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第二十九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中国角”边会“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在阿塞拜疆巴库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丹麦、英国、国际能源署(IEA)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高级代表、高端智库专家与企业领袖,共同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政策及新能源发展成就,交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措施与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和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步伐。
边会现场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丹麦外交部发展政策副国务秘书奥勒·通克(Ole Thonke)、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文华、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熊敏峰、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全球气候项目主任雷红鹏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司副司长郭锐出席会议。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主持会议。
李政(右3)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首任研究员大卫•桑德罗(David Sandalow)、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孙贤胜、联合国气候行动倡导者组织经济部主任西蒙·夏普(Simon Sharpe)、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周永章进行点评交流。专家点评和座谈环节由中国能源转型项目首席国际专家单国瑞(Kaare Sandholt)主持。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教授受邀参加圆桌论坛环节,结合中国的能源转型实践,分享了关于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观点。 李政院长提到,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实施能源转型,并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目标添砖加瓦,但在消纳可再生能源、保障电网安全方面面临着短期、过程中和长期等三方面挑战。
其中,短期挑战在于克服日和周短期时间尺度的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这需要大量能够快速响应、调节负荷波动的灵活性电源,现阶段,由于储能发展不够快,不得不用煤电和气电调峰,导致碳排放。
过程中的挑战在于转型全过程中需要满足电功率充足性要求。风电太阳能发电只能提供发电量,也就是kWh,而不能提供可靠的电功率。需要有足够大的灵活发电能力提供最恶劣情况下的电功率需求,且随着经济增长和电气化的增加,最大电功率负荷还在不断增长。这导致削减化石能源发电容量的困难。
长期的挑战在于可再生电力季节性储存和转移。可再生能源资源存在季节性的峰谷差别,如果不能把富裕季节的电量转移到低谷季节,意味着低谷季节的电量不得不用化石电力满足,从而导致排放增加。解决的办法在于发展长周期跨季节储能技术。
李政院长认为,上述问题对实现可再生能源三倍目标非常关键、且对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建议开展电网和长周期跨季节储能国际技术合作,以技术创新解决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碍。
嘉宾合影 该边会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和中国投资协会协办。会上,能源研究所发布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介绍了《中国2060年碳中和:社会转型与绿色发展路径》《中国氢衍生燃料碳足迹和平准化成本评估》《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等研究报告。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2024年11月13日,第二十九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中国角”边会“中国能源转型与新能源发展”在阿塞拜疆巴库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美国、丹麦、英国、国际能源署(IEA)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高级代表、高端智库专家与企业领袖,共同探讨中国能源转型政策及新能源发展成就,交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措施与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和全球能源低碳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