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广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持续抓好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推进粤芯三期、华润微、广州增芯等项目建设,推动宁德时代一期、中创新航一期等项目稳产达产。
原文如下:
广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为广东把脉定向、掌舵领航,殷切寄望广东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出锚定“走在前列”一个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以及审议通过的省《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完成省“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细化举措、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横琴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总体发展规划、鼓励类产业目录、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以及一揽子政策措施印发实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双15%”等政策正式落地,两批182项省级行政职权下放至横琴合作区,“澳门新街坊”民生示范项目建成开售,琴澳商事登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机制落地实施。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印发实施,81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前海管理局实施,获批开展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全国首家“双牌照”境外银行大新银行深圳分行正式开业。省南沙工委及办公室成立运作,部分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南沙实施,发布“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南沙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挂牌运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在河套合作区开园,首批16家香港科创机构、企业及服务平台入驻。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持续提升。广汕汕高铁建成通车,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南珠(中)城际、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广河高铁机场段开工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主塔全部封顶,广湛、深江、珠肇高铁和广州、深圳都市圈城际加快建设。广州白云机场东四西四指廊建成投入使用,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项目正式开工。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推进,琶洲港澳客运码头投入运营,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正式投入运作。港珠澳大桥开通旅游试运营,珠海公路口岸验放进出境港澳单牌车突破118万辆次,验放出入境旅客超158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深化。“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经珠港飞”政策全面落地,跨境车险“等效先认”正式实施。大湾区内地城市对杰出人才、科研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执业试点期限获批延长三年。“跨境理财通”稳步扩大,利率“互换通”政策落地实施。提速建设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落地理财资管项目21个,合作金额超2000亿元。新增14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累计批准急需进口药品30个、医疗器械28个。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首批110项“湾区标准”、15项“湾区认证”项目。开展“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10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粤港跨境通办。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34万人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落地实施,发布全国首部企业合规地方标准,率先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数字人民币预付应用试点,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城市第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一批22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是“制造业当家”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着力发展“大产业”。修订“1+20”集群政策文件,省财政安排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超270亿元。巩固提升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49万亿元、增长5.2%。“广东强芯”工程深入实施,组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达产。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巩固提升,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253万辆,占全国的比例为26.8%,比上年底提升了8.8个百分点。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储能在建、已签约待建的重点项目共计146个,总投资额约2787亿元。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全省人工智能相关注册企业17万家,核心企业900多家,规模居全国首位。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累计培育建设37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着力打造“大平台”。加快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新设立河源紫金产业园、清远连南产业园,省产业园达96个。实行“工改工”反哺机制,有序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投入资金超180亿元、改造实施面积近7000亩。着力推进“大项目”。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对制造业重大项目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重大石化项目加快建设,揭阳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开工建设。实施技术改造“双增”行动、“技改大会战”专项行动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9345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超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圳、东莞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着力培育“大企业”。全省累计培育省级“链主”企业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前列,新增A股上市公司51家,总数达872家、稳居全国第一,10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着力提升“大环境”。召开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出台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先后出台支持新型储能、食品工业、工业母机、纺织服装、保育康复用品产业、专精特新企业以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降低制造业成本等的重要政策文件,全力营造大抓制造业的浓厚氛围。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提升。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深化院省合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实现全面入轨运行,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鹏城云脑Ⅱ稳定运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基本完成建设,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等15个科技类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组织实施第4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约39.7亿元、增长36.8%,占比超过1/3。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启动实施第11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纳米科技等领域布局一批攻关项目,在终端操作系统、EDA工业软件、激光打印设备、高端核磁共振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成功创建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总数跃升全国第一。获批组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新增7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新组建16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新增培育15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建设7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存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7.5万家、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全过程创新链加快构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首创科技与财政深度融合的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机制。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白名单”“正面清单”等监管模式。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39%,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省创新创业基金实体正式注册运作,银行机构全年实现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07亿元、同比翻一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获评国家优秀等级。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积极推进,开展大湾区“海外人才蓄水池”试点,全省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汇聚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超5000人,全省研发人员超130万人、约占全国1/7。
