩擦涉及江苏省的大企业就有100多家,金额近百亿美元。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中欧贸易争端双方达成和解,给了包括江苏省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喘息之机,但并不意味整个产业可以高枕无忧了。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说,此次欧盟反倾销对我国光伏产业甚至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失为一记警钟,甚至是一种倒逼。“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得到了充分释放,逐步积累了资本、技术、管理等。但任何一种增长都不是无限的,包括光伏在内,其国际市场容量终有饱和的一天。”他认为,必须及时调整原有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来实现新一轮增长,跨越国外设置的贸易障碍。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像光伏这样的产业,既有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很难再持续。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现有产能超过40吉瓦,比全球总产能的2/3还要多,去年全行业亏损达到400多亿元。在江苏省,电池组件总产能高达23吉瓦,重复投入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近年来光伏产品价格大幅跳水,企业经营困难,开工不足,像尚德这样的龙头企业也陷入破产重整的境地。江苏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平均负债率一度超过70%。
一边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一边是缺乏核心技术。光伏行业的命运给江苏省风电、LED等其他行业提了个醒,决不能因为它们头罩新兴产业的光环而头脑发热、一哄而上,最终因产能过剩而不得不看国际市场的脸色,被别人牵住了鼻子。专家表示,如果能对此次贸易争端进行举一反三的反思,进而把认识统一到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上,那么这次贸易争端对江苏省就有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