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关于《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高效光伏与风能、先进储能、大功率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原文如下:
关于《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统筹推进郑州市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市科技局根据《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了《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24年5月7日至6月7日。
意见反馈渠道如下:
1.电子邮箱:kjjsfc@163.com
2.信函邮寄方式:郑州市工人路13号市科技局207房间,邮编450006,信封上请注明“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字样
3.来电方式:0371—67177022
4.来访方式:郑州市工人路13号市科技局207房间
5.通过本网站,在“意见建议”栏中提出意见
2024年5月7日
附件_1:1: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wps
附件_2:2:《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起草说明.wps
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纵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贯彻落实《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统筹推进郑州市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郑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围绕“六个一流”聚力发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全面塑造绿色低碳技术新优势,点燃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引领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支撑郑州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高效光伏与风能、先进储能、大功率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高能级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绿色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等创新平台30家,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企业1000家,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大幅提升,引进培育富有国际视野、充满活力、能推动和引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大幅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完善。
到2030年,建成中原地区绿色低碳创新高地,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制度链高度融合。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科技创新高质量支撑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优化低碳科技创新路径
1.系统谋划低碳创新科研布局、全面优化低碳技术攻关路径。面向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减污降碳、高质量绿色发展科技需求,重点围绕低碳能源技术、工业节能减碳技术、绿色交通、绿色低碳建筑、负碳技术五大重点领域,布局低碳技术创新攻关体系。在能源领域,推进电力脱碳、新能源发电、消纳绿电智能电网、规模化储能等技术创新,支撑构建低碳高效、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在工业领域,研发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低碳节能工艺流程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支撑重点行业零碳、低碳工业化流程重新塑造;在交通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燃料汽车技术、低碳基础交通设施应用、智慧交通等技术创新,支撑交通领域绿色化、电气化和智能化发展;在建筑领域,推动建筑能源多元高效综合利用、智能建造、建筑节能、光储直柔等技术创新,支撑城乡建设绿色转型;在负碳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农业节能增效与碳汇增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碳排放核算与监测等技术创新,支撑生态系统碳汇与减污降碳协同提升。
(二)着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攻关
2.强化优势领域创新引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重点推进氢能利用与加氢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与装备、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攻关。在低碳工业领域,重点推动先进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污泥与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生物质碳材料技术、余热余压余能高效利用技术等应用技术创新。在低碳交通领域,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新一代氢能源动力汽车技术、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智慧交通等技术研究,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能耗与碳排放实时监测、碳排放核算评估技术研发。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推动零碳建筑、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造、建筑节能等技术开展研究。在负碳技术领域,重点推动温室气体时空精准监测技术与碳排放量计量评估技术、生态碳汇评估等技术研究。
3.加快薄弱领域技术突破。在新能源领域,重点突破光伏发电电池关键技术、风力发电关键设备研发、高效氢能制备-存储-输送-利用技术、新型燃料电池质子膜技术、微电网与综合能源系统技术、高比例消纳新能源智能电网技术、分布式储能技术、高效储热储能技术、安全储能等关键技术。在低碳工业领域,重点推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和低碳工艺技术革新等技术研究。在负碳技术领域,重点开展高效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和转化的关键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等应用技术研究。
4.深化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围绕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规模化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关键领域,充分发挥郑州大学、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领作用,重点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包括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基于合成生物学直接制氢等新型绿氢技术、不受资源约束的前沿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存储与多元化高效利用、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高效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术、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监测核算与减排替代技术等新材料、新方法研究。
(三)深度推进低碳创新示范引领
5.加快推进低碳先进技术应用示范。开展一批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能源领域,强化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研究应用,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与综合能源系统技术应用,加强氢的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研究,加强源网荷储深度协同技术研究应用,推广抽水蓄能示范应用,推广示范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新型工业供热技术、新能源高效产生与利用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在工业领域,围绕建材、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建设规模生物质燃料、氢、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新型节能提效技术与装备、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低碳工业集成示范工程。在交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新能源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智慧交通系统、油氢气电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及运维等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在绿色低碳建筑领域,组织实施典型“光储直柔”技术的零碳建筑、零碳园区示范,推广建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装配式建筑建造、建筑节能减排等绿色建筑技术。在负碳技术领域,加快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在煤基能源产业转化、电力系统、工业领域的应用。在其他低碳技术领域,推广温室气体排放量时空精准监测示范工程,提升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碳市场数据质量,建立碳排放量计量评估体系。
6.实施区域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落实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科发火〔2021〕28号),积极引进培育智能传感、电子信息、新材料、氢能储能等领域一流技术创新企业。依托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和32个核心板块、省级开发区等平台推进绿色低碳区域示范引领,推动各区域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支持各区域实施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支持各区域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健全绿色发展机制,进一步探索和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7.培育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万家培育计划,全面落实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对企业绿色低碳创新的支持,实施研发经费投入正向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优势领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报河南省绿色创新示范企业(基地)。“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一批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基地。在项目申报、创新平台申报、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推荐等方面优先支持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
(四)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8.建设基础前沿技术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以低碳能源技术中试基地引领低碳技术创新服务,围绕可再生能源发电、氢能利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电力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支持创新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中试基地、产业创新中心(基地)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按照我市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和鼓励。
(五)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9.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自创区、中原科技城、高新区等科技创新集聚区,支持建立一批专注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信息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联合郑州大学、龙子湖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基础设施、技术资源,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技术验证、样机制造、模拟试验、计量测试检测、评估评价、审定核查等专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持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来郑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科技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平台化、集群化发展。