四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百千万工程”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完善。召开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百千万工程”指挥体系,“1+N+X”政策体系制定实施。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强县扩权改革,对全省122个县(市、区)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产业有序转移持续推进。构建产业有序转移“1+14+15”的政策体系,下达主平台注入资本金42.5亿元,安排省级用地指标1万亩,15个主平台新整备土地面积4.8万亩,新建成标准厂房439万平方米,累计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650个、总投资超3200亿元。举办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经贸合作招商会,达成合作项目256个、投资总额2375亿元。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城镇化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动10个国家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加快开展补短板示范,健全完善县域商业设施,推进33个国家级县域商业示范县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46个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黄羽鸡、金柚、荔枝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增建设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水产品产量、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首位。统筹推进乡村布局、村庄建设、农房风貌“三个规划”,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带5800公里,新增10个村庄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卫生无害化户厕普及率96%以上。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国家级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及4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区域帮扶合作不断深化。实施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首次实现对口帮扶协作在粤东粤西粤北市县两级全覆盖,珠三角6市选派的300多名帮扶干部全部到位。制定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纵向帮扶支持县域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开展组团式帮扶。高质量推进援藏援疆、对口合作工作,签署广东海南相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扎实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和北部湾城市群建设。
五是海洋强省建设全面推进,打造海上新广东取得积极进展。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出台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编制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加强岸线资源整合优化,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建设,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东澳岛、海陵岛等7个海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编制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全方位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17条等系列政策举措,推进15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新增建设1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新开工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22个、桁架类网箱3个,落地一批抗台风强的深远海养殖装备。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攻坚行动,建立全省统一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数据库和海洋水产资源库,新认定海水鱼省级水产良种场3家,硇洲族大黄鱼大批量人工繁殖生产技术实现突破。用海用地等要素支撑全面强化。国务院批准湛江港宝满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扩建工程新增围填海11.7公顷、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新增围填海122.7公顷。建立一级开发平台收储制度,8个沿海地市成立或指定11家一级开发平台,累计收储海域使用权证面积1.99万亩。建立涉海项目审批联动机制,落实海域使用金优惠政策,实现“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
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新一轮发展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塑造。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按照“全国一盘棋”要求,持续整治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突出问题,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排查整改机制,推进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建立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行为问题整改、典型案例约谈通报制度和省内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违反统一市场建设专项整治,全省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236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和地域全覆盖,528项涉企经营许可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启动“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材料精简50%、办事时限压缩70%,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为1个工作日内。推动开展公平竞争3项国家试点,开展主题教育营商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支持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广东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投融资、财政、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制定省级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方案,分批次向民间资本推介146个优质项目。实施部分财政资金“补改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扩围至全部57个县(市)。全省“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分别达39家、27家,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地方国企改革工作获评国家A级。要素、价格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积极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完善两级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在全省推广首席数据官制度,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年交易额突破60亿元。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电力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超两年并顺利转入正式运行。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建立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气化服务定价机制。教育、司法服务等民生价费政策不断完善。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粤省事实名注册用户1.84亿,上线高频服务2520项,累计办理量超过720亿次。粤商通平台覆盖全省1524万市场主体,上线高频涉企服务4009项。广东政务服务网“网上办”事项占比95.56%,“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86%,全省超90%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信用广东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全国首个公共信用服务标准化试点,累计归集信用数据超211亿条,数据量持续居全国首位。深化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推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成功创建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开展两批6个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建成首批8个省信用县。荣获全国信用建设成果观摩省级组“示范单位”。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国务院出台《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总体方案》,在广东设立对台工作重大平台。成功获批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扎实推动13个联动发展区建设,清单式复制推广600多项改革创新经验。大力推进实施“广东总部+海外制造基地”模式,有序引导重点企业在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投资布局、抢占市场。
七是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深入实施。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和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30.9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15.1万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2.29万亩,建成碧道1064公里。评定省级森林城镇35个,建成森林乡村104个、绿美古树乡村54个、绿美红色乡村56个。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不断巩固。推进全省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十百千企”大气污染治理帮扶,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4.8%。建立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对7600多个入海排污口实施动态监管。新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8000公里,总污水处理能力3167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5.7%,36个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90%以上,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16.3万吨,完成25家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连续3年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扎实推进。逐步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出台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遴选第一批48个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广州、深圳、肇庆高新区成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湛江宝钢点火投产,是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廉江核电一期工程、惠州中洞、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等项目开工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工程安全高效推进、二期工程获批核准,惠州港口、阳江青洲等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动,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超1.2亿千瓦、占比达62.6%。广东电网粤港澳大湾区目标网架主体工程投产,建成南沙国家级“5G+”数字电网示范区。新增公共充电桩11万个,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40.7万个。LNG单一燃料动力船舶动力规模居全国第一。建成广州南沙LNG应急调峰气源站,全省新增32万方储气能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交通等行业领域纳入碳交易市场,全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成交金额均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
