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
电力发展规划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2022年6月
目 录
前 言 (- 4 -)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 5 -)
一、取得成绩 (- 5 -)
二、面临形势 (- 8 -)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 11 -)
一、指导思想 (- 11 -)
二、基本原则 (- 11 -)
三、电力供需趋势分析 (- 12 -)
四、2025年发展目标 (- 12 -)
五、2035年远景目标 (- 14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 15 -)
一、构建多元供电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15 -)
二、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提升供电保障能力 (- 16 -)
三、增强电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运行水平 (- 17 -)
四、稳步实施电能替代,创新便民服务举措 (- 19 -)
五、夯实安全保障基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21 -)
六、加强重点区域布局,支撑经济有序发展 (- 22 -)
七、推动新技术示范应用,助力系统智能化转型 (- 24 -)
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市场建设 (- 25 -)
第四章 保障措施 (- 27 -)
一、建立协同机制 (- 27 -)
二、细化任务落实 (- 27 -)
三、加强政策支持 (- 27 -)
四、强化评估调整 (- 27 -)
五、注重宣传引导 (- 28 -)
第五章 环境影响分析 (- 29 -)
一、强化环保制度 (- 29 -)
二、预期效果分析 (- 29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开局起步期。电力作为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生命线,首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直接关系到首都安全与发展。为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为总领,以首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为着力点,打造安全韧性、绿色低碳、能力充足、智能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对指导首都电力发展、服务首都经济建设、改善社会民生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规划根据《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编制,是北京市“十四五”市级专业规划之一。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内容将作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电力发展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
一、取得成绩
“十三五”期间,本市积极稳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电能力大幅提升,网架结构更趋优化,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城市发电更加清洁,绿电消纳比重不断提升;“清空计划”扎实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加速转型,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安全保障基础不断夯实,城市供电保障能力大幅增强;电力体制改革举措稳步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电力清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时期,北京最后一座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停机,调整为应急备用机组,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建成投运华能三期、上庄、通州北燃热电厂,新增装机149.1万千瓦;新增光伏、风电、生物质等发电装机80.9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1315.6万千瓦,较2015年底增长21.8%,其中,燃气机组装机达到997.9万千瓦,增长17.6%;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8.1万千瓦,外调绿电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达187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显著提升。
(二)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北京地区最大用电负荷达到2356万千瓦,较2015年增长26.9%;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166.4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22%。建成5大外受电通道工程,达到12通道26回路,输电能力3100万千瓦,较2015年底提升82%,至“十三五”末,北京环网四个方向均有主力通道送电,为首都电力可靠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建成(扩建)500千伏变电站5座,新增变电容量965万千伏安,较2015年底增长35%,形成外围8座500千伏变电站构成的双环网架构,内部4座负荷站深入市区供电,网架结构更加坚强可靠。新建220千伏变电站30座,扩建增容16座,新增变电容量1473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959公里,至“十三五”末,北京电网共有220千伏变电站100座,220千伏电网层面形成“分区运行、区内成环、区间联络”七大供电分区。
图1 本市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电力负荷
(三)城市供电可靠性明显加强
新建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93座,新增变电容量979.1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多方向电源率提升至52%,实现了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100%。聚焦首都功能核心区等重点区域,积极推动“架空线入地”工程,共完成212公里主次干路及支路电力架空线入地,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供电可靠率99.995%,首都功能核心区供电可靠率99.9977%。天安门地区、大兴机场、CBD核心区、金融街等重要区域年户均停电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以来,本市加大电厂的环保改造力度,继续推进煤电机组关停,积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截至2020年底,陆续完成了包括北京京桥热电、北京京丰燃气发电、国华燃气热电等机组改造,节能效果显著。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综合线损率降至5.95%,较2015年下降9.3%。截至2020年底,加速实施北京地区“煤改电”配电网建设工程,涉及用户86万户,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散煤燃烧344.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96.55万吨、二氧化硫8.27万吨、氮氧化物2.42万吨。
(五)民生用电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稳步推进老旧小区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完成改造147个老旧小区,涉及9.6万户,极大改善了小区居民的用电质量。加速实施农村“煤改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完成2111个村、86万户的改造任务,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由197分钟缩短至46分钟。推进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站相随、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成充电桩23万个,形成全市平原地区平均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的充电网络。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实现接电环节从6个降至2个,低压接电时长由平均45天压减到8个工作日以内,线上报装、“三零服务”等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获得电力”水平提升至12位,极大优化了营商环境。
(六)安全应急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安全应急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级、区级、企业三个层面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政企预案体系、“1+26+14”应急指挥中心、救援驻地等指挥救援体系,组建“市级综合、专业公司和基层抢修”三级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智能安全生产管控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多专业、多业务全过程监管,大幅提升智能化安全监管水平。
(七)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推动电网输配电价核定工作,根据国家要求,本市制定了第一监管周期2017—2019年、第二监管周期2020—2022年北京电网输配电价执行文件。逐步放开竞争性售电业务,出台市场准入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放开电力市场,稳步推进市场化交易工作。“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累计准入3批次电力用户527家,售电公司29批次194家,达成市场化直接交易电量309亿千瓦时。通过开展绿电交易,实现冬奥场馆交易结算电量0.97亿千瓦时,实现了冬奥场馆和配套附属设施100%绿电供应,兑现了绿色冬奥庄严承诺。落实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建设。2019年10月底,批复《首都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规范化建设建议方案》。2020年,完成首都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延庆增量配电网试点工作,已完成配电区域划定、项目业主确定,并取得了电力业务许可证。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电力行业的发展也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时期,电力行业的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电力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人民对供电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给电力发展和电力安全保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极端环境对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提出更高标准。外部能源供给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同时,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增强常态情景下的电力供应稳定力,提高应急情景下的应变力,加强极端情景下的恢复力,建设具有快速修复能力的“韧性城市”电网,助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和保障供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二)“双碳”目标给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带来新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实现能源深度变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新要求。北京电网作为典型受端电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终端电气化加快实施,均将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新课题,需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夯实电力基础设施,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切实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发挥常规电源和调峰电源的重要支撑作用,做到先立后破。