10.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提质升级。深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改革,加快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促进郑州市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培育一批专注绿色低碳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对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给予支持和鼓励。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技术经理人,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
(六)加快培育集群式创新主体
1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发挥“郑创汇”、“世界传感器大会”品牌效应带动绿色低碳领域科技人才在郑创新创业。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绿色金融体系,强化多元投入对低碳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支持,谋划绿色低碳重大应用场景,加强场景建设驱动企业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宇通客车、华中电力设计研究院、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华夏碧水、郑煤机、汉威科技、中建七局等龙头企业低碳创新带动作用。
12.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创新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融合市场要素,发展集群创新。支持宇通客车、郑煤机、汉威科技等创新龙头企业通过资本投入、技术合作等方式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产业、资本、市场等创新创业要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进一步支持郑州经开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培育氢能利用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13.建立重大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可再生能源,纯电动汽车电池、燃料电池、自动驾驶、氢能源、工业节能降碳、绿色低碳建筑、资源循环利用、碳监测计量等领域,融合多学科力量,依托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等创新平台,组建一批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重大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支持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全方位协同创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引导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从平台到中试,再到产业化、工程化,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七)全力打造低碳创新人才高地
14.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聚焦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引进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好“郑州人才计划”,强化对绿色低碳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层次支持。依托“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高水平赛事、活动,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强化高能级省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引才聚才作用,大力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15.健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体系。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量身打造创新平台、实验场景和项目支持,加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协同增效。强化对绿色低碳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支持青年科学家在创新创业中挑大梁、当主角。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八)深化低碳科技开放合作
16.推进国内外合作交流,融入全球绿色科技创新网络。鼓励参与国际绿色低碳科技合作,支持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参与国际碳排放计量监测合作,支持中铁装备、汉威科技面向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强国布局全球技术创新网络。依托市内高能级研发平台建设国际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等载体,推动高端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及绿色低碳先进成果在郑州落地转化。
17.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合作。以中原科技城建设为引领,加快郑开科创走廊、沿黄科创带建设。发挥郑州市“1+8”都市圈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普宣传。探索沿黄省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建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地域性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积极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创新生态圈链接,持续深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合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专班,负责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发展重大事项决策,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攻关、推广示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相关工作。加强部门协调、县区联动,形成合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示范推广。成立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咨询和建议。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统一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布局,构建统一、科学、透明、高效、规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制”等项目组织机制。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减少过程性评估检查,推动“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完善成果评价与转化制度,推动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应用推广。
(三)鼓励多元投入。建立市区两级协同的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障重大创新攻关谋划平稳执行。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全社会绿色低碳创新投入的引领、放大、示范、增效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从“给资金、给优惠”向“给场景、给机会、给许可”等多元政策支持转变,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绿色科技投入机制。
《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起草说明
一、文件起草背景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省科技厅《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碳达峰“1+11+7”政策体系分工要求,市科技局在对全市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现状进行调研后,撰写了《郑州市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起草了《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二、文件起草依据
1.《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国科发社〔2022〕157号)
2.《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的通知》(豫科〔2022〕180号)
3.《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郑政办〔2022〕79号)
三、文件的主要内容
《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提出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及郑州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市场导向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支撑郑州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建成高能级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0家,培育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企业2000家,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到2030年,高质量支撑全市如期实现碳达峰。
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提出了八个方面共17条任务。
一是全面优化低碳科技创新路径。提出了面向郑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减污降碳、高质量绿色发展科技需求,重点围绕低碳能源技术、工业节能减碳技术、绿色交通、绿色低碳建筑、负碳技术五大重点领域,布局低碳技术创新攻关体系。
二是着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包括强化优势领域创新引领、加快薄弱领域技术突破、深化基础前沿技术研究3条任务,明确了各领域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
三是深度推进低碳创新示范引领。包括加快推进低碳先进技术应用示范、实施区域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培育省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3条任务,推进典型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
四是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建设基础前沿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创新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五是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提质升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六是加快培育集群式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建立重大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生态。
七是全力打造低碳创新人才高地。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健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八是深化低碳科技开放合作。推进国内外合作交流,融入全球绿色科技创新网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合作,持续深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合作。
第三部分是组织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多元投入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近日,河南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发布关于《郑州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高效光伏与风能、先进储能、大功率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