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光伏产业越冬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3 08:56:02
欧洲出重拳“阻击”产品输入,国内消费规模扩张缓慢,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无序……中国光伏产业正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在国内具有资源、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云南光伏产业,能否凭借自身优势,抢占政策先机,成功度过行业“寒冬”?且听来自企业的声音。
短期遇冷但前景光明
这一次寒冬好像特别漫长。国际光伏级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达到顶点,每吨接近400万元,其利润率在500%以上,而且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局面。也许是物极必反,到达顶点之后,国际多晶硅价格开始一路下跌,到2012年低谷的时候,每吨售价只在11.5万元左右,其价格跌势之猛、跌幅之大,大大超出了国内所有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预期。
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无锡尚德电力公司宣告破产,国内光伏产业曾经的大旗就此倒下,国内多晶硅产业跌入冰冻期。
虽然国内光伏产业的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代表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光伏产业并没有自暴自弃。“尽管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内标志性的企业破产,但从欧洲强力保护本地区光伏产业就可以看出来,光伏产业的前景依然光明。”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专家如此认为。
光伏突围的云南优势
和云师大专家看法一致的还有一批云南企业家,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天就是其中一个。这位眼光独到的企业家在去年光伏“严冬”中却不惜重金购入光电产品的高端设备,把单晶硅硅棒的生产能力扩充到5000吨/每年,年切硅片将达到6000万片,“这些设备满负荷运作起来,每年可以实现30亿元的产值。”
在位于云县澜沧江畔的云南三奇光电科技公司厂房里,笔者看到大批先进设备正在安全调试,这些设备包括了单晶炉、铸锭炉、切片机以及产品清洗、平磨等生产线,投资超过了8亿元。这些设备中,单晶硅铸锭炉的能耗比传统设备降低了8倍。
一个民营企业逆势投资本就让人问号连连,而他的大手笔投资却放在了云南的一个小县城边,其原因何在?夏天的回答直指根本:云南有充足的水电——发展清洁载能产业的优势资源。
云南光伏企业“过冬”不仅仅有资源优势,而且有技术优势。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云南光伏科研一直领先全国。云南冶金集团下属的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全国率先工业化生产出了电子级多晶硅,该公司董事长亢若谷直言,高纯材料电子级多晶硅的工业化生产,宣布云南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已经突破了美、日、德的技术封锁,并打通了高纯多晶硅的生产工艺环节,撕开了通向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隔膜。更为重要的是,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完成第一炉电子级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在全国组成了第一个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的成形技术工人团队,为云南光伏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政策落实是发展关键
云南光伏企业更大的契机已经出现,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业内人士表示,若该目标能最终实现,每年或将带动1000亿元市场需求,届时国内光伏行业产能的1/3将可以靠自身消化,上下游产业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很明显,《意见》带来的政策优势将和云南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优势形成叠加,加速云南光伏产业的快速突围。据了解,用于光伏发电的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和单晶硅,其主要成本就是电力,“电费占了单晶硅成本的约三成。”夏天说,水电是云南的优势能源,云南水电的成本只是光伏大省江苏的火电成本的一半,如果加上碳排放的成本,在云南发展光伏产业就有巨大的能源优势。
“只要国家政策得到落实,云南光伏产业潜力就能得到充分释放。”夏天说,云南不但在原料、能源、生产设备和技术上占有优势,就是市场空间也占有相当优势,而国家政策是否得到真正落实,就是云南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