八是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彰显。召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开展“文明与法”“礼在广东”等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日益浓厚。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增历史文化街区6处、历史建筑251处,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万个,拓展特色阵地2.4万个,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圈”,实现全省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电影《白蛇传·情》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谯国夫人》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华语戏剧盛典、粤戏越精彩等品牌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省立中山图书馆扩建馆、广州文化馆、广州粤剧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新地标建成开放,建成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4000多家。完成“南海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文物发掘数量之最。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第十九届文博会、东莞漫博会、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等办展成果再创新高,岭南数字创意中心顺利开工,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体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9个,全年开展超15万场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广东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奖牌55枚、首届学青会获得奖牌127枚,居全国前列。
九是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就业优先政策落细落实。制定优化调整稳就业促发展16条政策举措,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9.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3%,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超4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9.7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超134万人次,4365万农民工就业保持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新增学前教育公办学位超6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30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超5万个。部省联合推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合作示范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完成首届本科生招生。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27个学科入围前1‰。健康广东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启动委省共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健康中国行动考核连续3年获评优秀。6大省国际医学中心和50家高水平医院加快建设,新增3家医院入选第5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全省三甲医院实现100%开设互联网医院,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全国第一。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全省药品价格指数下降17.5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高质量发展,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全域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创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办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至每人每月200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公租房提质工程,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7.1万套(间),开工改造2000个城镇老旧小区。
十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展底线进一步兜牢兜好。稳妥化解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扎实推进全省保交楼“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保交楼目标任务。开展P2P网贷领域整治回头看,动态清零持牌金融机构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率保持在1.25%左右、好于全国平均。有效保障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省完成垦造水田5.31万亩、恢复耕地20.82万亩、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69.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270万吨以上。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落实天然气资源约380亿立方米,主要电煤库存常态化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全省统调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约28天,推动负荷高峰期火电机组顶峰发电率达到98%,在最高用电负荷再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未发生拉闸限电。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广东建设。深入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城镇燃气安全管理,稳步推进广东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4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潖江蓄滞洪区、西江干流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成功应对30轮强降雨过程和6个台风正面登陆或严重影响。全省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5.9%、30.7%,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严厉打击毒品、电信网络诈骗、偷渡走私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
2023年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一年,全省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预期不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省委、省政府因时因势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带领全省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攻坚克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突出加强政策供给稳预期。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汇聚各方面力量“拼经济”“挑大梁”。实施一系列提振信心助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定期研判调度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各部门工作提速加力。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惠企助企政策,全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超6800亿元、稳居全国首位,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2000亿元。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全年净增172.8万户,其中企业780万户、占全国1/7,个体工商户突破1000万大关。推动“个转企”1.9万户、创近五年新高。
——突出扩大有效投资强支撑。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办公室作用,建立专项指挥部与并联审批工作专班“1+6+1”工作机制,瑞梅铁路、粤东城际、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万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0%。统筹抓好5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超5000万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应保尽保,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两位数增长、占全省投资比重自2018年以来首次超过30%,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获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4633亿元,前两批增发国债资金254.7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95亿元、增长45.7%,达到历年之最,全年批准建设用地40.4万亩、增长38%。2021年以来发行7只公募REITs,占全国的24%,位居全国前列。推行“承诺制+并联审批”“多规合一+联合验收”等创新举措,推动环评审批、施工许可、节能审查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10个、2个和3个工作日。
——突出提振消费市场增动力。加快建设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吸引品牌首店首发首展,加快2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建设,新培育12条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加快151个县级商贸中心、镇级商贸网点等项目建设,推动14个县域步行街(商圈)、4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出台进一步提振和扩大消费27条,安排专项资金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拉动居民消费,餐饮消费增长26.5%,旅游总收入9525.6亿元、居全国首位。加力提振大宗消费,推动广州新增投放5万张车牌,深圳安排超13亿元购车补贴。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承办“2023年全国网上年货节”线上启动仪式,全省网络零售额增长9.4%。深入实施“一城一节一IP”行动,省市联动举办广东流量消费节、品牌消费节、“家520”购物节、夜经济消费节、“食在广东”美食活动、双品网购节等促消费活动超300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全省乡村社消零增长9.2%。
