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中: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中国能源观察2024-09-05 09:17:19 黄少中: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与展望-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访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均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明确的工作部署。近年来,能源行业不断深化对新型能源体系的认识,各项任务举措落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针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意义、概念特征、机遇挑战、原则任务和趋势展望等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

中能传媒:作为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面临怎样的背景和形势?

黄少中:综合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来看,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我国需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第一是对能源安全需求的增强。我国能源供应长期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但国内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需求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也加剧了我国的能源安全风险。

第二是保护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气温升高已成为世界共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直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第三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高耗能、高污染向低耗能、低污染方向转变,对能源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能源领域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第四是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将能源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支持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

第五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国际能源形势复杂多变,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另外,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能源供应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需要构建多元化、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中能传媒: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近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重大部署,您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黄少中:我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能源竞争愈加激烈。没有强大的能源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新型能源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提供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破除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通过推动能源体系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在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能源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有助于建立以本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为依托、多能互补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还能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储能技术、氢基能源、智能电网等,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五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中能传媒:应该如何给新型能源体系下定义,它又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黄少中:关于新型能源体系,目前尚未有官方的定义,我个人的理解是:新型能源体系是指在传统能源体系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政策引导,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多种能源互补,高度智能化和灵活互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它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的能源新概念,代表了未来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

总体来看,新型能源体系至少包含五方面突出特征:

一是能源结构新,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在于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非化石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据相关预测,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目前的较低水平提高到80%以上,实现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系统形态新,新型能源体系将催生新的系统形态。新型电力系统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和高效利用,通过智能电网、储能等手段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氢能等新型二次能源系统将在难以实现电能替代的终端用能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清洁替代。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系统也将通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

三是产业体系新,新型能源体系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动能源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风电等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以及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四是供应链新。新型能源体系将构建更具弹性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有力保障极端天气等各类条件下的用能安全。能源生产供应保持合理裕度,能源产供储销用各环节高效衔接,以及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

五是治理体系新。新型能源体系将形成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能源治理体系,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灵活调度。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高效有活力,推进国际合作以及各类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的明显提高。

以上各个特征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其独特性和先进性。

中能传媒: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面临哪些机遇?

黄少中: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发展带来大量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首先是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风电、光伏已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风电和光伏行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如2023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3个百分点。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其制、储、运和应用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都将迎来新的增长点。各种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在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提高电网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带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更加智能、灵活、高效的电网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电网形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为电力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加强储运设施建设,提高供应保障能力,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油气储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和加氢设施的建设需求将大幅增加。这将带动充电和加氢设备制造业、充电站和加氢站运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再次是促进能源消费模式转变。在终端用能领域,推广电气化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这将带动电力消费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能源消费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能源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管理等创新服务模式,能源服务企业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能源需求。

最后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将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相关产品和服务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比如中国的外贸“新三样”。通过拓展海外市场,我国能源企业可以实现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更高的国际竞争力。

中能传媒:有机遇就必然会面临挑战,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将面对哪些不确定性?

黄少中: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第一是安全供应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这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如“十五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预计每年新增用电量6000亿千瓦时,需求强劲,压力巨大。清洁能源供给存在制约,如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供应稳定性不足,需要传统能源作为补充和调节。因此,能源供应需要更加多元化,以应对单一能源供应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二是清洁低碳发展挑战。清洁能源占比还需要持续提升,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清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加快推进,以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性。能源消费侧低碳转型任务艰巨,需要人们改变能源消费习惯,推广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技术突破挑战。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撑,如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氢能技术等。同时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四是经济高效挑战。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确保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成本合理可控。同时还要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此外还要推动能源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是智能协同的挑战。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协同,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建设智能电网,实现能源供需的实时匹配和动态平衡,加强能源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如交通、建筑等,形成综合能源系统。

第六是体制机制深化的挑战。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要完善能源市场机制,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能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中能传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秉持怎样的原则?

黄少中:我认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遵循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观念、安全保障、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民生优先等基本原则。

总体设计。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需要有一个全局性的、前瞻性的总体设计。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包括明确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战略路径、关键领域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项目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通过总体设计,确保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有序推进,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确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

分步实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要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分步实施,逐步解决能源领域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型能源体系平稳建设、持续发展。

系统观念。要统筹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目标,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能源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把安全保障放在首位。这包括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加强能源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维护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同时,需要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需要加强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推动能源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提升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开放合作。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民生优先。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加强对能源领域民生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推动能源事业的普惠性、均等化发展。

中能传媒: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黄少中: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点工作涉及多个方面,至少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加快转型。在供给侧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水电、核电、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持续推动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序推进煤电转型和退出。在需求侧推进终端用能清洁化低碳化,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新增清洁取暖项目等,鼓励用户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第二是提升能源供应链弹性韧性和安全水平。保持煤炭和煤电的稳定供应,科学合理优化煤电布局,确保在极端天气或能源供应紧张时能够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推动原油产量稳产增产,天然气产量进一步提高,增强油气资源的自给能力。持续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推动跨省区输电通道核准建设,加快推进油气管网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能源输送和分配效率。

第三是推进能源产业体系现代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关,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布局一批新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新能源工程化研究、验证设施,加快技术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快氢能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氢基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拓展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第四是增强能源高质量发展动能和活力。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和比例,推动电力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推动绿证绿电、碳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有效衔接,完善绿色证书和绿色电力交易机制,推动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促进清洁能源的消纳和利用。推动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如微电网、虚拟电厂、聚合商、综合能源站等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第五是积极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吸引外资参与我国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建设,推动能源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中能传媒:请您就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趋势作一下展望?

黄少中:我认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一是清洁能源将得到长足发展,投资增长、技术突破、成本下降、比重上升。

二是能源安全将得到加强保障,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能源安全治理长效机制,能源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三是煤电低碳转型将加快步伐,包括三改联动,低碳化改造,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以及有序减少和退出等。

四是储能技术将会有大的突破,技术进步,模式创新,政策完善,成本下降,占比上升,调节性作用逐渐增强。

五是氢能产业将蓬勃兴起。氢能产业链的发展将包括制绿氢、储运绿氢、加氢站、氢氨醇建设等多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氢能生态系统。

六是电网运行将更加智能灵活。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提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以及灵活性和调节能力的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将不断提高。

七是电、碳市场将实现融合发展。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绿电绿证与碳市场融合,碳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八是科技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和应用。研发投入增加、技术突破、创新成果将在清洁能源、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不断涌现和应用。

九是体制机制改革将不断深化。市场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能源管理体制将进一步改革深化,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十是国际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将加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电力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文章作者:刘光林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05 2024/09

黄少中: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各国之间的能源竞争愈加激烈。没有强大的能源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新型能源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提供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