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新增装机高达444GW,同比增长76%,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在这一波光伏热潮中,中国和海外市场各自贡献了约半壁江山,其中中国新增装机达216.30GW,海外新增装机约227GW。
光伏产品出口方面,硅片出口70.3GW,电池片出口39.3GW,组件出口211.7GW。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GW级光伏应用市场达到32个,2024-2025年将分别增加到39个和53个。然而,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扩张,供应链韧性和对中国依赖的担忧也在欧美各国中逐渐升温。为了构建本土光伏制造业,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而中国光伏企业也在海外积极布局,从“产品走出去”到“产能走出去”,寻求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北美、欧洲、东南亚三个区域已投产的组件产能已达到159.4GW,到2027年预计将达到273GW。其中,中国企业在海外已投产的组件产能约为55.4GW,占比约34.7%,而其余多为美国、欧洲、东南亚和其他区域的本土企业。这意味着未来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也将面临其他国家企业的激烈竞争。
在此背景下,了解全球光伏产能布局和海外全新的竞争格局变得尤为重要。
北美
美国总统拜登于2022年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为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该法案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其中不乏晶科、隆基、晶澳、阿特斯等中国光伏行业的佼佼者。
据美国光伏协会SEIA统计,2023年宣布新建和扩产的工厂数量达到了51个,总产能高达155GW,总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
▶ 组件产能及规划
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本土已投产的组件产能累计达21GW,其中包括阿特斯于2023年底投产的5GW组件工厂,和晶科能源位于佛罗里达州的400MW组件工厂。中国企业占美国组件环节产能约25.7%,其余多为美国本土、加拿大和韩国企业。
产能超过1GW的海外企业仅有3家,即First Solar(6.3GW)、Qcells(5.1GW)和Solar4America(1.3GW)。其余企业产能均在800MW以下,而曾多次提出对东南亚国家光伏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的Auxin Solar,产能仅有150MW。
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组件产能主要集中在俄亥俄州(6.4GW)、德克萨斯州(5.55GW)、乔治亚州(5.1GW)和加利福尼亚州(2.05GW)。其他州产能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华盛顿州、明尼苏达州、佛罗里达州和印第安纳州。
除美国外,墨西哥也是北美重要的组件生产基地,总产能达23.2GW。其中First Solar最为突出,组件产能达20GW,其次为Maxeon的2.5GW。加拿大也有一部分组件产能,约为1GW。
在产能规划方面,以目前已宣布的产能计划看,到2027年,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将达到85GW左右,其中中国企业产能约为24GW,占比约28%。
美国光伏协会SEIA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光伏新增装机为32.4GWdc,首次突破30GW大关。2024年新增装机预计将达到38GW,2025-2030年,年平均装机预计将在40-50GW。届时,如果美国本土产能能够按照计划落地,将足以满足当地的装机需求。
地区方面,美国组件产能布局比较分散,分布在18个州,主要集中在美国南部和东部地区。其中产能规划在5GW以上的组件制造大州包括德克萨斯州(21.25GW)、俄亥俄州(11.4GW)、乔治亚州(8.9GW)和印第安纳州(6.1GW),产能布局如下。
▶ 产业链上游产能及规划
在产业链上游,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依旧面临巨大的缺口。
硅料方面,美国目前有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多晶硅,分别是Hemlock、REC和德国瓦克化学(Wacker),总产能6.9万吨,约满足31GW硅片产能。
硅棒产能仅为3.2GW,由AMG Advanced metallurgical Group生产制造。硅片产能也仅有1.5GW,由美国企业SPI Energy生产。
而电池片产能目前仍为空白。
为补齐短板,美国大量企业计划布局产业链上游,但不可否认,其规模与组件的扩产规模仍有不小差距。
多晶硅方面,美国政府有意扶持本土产能。就在今年4月19日,美国能源部宣布了获得清洁能源制造业政府资助的企业名单,其中Highland Materials获得2.556亿美金,计划用于建设年产2万吨的硅料生产基地。
然而,美国业界对此项目的可行性多持怀疑态度。资深光伏分析师、彭博新能源财经的Jenny Chase在社交媒体上直言,自己从事多晶硅行业研究长达18年之久,却从未听闻过这家公司的名字。
分析机构GLJ Research的首席执行官Gordon Johnson更是直言不讳,他认为在美国本土建立多晶硅产能是一项“极为不明智”的决策。Johnson强调,由于高昂的成本,此类项目注定难以成功,这无疑是对美国纳税人资金的巨大浪费。
电池片的产能规划方面,共12家企业宣布将在美建立工厂,到2027年产能预计将达到38.8GW。这12家企业当中,仅有阿特斯一家为中国企业,其余均为美国、加拿大、印度、韩国等国家的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本土企业Convalt Energy收购SunPower位于俄勒冈州的工厂,并将生产设备迁移至其纽约州总部。到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预计将建成一个集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于一体的10GW生产基地。
阿特斯公告显示,公司在美国的5GW电池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
印度光伏巨头Vikram Solar亦计划在美构建4GW的硅棒、硅片、电池片一体化生产线,用以支撑其组件生产需求,预计该项目也将在2025年落成。
此外,Maxeon也将启动其在美国的首个电池组件工厂项目。该项目采用TOPCon技术,组件产能将达到3GW,电池片产能达到3.5GW。
除此之外,Qcell、3Sun、Warree、梅耶博格等非美国本土光伏企业也纷纷宣布在美建设电池工厂。
欧洲
据统计,欧洲本土光伏组件产能(包括土耳其、俄罗斯产能)约为21GW,企业数量多达57家。然而,这一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产能超过1GW的企业仅有6家,其中产能最高的IBC Solar也仅为3GW,而大部分企业均处于百兆瓦级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尚未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出现在这一产能统计中。