——突出稳定外贸大盘强韧劲。精准发力支持外贸补短板扬优势,举办第133届、134届广交会及240多场“粤贸全球”境外展,高规格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世界粤商大会,支持企业稳住欧美日韩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落地建设,布局建设省级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21个,支持SHEIN(希音)等一批平台企业加快发展,打造“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8433.4亿元、增长25.2%,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扩大“新三样”产品出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2.3倍、15.9%、22.6%。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广东对共建国家出口1.92万亿元、增长6.7%。加快中欧班列建设,开辟“中吉乌”公铁联运新通道,全年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258列、增长约30%。全面启动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中高端消费品、农副产品等六大进口基地建设,18家大宗商品进口基地企业合计进口987.2亿元、增长33.2%。
(二)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就业等基本实现年度目标,工业、投资、进出口、财政收入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12项约束性指标中,10项指标可如期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在“十四五”期间统筹考核、不设年度目标,暂不能评价。
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13.57万亿元、增长4.8%(年度预期目标为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4.44万亿元、增长2.5%(年度预期目标为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万亿元、增长5.8%(年度预期目标为6%)。
——进出口总额8.3万亿元、增长0.3%(年度预期目标为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万亿元、增长4.4%(年度预期目标为5.5%以上)。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万亿元、增长4.3%(年度预期目标为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27元、增长4.8%(年度预期目标为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4%(年度预期目标为3%左右)。
——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3%(年度预期目标为5.5%以内)。
——城镇新增就业139.3万人(年度预期目标为110万人以上)。
——粮食总产量1285.19万吨(年度预期目标为1268万吨以上)。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2024年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地缘政治深刻调整,美西方对我打压的长期化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进一步助推全球化退潮。全球经济贸易动力不足,世界经济转入“低增长”通道。从国内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强大的政治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足政策空间等将支撑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从省内看,广东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市场主体众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夯实。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意愿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堵点,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部分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此外,推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需久久为功,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布局还不够均衡,节能降耗减排任务依然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坚定扛起经济大省真正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兼顾需要与可能,提出2024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进出口总额增长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左右;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
——粮食产量1270万吨;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三、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重点做好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全力做好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鹤洲至横琴段、深惠城际坪地至沥林北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深江、珠肇等高铁项目建设,建成珠机城际横琴至珠海机场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佛莞城际广州南站至望洪站段等项目。(2)建成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推进皇岗、沙头角等口岸重建和改扩建。(3)加快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深圳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珠海港高栏港区国能散货码头工程建设,强化大湾区贸易、航运枢纽功能。
二是深化优化实施“湾区通”工程。(4)研究编制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行动方案。(5)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优化完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分阶段稳妥推进“粤车南下”。(6)优化实施“社保通”“人才通”,进一步扩大“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等专项政策适用范围,探索实施“跨境保险通”。(7)联合港澳不断扩大“湾区标准”清单范围,加快推动“湾区认证”工作。(8)大力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推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跨境通办”事项覆盖范围。(9)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10)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
三是扎实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11)加快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2024年第一阶段重点目标任务攻坚行动方案,积极对接央企和科研机构,以及澳门资本、澳门企业落实一批优质项目。(12)推动横琴“分线管理”海关监管办法和配套税收政策落地实施,实现全岛“封关运作”。支持琴澳口岸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全面提升人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构建资金“电子围网”系统,更好便利跨境资金流入流出。推进澳门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澳门机动车“一检两认”等重点工作。(13)推动修订出台前海合作区条例和前海管理局暂行办法,支持前海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做优做强国际金融城、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14)编制南沙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报批和实施,扎实推进先行启动区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15)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及科技、空间、交通等专项规划,联合香港园区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
四是加快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16)推动出台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17)支持加快建设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18)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光明科学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空港会展商圈、海洋新城等重点片区。(19)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高标准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
五是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20)做优做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等重大发展平台。(21)“拆、治、兴”并举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建立健全“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模式,推进重点片区改造工作。(22)实施铁路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推进广州东至新塘五六线、芳村至白云机场城际等项目建设。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着力构建梯次型产业发展格局。(1)出台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持续壮大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持续抓好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推进粤芯三期、华润微、广州增芯等项目建设,推动宁德时代一期、中创新航一期等项目稳产达产。推动北斗导航在民用领域的运用。(3)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研究院,推动量子计算、6G、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打造重点领域关键行业新赛道新优势。(4)开展“百企千项”示范行动,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引导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轻工日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品设计革新、工艺优化、品类创新、功能升级。
二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5)制定出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6)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大湾区智算集聚区,健全算力调度体制和“数算用”一体化服务模式。(7)加强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群体智能、类脑智能、具身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安全技术研究。(8)加快组建千亿级人工智能基金群。(9)发挥珠三角地区产业资源集聚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10)持续加快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以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提升,带动制造、医疗、教育、金融、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智能发展水平。
