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出海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早期的“三头在外”(原料、市场、核心设备均依赖进口),到如今深度融入全球主流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历经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前赴后继,正在重构全球光伏供应链。
7月底,国内光伏材料厂商海优新材宣布将在澳大利亚建设光伏组件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中心项目,这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出海正在形成“闭环”:从制造、应用到后端回收,全方位布局。
迄今为止,中国光伏厂商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屡遭“围堵”,但中国光伏企业总能开辟出新的航向。
“光伏是中国产业出海较早的一批,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这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和高端制造业影响海外的一个缩影。”8月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译阳如此评价。
实际上,光伏出海,尤其是产能出海,是中国光伏企业技术、品牌等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现。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东南亚四国以及中东地区的项目,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公开的投资就合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有光伏企业高管坦言,中国光伏企业可以向全世界输出产业的技术、经验、人才甚至企业文化,但也要防止“扎堆”和“内卷”到国外。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美国光伏总装机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大增51%,达到32.4GW。作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光伏市场,美国近年来却不断增设贸易壁垒,导致中国大陆直接出口美国的光伏电池产品基本无法实现。
然而,美国市场依然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必争之地。一方面,美国光伏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较高的利润空间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中国光伏企业赴美建厂的时间点多发于2023年,尤其是《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提供的补贴对于赴美建厂的光伏企业而言形成利好。
迄今为止,已有7家中国光伏企业(含控股的外资子公司)在美投建产能项目。例如,隆基绿能在美国俄亥俄州建设了一处5GW光伏组件厂,并计划到2024年年底运营8条生产线。
但需要注意得是,美国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影响着当前美国光伏政策的可持续性。
中转站的角色与挑战
当中国光伏产品直接出口美国受阻后,东南亚迅速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中转站”。部分光伏企业早在2016年前后便在东南亚投资建厂。如今,东南亚已经成为美国光伏产品主要的进口来源地。
截至2023年底,东南亚共拥有59.8GW的光伏电池产能、90.6GW的光伏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9%至10%。这其中,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电池、组件产能均超过50GW。
然而,由于市场本身较小的需求,东南亚的光伏产能目前仍然无法实现本土制造、本土消化的功能。此外,20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压力。
双向奔赴的机遇
在东南亚产能受限后,中国光伏产业迅速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中东市场。2024年7月,多家头部光伏企业集体宣布在中东斩获大单或联合投资的消息。
与东南亚市场不同,中东市场具有一定的需求空间,并非仅仅作为出口的跳板。以沙特为例,在“沙特2030愿景”推动下,光伏项目有望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光伏企业凭借成本、技术、供应等多方面的优势,成为沙特等重要合作伙伴。
然而,集体闯中东的背后也存在风险。多家龙头企业掌门人呼吁,光伏企业在走出去时要“少聚集”,要分散一些,以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经历了多轮打击的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明白,广泛地与合作伙伴共生共赢才是长久之计。不仅要与国内企业合作,还要与国际企业和当地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出海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早期的“三头在外”(原料、市场、核心设备均依赖进口),到如今深度融入全球主流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历经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前赴后继,正在重构全球光伏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