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重组银行最受伤 光伏仍是信贷雷区
solarF2013-11-25 11:13:04
虽然众多债权人对于区区30亿元的出资额表示不满,但顺风光电还是笑到了最后,其对于无锡尚德的收购方案已在11月15日获批,这也意味着无锡尚德长达8个月的破产重整大戏正式收官。回首这场旷日持久的中国光伏业首例巨头破产案,毋庸讳言,顺风光电无疑是最大的赢家,而曾经濒死的无锡尚德总算是绝处逢生,地方政府也由此甩脱了这个深为头痛的烫手山芋。
一切看来似乎是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显然不是,有赢家自然就有输家。顺风光电以30亿元了结无锡尚德近百亿的巨债,意味着大多数债权将被打三折清偿,而受伤最重、欲哭无泪的显然是那些当年对尚德豪掷千金的银行,超过六成的贷款只能打水漂。时值中国光伏业整体复苏、信贷闸门正缓慢重启的敏感时刻,这些银行在无锡尚德破产重组中的遭遇无疑令同业齿冷;对于稍显回暖的光伏信贷更有如迎头一盆冷水。面对一众光伏企业嗷嗷待哺的融资需求,给还是不给?给谁不给谁?还会不会遭遇类似的信贷雷区?这些都成为如今摆在银行面前、足以纠结到蛋疼的难题。
无锡尚德重组收官银行最受伤
按照最终获批的顺风尚德收购方案,其支付的30亿元将一次性了结无锡尚德背负的近百亿元债权,今后不会再有第二轮、第三轮注资偿债。从这30亿元的最终流向看,无锡尚德职工债权(16.4万元)、税务债权(4374万元)等将最快获得100%的偿付;另外4家提供了担保的债权(7975万元)也可能会在40天内受偿;而剩余的500多家普通债权将在3个月内获得31%左右的受偿额。
值得留意的是,在无锡尚德排名前20位的普通债权里,各大银行就占了11家。其中国开行23.72亿元、中行17.55亿元、工行9.12亿元,还有农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贷款大户;上述几家银行的债权合计超过60亿元,占到无锡尚德负债总额的近三分之二。这样看来,如果按照眼下的“打三折”清偿,银行无疑将成为无锡尚德各大债权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群体。
虽然颇多不忿和无奈,但或许正如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管理人杨二观所言,顺风光电30亿元的收购方案已经是参与竞标的战略投资者中出资最高的,也是目前能为广大债权人争取到的最大利益。毕竟,如果无锡尚德最终进入的是破产清算阶段,所有可供支配的净资产仅有22.43亿元,即便全部变现,对于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也相当低,甚至还达不到“三折”水平。
话说两头,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面对当年炙手可热的无锡尚德,各大银行争相放贷也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正如股民们都耳熟能详的那句“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于银行来说放贷能有多大获利,自然也该承担多大的风险。既然很享受当年那种大笔一挥豪掷千金的财大气粗,也就该做好有朝一日血本无归、“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准备。眼下这些昔日金主的遭遇固然值得同情,但扪心自问,当年的唐僧肉变成如今的锥心刺,就没有一丝咎由自取的成分么?
唐僧肉成无底洞信贷失控种恶果
纵观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催熟-泡沫破灭-艰难复苏的盛衰轮回,固然与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急躁冒进、经营不善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来自银行业的信贷失控同样难辞其咎。在那些光伏业最疯狂的岁月里,仅仅2007-2010年,本次因无锡尚德重组受创最重的国开行,就曾大手笔向包括尚德、赛维在内的多家光伏巨头承诺高达2500多亿元的授信,这个放贷纪录至今无人出其右。
仅仅2010年,当时中国光伏业的5家领头羊--赛维LDK、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和晶澳太阳能就获得了国开行2000亿元的授信承诺。其中,无锡尚德获得了5年500个亿的贷款承诺,而赛维更获得高达600亿元的授信额度,创下了迄今为止光伏行业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单次融资金额之最;其他巨头如天合光能、晶澳也分别获得了300亿元的授信,而英利也有360亿。
直到2012年10月,中国光伏业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直指光伏行业正在暴露的信贷风险;国开行内部完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议》还提出“六大六小”重点关注方案,尚德、赛维都还在名单之列,属于国开行应予继续支持的重点客户。
事到如今,为何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过分迷信光伏行业的造富神话,以至应有的风险防控机制形同虚设,而信贷失控又间接为光伏“大跃进”推波助澜、催生产能过剩和经营风险。如当年的无锡尚德,那可是各家银行谁都想啃一口的唐僧肉;一旦现出吸金无底洞的原形,大笔银子有去无回也就不稀奇了。
尚德败落成反面教材光伏信贷重启难
光伏产业本身具有“劳动力相对密集、资本绝对密集”的固有特点,需要充裕的流动性资金;没有金融资源作支撑,大部分企业终将无法生存。此前业内曾对部分光伏企业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如果没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一个月可能都扛不住。面对光伏业全面危机后银行信贷趋紧,包括汉能老总李河君在内的光伏大佬曾大声疾呼,金融决策和监管机构应对光伏产业给予特定的政策支持,而不是釜底抽薪。一些光伏企业负责人也普遍反映,除了贷款利率普遍较高、贷款门槛高企外,光伏企业在建设电站申请银行贷款时,除了要准备资本金外还需提供额外等额担保,这样苛刻的条件也让部分实力薄弱的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中国只有少数银行能够提供10年甚至15年以上长期贷款,一般的商业银行最长只有5年,这也与光伏电站20-25年的运营期限不符。
事实上,自从“光伏新政”实施以来,国家也已数次发文,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满足那些优质光伏企业的融资需求。伴随光伏行业整体复苏、部分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很多人也乐观估计,银行对光伏业的全面信贷开闸或指日可待。但如今,无锡尚德的败落、以及国开行等一众昔日光伏业大金主的悲催境遇,俨然成为银行业现成的反面教材,令不少商业银行在对光伏业信贷开闸方面多有顾忌、甚至是望而却步。毕竟,光伏业复苏还缺乏坚实根基,基本面依然不容乐观,眼下的回暖会否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目前尚难定论。何况,所谓差异化信贷、“有保有压”的提法,也不是新名词,关键是如何界定?谁来认定?当年如日中天的尚德、赛维,是不是各界眼中标准的优质企业?这样的巨头都免不了没落,谁又能保证如今风头正劲的那些行业新秀、黑马,有朝一日不会步尚德的后尘?
当然,对于一些手眼通天、神通广大的光伏企业来说,即便业绩再糟糕,银行信贷从来就不是问题。海润光伏日前就高调宣布,规划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建设容量为1000MW的光伏电站,总投资将达100亿元之巨;而就在今年上半年,海润光伏还以亏损2.55亿元入围前十大亏损企业名单。眼下,如此大手笔的资金从何而来?面对外界的众说纷纭,有内部人士终于透底:这笔巨资来源于银行贷款,基本不动用公司自有资金。这番释疑更令光伏业的小伙伴们惊呆了:哪家银行对光伏企业还如此阔绰,竟能豪掷百亿元?更厉害的当然还是海润光伏自身,一家亏损累累的企业究竟有何能耐能获银行如此垂青?此中玄妙,恐怕只有当事双方心知肚明,不足为外人道也。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