三是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11)全力抓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技改十条”等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广州华星T9工厂、OPPO智能制造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超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12)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新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3)推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出台实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实施工业设计赋能广东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四是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15)持续完善“链主”、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专项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万计划”,新培育超25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推动55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16)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7)深化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制定发布新一批制造业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
(三)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开工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散裂中子源一期更好发挥作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成运行。(2)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和深圳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开展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调整,形成高质量科学研究体系。(3)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持续将1/3的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争取更多国家基础研究资金支持。(4)扩大省市、省企联合基金规模,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完善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5)推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方式和长周期评价机制,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
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6)持续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布局新型储能与新能源、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攻关项目。(7)积极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深度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争取国家在大湾区部署若干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8)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推广“揭榜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模式。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9)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布局,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构建新型技术转移转化体系。(10)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11)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等孵化育成体系。(12)支持高校、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13)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14)加大力度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推广应用。
四是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15)加快出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16)推进区域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和“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引导构建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17)打造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粤科贷”科技信贷产品体系,优化省市联动科技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补投贷”联动试点。(18)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挂牌上市、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等方式满足发展需求。
五是集聚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19)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广东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深入实施国际和港澳台人才交流专项,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粤港澳大湾区“海外人才蓄水池”试点工作,举办“海外专家南粤行”“百名海外博士博士后南粤行”活动。(21)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在技术路线、资金资源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四)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1)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省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等战略,发挥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指挥部统筹作用,强化用地用海用林要素保障。(2)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对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申报要求,谋划储备一批收益水平合适、建设成本可控的重大项目,加快完成前期工作,确保政策一到即能申报。(3)谋划新的投资热点和场景,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持精准有效的投资导向,积极探索“百千万工程”、城中村改造等稳投资新路径。(4)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安排2024年省级政府投资计划约440亿元,投向公路、铁路、机场、港航、水利、城市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农林牧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居民保障等领域,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补短板项目建设。(5)积极探索融资模式改革,压实重点国企对重大项目的建设责任,完善考核机制,推动充分利用REITs、企业债、IPO等方式募集资金,督促国有资产持有人做实资产盘点,加快存量资产盘活。(6)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完善民间投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将重大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各级重大项目保障服务范围。
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7)开工建设漳汕高铁、合湛高铁等项目,建成梅龙高铁等项目。(8)开工建设G80广昆高速横江至马安段改扩建工程,建成信丰(省界)至南雄高速、龙川至寻乌高速等项目,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超5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240座。(9)推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建设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扩建工程,建成珠海机场改扩建项目。(10)开工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11)推进全省水网建设,加快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和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建设,开展堤防达标加固三年攻坚行动,优先实施县域防洪达标攻坚,推进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推进东江、韩江、鉴江干流治理工作,规划建设雷州半岛输水储水网络,推动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升至87%。(12)加快陆丰甲湖湾3-4号、粤电大埔二期等能源项目建设。
三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13)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消费者购置节能产品给予适当支持。(14)突出抓好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联合企业开展促消费专项活动。(15)充分发挥广东信息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壮大数字消费,拓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信息产品和在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等信息服务消费。(16)擦亮“食在广东、游在广东、购在广东”品牌,积极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大力发展体育赛事消费,通过联合促销、省市联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在粤消费。(17)大力发展自驾游服务,积极建设拥有汽车营地、加油充电等“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的汽车文旅小镇集聚区。(18)全面释放医疗、养老等需求,大力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将医养结合机构内设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定点范围。(19)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20)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扎实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21)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枢纽、基地互联互通,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五)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经济新优势。