从地域分布来看,欧洲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德国和土耳其两地。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成为了欧洲光伏组件制造的领军者,总产能高达8.8GW。代表企业有IBC Solar(3GW)、AE Solar(1.7GW)和Axitec(1.2GW)。然而,除了这三家企业外,德国其余8家企业的产能均处于兆瓦级别,显示出光伏制造在德国虽有一定规模,但整体集中度并不高。
土耳其作为欧洲的另一大光伏组件制造基地,总产能达到5.3GW。其中,Alfa Solar和Kalyon PV分别以1.3GW和1.2GW的产能位列前两名。但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土耳其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普遍面临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问题,其余12家企业的产能均在600MW以下。
与美国相似,欧洲本土光伏制造的产业链上游规模相对较小。据数据显示,欧洲电池片产量仅为约3.6GW,硅片产量为2.5GW,而硅料产能则达到26.1GW,多为出口。
产能规划方面,到2027年,欧洲本土光伏组件产能预计将达到约63.6GW,电池片产能将达到约22GW,硅片产能预计为17.3GW。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制造强国德国和土耳其,法国有望异军突起建立垂直一体化产能。据预测,到2027年左右,法国的组件产能将达到10.6GW,电池片产能将达到5.37GW,硅片产能将达到5.5GW。这与法国政府大力扶持本土光伏企业的决心密不可分。
就在今年4月5日,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就表示,法国政府将通过补贴、修订碳含量标准等方式支持“法国制造”,降低对中国产品的依赖。
其中,法国本土的代表性光伏企业如Holosolis、Carbon和RECOM等,均受到了政府的重点关照。
具体来说,Carbon计划在2025年建成15GW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覆盖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到2030年,该公司计划将总产能提升至20GW。而另一家本土企业Holosolis则计划在2025年建成一个5GW的组件工厂。政府的支持措施包括为Carbon和Holosolis提供高达22亿欧元的投资、额外的税收抵免和其他财政支持。
据欧洲光伏协会SolarPower Europe统计,2023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为56GW,同比增长40%。协会认为欧洲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到2024年将新增62GW,到2026年将达到93GW,总累计装机量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576GW。
然而,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欧洲目前95%的光伏组件都进口自中国,这引发了欧洲本土光伏制造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担忧。
为了挽救本土产业,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4月15日,23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欧洲太阳能宪章》,承诺将为欧洲光伏制造业提供支持。4月26日,欧盟正式通过了《净零工业法案》(NZIA),其目标是到2030年,欧洲本土产能足以满足年装机量的40%。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欧洲本土光伏制造业的竞争力和自给自足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太阳能宪章》是一份自愿行动文件,对各国并无强制性要求。因此,该文件对光伏制造的实际推动效果还有待观察。
东南亚
从光伏产业链产能来看,东南亚无疑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光伏生产区域。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东南亚光伏组件总产能已达到93.2GW,电池片产能为69.6GW,硅片产能为34.2GW,多晶硅产能为8.2万吨。其中,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占据显著地位,组件产能总计约50GW,占比高达53.6%。此外,电池片产能约45GW,硅片产能约27GW。
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阿特斯、中盛光电等已在东南亚建立了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
东南亚本土企业产能仅次于中国企业,组件总产能约为16GW,代表企业包括越南企业Boviet Solar、柬埔寨企业NE Solar和Imperial Star Solar、新加坡企业Dehui Solar和Maxeon等。
与此同时,东南亚也吸引了众多其他国家光伏企业的投资建厂。美国企业First Solar、Apollo Solar、SEG Solar,日本企业VSUN Solar,土耳其企业HT Solar等都在东南亚设立了生产基地。
然而,从目前的产能布局来看,海外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主要还是集中在组件和电池方面,而硅片产能则仍然以中国企业为主导。
从产能的地理布局来看,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的光伏产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组件产能达到了54.8GW,电池片产能为36.45GW,硅片产能为18.5GW,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其他国家产能相对越南较小,马来西亚组件产能为15.6GW,印尼8.5GW,泰国7.25GW,柬埔寨6.4GW。
在电池片产能方面,马来西亚表现较为突出,其产能达到了16.5GW。泰国和印尼的电池片产能分别为7.65GW和6GW,而柬埔寨的产能为3GW。
东南亚是美国光伏的重要供应地。据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统计,2023年美国80%的组件都来自东南亚。然而,东南亚反规避豁免预计将于今年六月份结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产能出口美国恐将受到影响。
此外,4月24日,美国多家本土光伏公司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申请,要求对原产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电池片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通常情况下,ITC在申请拿到后会在45天内作出初裁,如果裁定损害成立的话,东南亚光伏企业恐怕都要面临新的风险。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新增装机高达444GW,同比增长76%,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在这一波光伏热潮中,中国和海外市场各自贡献了约半壁江山,其中中国新增装机达216.30GW,海外新增装机约227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