一是推动外贸稳中提质。(1)高水平办好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展会,落实“粤贸全球”计划,全力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2)重点瞄准15个超千亿级出口市场,制定“一对一”市场开拓方案,全力支持企业稳住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非洲、东南亚、俄罗斯、拉美等新兴市场。(3)加快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飞机、汽车、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品等进口基地32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南沙、黄埔、前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4)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加大海外仓布局力度,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5)稳定和提升加工贸易,推动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融合发展,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支持汕头、湛江建设临港经济区。(6)落实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任务,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平台、电商平台合作,积极打造内销品牌,促进出口转内销。
二是高水平利用外资。(7)深入实施高水平招商引资工程,强化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统筹,完善部门协调、省市联动招商新机制,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引导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8)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走出去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以侨引商,用好经开区等各类园区招商引资平台,探索以投带引、中介招商、“飞地”招商。(9)扎实办好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招商品牌。(10)对重大项目实施“一对一”专班服务,加快巴斯夫等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推动埃克森美孚乙烯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
三是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11)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落实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加快推动自贸联动发展区发展。(12)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口示范区等方面争取形成新突破新成绩,积极争取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13)进一步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投资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在东盟、中东、非洲等国家合理布局,支持动漫游戏、数字影音、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走出去。(14)支持企业立足全球化布局建设海外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基地,设立海外销售公司,培育本土有实力的供应链龙头、平台企业,打造自主可控的国际销售网络,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推动形成“中国总部+境外加工+国际市场”的全球梯度布局。加强境外投资安全及合规培训工作。
(六)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落实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推进流通网络、现代商贸等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3)全面推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清理以各种名义变相设立的许可,推动各类公共资源交易纳入统一平台体系。(4)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指尖办”“一次办”。(5)深化信用广东建设,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广“信易贷”模式。
二是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6)落实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指引,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清理。(7)在深圳、横琴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改革意见。(8)针对新能源、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不当干预市场行为开展专项整治。(9)优化企业省内迁移通办服务,建设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10)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开展全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11)按国家部署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整治违规开展与税收挂钩的补贴或财政返还等招商引资做法。
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12)推进大湾区内地九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13)落实限时供地承诺制,大力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扎实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14)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领域信贷投放,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5)探索研究省数据条例立法,深化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加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推进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发展。
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6)落实国家“民营经济31条”和省“民营经济30条”,打好减税降费增利的政策组合拳,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17)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培育计划,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降低个体工商户转换企业成本。(18)支持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9)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优化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快速响应处理机制,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试评估工作。
五是深化国企、财税、金融改革。(20)全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省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新机制,“一企一策”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21)深化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改革,扩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环节“补改投”实施范围。进一步理顺省以下财政关系,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长效机制,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22)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有序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池试点,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
(七)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更大力度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
一是持续巩固壮大县域经济。(1)大力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做大做强做优,创建更多经济强县,扩大县域经济规模。(2)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做好“土特产”文章,统筹强县产业和富民产业、现有产业和“风口”产业,打造一批南药、竹产品、特种钢等特色产业强县。(3)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直播电商助农行动,培育一批电商赋能的农产品网络品牌和特色产业。(4)深化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有序转移。(5)落实“1+14+15”政策体系各项举措,在资金、用地、能耗、环保排放指标等方面对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园区予以倾斜支持,积极吸引撬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主平台开发建设。(6)加大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组团帮扶力度,深入实施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以探索财税共享为突破口,创新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等机制,不断拓展“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服务+制造”等产业共建模式。(7)探索各类“反向飞地”建设发展,引导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带着富余指标“飞到”珠三角优势园区共建“产业协作飞地”。(8)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珠三角地区接轨趋同。广泛发动社会组织、企业、侨胞、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9)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10)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乡村休闲产业,培育壮大乡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11)实施广东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培优,探索建立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培育打造标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各1000家。(12)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打造更多叫得响的“粤字号”强村富民农业品牌。(13)持续整治农村环境,重点抓好农村改厕、污水、垃圾处理“三大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75%。(14)持续深化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5)开展新一轮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四是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16)全面落实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17)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就业、教育等问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18)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0个以上,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8万套(间)。加强城市地下共同管网、充电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9)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制定广东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高县域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10个国家县城建设示范地区试点。(20)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做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和46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八)纵深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一是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1)推动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把徐闻港打造成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现代化水陆交通运输综合枢纽。(2)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快汕头广澳港铁路、湛江港宝满港区专用线建设。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3)持续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4)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高标准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推动港口资源协同发展。(5)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全力保障港口、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用海需求。
二是推动海洋优势产业做大做强。(6)加大对深海渔业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探测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广州龙穴、深圳蛇口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壮大海洋船舶制造业。(7)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中海油乌石、恩平油田群建设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8)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加快推进阳江青洲、汕头勒门等项目建设,新增装机规模约200万千瓦。(9)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和智慧渔业。
三是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文化旅游带。(10)强化岸线精细管控,持续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以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11)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12)探索提升海洋旅游产品质量和创新海洋旅游业态,加快发展海上冲浪等近岸旅游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滨海小镇,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特色海洋旅游目的地。(13)出台游艇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水系旅游发展政策文件,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尽早全面实行。
(九)扎实抓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1)系统谋划北部沿南岭、南部沿海、中部沿江等“两横一纵”区域的造林绿化格局,实施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0万亩。(2)持续推进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县镇村绿化水平,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设绿美城市公园、村庄公园、山地公园、郊野公园。(3)推进南岭国家公园设立和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质量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4)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探索新旧采矿用地挂钩制度。(5)积极推进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丰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路径,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力度,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二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6)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7)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持续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深入开展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玻璃、陶瓷、石化等行业深度治理,落实区域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8)深入实施碧水攻坚行动,推动黑臭水体治理向县域拓展,持续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确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100%达标。(9)持续打好珠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质。(10)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养殖污染防治,开展白色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11)加强省级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试点建设,推进适宜金融支持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见效。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节能和“双碳”工作。(12)落实落细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制定全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工作方案,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13)强化能耗强度下降进度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分行业分领域开展能效提升行动。(14)深入推进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搭建市场化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15)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5-6号机组、廉江核电一期等项目。(16)加强绿色低碳领域研发创新,积极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探索推进碳足迹认证与碳标签应用试点,扩大碳排放交易与绿电交易规模,研究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的措施。(17)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及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等建设,强化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
(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的研究阐释,加强面向基层群众的理论普及。(2)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擦亮“志愿广东”品牌,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3)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4)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主题,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计划、广东省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广东音乐新经典工程等项目,推进一批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大湾区建设等题材的文艺精品。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5)保护用好广州起义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资源,积极举办“重走长征路”“红色研游”等活动。(6)构建以“两端一云”为重要引擎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7)做大做强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文化制造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办好深圳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特色展会,积极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打造高水平演艺集聚区。(8)完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保护利用自然景区、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文旅资源,打造文旅特色镇,创建乡村旅游景区。(9)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街区、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擦亮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保护传承醒狮、龙舟、粤绣、广彩、木雕等传统民俗和民间工艺。(10)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等建设,发展民俗游、文化游、红色游、乡村游、森林康养游等全域旅游,擦亮“活力广东·时尚湾区”文旅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1)深入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推动大湾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依托“南澳Ⅰ号”“南澳Ⅱ号”考古成果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12)推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试开放、广东粤剧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推进广东人民艺术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岭南书院、镇街新华“悦读空间”建设全覆盖。(13)打造省级“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做强“粤读通”“文化在线”数字服务项目,推出“云逛展”“云视听”等数字文化产品。(14)持续深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供给。
四是加快体育强省建设。(15)培育建设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打造体育产业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广东体博会等体育展览展会。(16)持续推进“两场一馆一池一中心”补短板工程,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场馆开放服务水平。(17)抓好2024年巴黎奥运会、内蒙古冬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携手港澳筹备好第十五届全运会、第十二届残特奥会。(18)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十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一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落实“稳就业16条”,深入实施就业领域民生工程五年行动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完善创业和灵活就业保障制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2)实施技工院校达标工程和“强基培优”计划,用好10万个学徒岗位,推广“技培生”等制度,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促进农民工、脱贫人口稳定就业。(4)加快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就业驿站和零工市场,推进打造“妈妈岗”等就业模式。(5)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建成全省集中的“一库一平台”,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加快建设教育强省。(6)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基础教育提质工程,持续增加人口流入地、中心城区优质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培育创建一批城乡教育共同体和教育集团。(7)推动出台深化产科教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布局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8)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布局建设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加强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9)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成果。加快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建设。
三是高质量推进健康广东建设。(10)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高水平医院等扩容提质,新增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1)扎实推进民生十大工程医疗领域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12)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13)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委托生产监管,应用推广医保码、电子处方、移动支付、信用就医等便民服务。(14)加快推进生育友好省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发展银发经济。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5)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争取全省全域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16)稳步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全面深化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改革。(17)巩固完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深入开展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试点。(18)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等保障水平。(19)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十二)坚决守好发展安全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是稳慎化解重点领域风险。(1)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依法稳妥推进头部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2)稳慎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改革转型,加强企业债务风险监测,巩固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成果,保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低水平,继续稳步推进私募基金分类整治、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规范管理。(3)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二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4)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抓好15亩以下、3亩以上可复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稳慎推进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试点,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5)健全粮食生产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6)大范围开展粮油创高产行动,加快农机装备等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7)深入实施“粤强种芯”行动,高水平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加快生猪、白羽肉鸡种源关键技术攻关。(8)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强化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三是持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9)推动支撑性保障性电源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布局调峰、热电联产和分布式气电项目。(10)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肇庆浪江、惠州中洞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11)推进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加强与省外电力余缺互济。(12)推进煤炭储备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增加石油储备,加强储气能力保障。
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13)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大力发展工业母机、精密仪器、检验检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14)持续推进“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汽车芯片“攀登计划”等工程,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15)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积极拓展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产业,巩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五是推动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16)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加强道路交通、自建房、危化品、非煤矿山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17)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粤北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18)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涉未成年人等突出违法犯罪,大力维护网络安全。(19)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各类调解协调联动。
名词解释
“澳车北上”:全面放开澳门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政策,成功预约后的澳门私家车即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
“港车北上”:全面放开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政策,成功预约后的香港私家车即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
“港澳药械通”:通过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方式,允许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
“分线管理”:是指将横琴粤澳合作区与澳门之间的口岸设定为“一线”管理,横琴粤澳合作区与内地之间设定为“二线”管理。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1+N+X”政策体系:“1”指的是《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N”指的是省直部门制定N项配套支持政策,“X”指的是各地制定X项具体实施方案。
“1+14+15”产业有序转移政策体系:“1”指的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14”指的是14个省级配套政策文件,“15”指的是粤东粤西粤北12市及惠州、江门、肇庆等3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
基础设施REITs:即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国际通行、行之有效的存量资产盘活工具,是以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底层资产,以公开发行的基金为重要载体,主要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其实质为存量基础设施项目的上市。目前,我国REITs发行的行业范围主要是产业园区、高速公路、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重点领域。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层面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及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破除各种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进而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强大市场。
“三区三线”: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核心要义是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引导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碳排放“双控”:是指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制度基础。该制度是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基础上,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分阶段目标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实施管控。
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探索推进碳足迹评价有助于我省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应对涉碳贸易壁垒、促进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9月10日,广东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持续抓好集成电路、新型储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推进粤芯三期、华润微、广州增芯等项目建设,推动宁德时代一期、中创新航一期等项目稳产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