(三)高质量生活为电力发展指明新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更加关注生活品质。电力作为重要基础能源,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坚强可靠智能电网,提高供电可靠率,实现充足、安全、可靠电力供应,提升便民优质服务举措,进一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成为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动力。
(四)科技创新为电力发展带来新机遇。根据《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部署,“十四五”期间电力行业发展将更加重视5G、人工智能、区块链、绿色低碳技术等先进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为电力行业进一步向绿色、智慧、便捷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支撑。
(五)电力体制改革缔造电力发展新格局。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配套文件发布以来,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市场雏形基本建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加速实施,配售电主体更加多元、价格形成机制更加透明、市场交易模式更加灵活、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电力发展需充分衔接电力体制改革进行谋划布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部署、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保障电力充足供应和安全可靠运行为核心,以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赋能助力电力高质量发展为支撑,坚持系统观念、创新驱动,推动项目落地,构建安全韧性、绿色低碳、能力充足、智能高效的新型电力体系,加快提升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安全可靠,坚强智能。坚持底线思维,将确保首都供电安全作为电力发展的第一要务,着力提升系统韧性,提高电网应急保障能力。构建智能坚强电网,加强电网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高质量用电需求。
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坚持电力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稳步实施电能替代,促进电力供给和消费端结构升级,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区域协同,资源共享。立足北京能源供应实际,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着力推动区域电力资源共享,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济,增强首都电源支撑能力,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
重点保障,协调发展。围绕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聚焦重点地区,优化区域电网布局,建设坚强局部电网,实现主配网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及其他重点功能区电力保障。
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结合北京电力市场发展实际,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电价改革,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促进电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
三、电力供需趋势分析
“十四五”时期,复杂的国际环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将持续影响经济发展。随着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加快发展,5G、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产业加速布局,“三城一区”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潜力将得到明显释放。综上预测,“十四五”时期北京电力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本市全社会用电量为14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2%,最大电力负荷为3300万千瓦,年均增长7.6%,“十四五”末期需要外受电力约2800万千瓦。
四、2025年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电网结构更加优化,安全韧性不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规模进一步扩大,首都电力供应更加充足,重大活动举办更有保障,城市运行更加平稳有序,首都市民用电更加可靠便捷。
(一)电源结构
到2025年,北京本地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33万千瓦(含应急备用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435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提高到28%左右。到2025年,外调绿色电量3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21.4%左右。
(二)电网建设
外受电通道。到2025年,北京电网500千伏外受电通道由目前的12通道26回路增加到18通道37回路,新增6通道11回路,外受电通道输送能力达到4300万千瓦。
主网架。主干电网形成“一环—九区—六深入”的网架结构,220千伏形成九大供电分区,实现“分区运行,区间联络”,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坚强电网,保障适应大规模区外受电及新能源消纳需要。
配电网。新增(改造)110千伏及以下变电容量1461万千伏安。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灵活先进、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智能配电网。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3%—5%。
(三)电能替代
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29%。2025年末,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换电站规模达到310座。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
表1 “十四五”电力发展目标
五、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北京地区电力需求持续稳步增长,最大负荷预计达到4000万千瓦,依托19通道40回路500千伏外受电通道予以保障。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应急除外),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35%以上。北京电网打造成为网络坚强、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绿色智能的世界一流电网。
第三章 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着眼首都功能定位,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和高可靠韧性电网为目标,加速推动电力设施建设,夯实保供基础,增强调峰能力,注重科技应用,创新便民举措,构建安全、低碳、绿色能源保供体系。稳步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助力电力稳定供应。
一、构建多元供电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因地制宜开发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引进外埠清洁优质能源,提供更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到2025年“碳排放稳中有降”为目标,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域外能源合作,全面提升本地电力供应能力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形成新型供电保障格局。
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六大阳光工程”,围绕城镇建筑、基础设施、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发“光伏+现代产业”、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分布式光伏项目。大力推进官厅、青灰岭等集中式风电项目扩建扩容;结合低碳园区、零碳村庄,试点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加快推进大兴、顺义垃圾焚烧发电,高碑店、小红门等再生水厂污泥沼气发电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并网投运。研究推进怀来—官厅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十五五”期间建成并网。
大力推进域外进京绿电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外埠清洁电源,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合作,有序布局周边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推进环首都风电基地建设,支持晋蒙等区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研究推动“吉电入京”特高压通道以及大同、赤峰等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及送出通道的前期工作。重点支持推进上都电厂、托克托电厂、蔚县电厂、岱海电厂等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探索建立“域外资源开发、绿电定向输送、本市定向消纳”的绿电进京新模式,逐步提升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水平。到2025年外调绿色电量达到300亿千瓦时。
布局跨区(域内)应急备用电源。坚持“稳供应、保裕度”原则,着眼经济发展需求,强化省际能源合作,研究推动跨区(域内)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项目建设,提升电力供应、调峰能力以及事故后系统暂态稳定水平。支持研究推动京能涿州电厂二期、国华三河电厂三期、华电香河燃气能源站、华电(固安)综合能源供应项目建设,推进项目接入方案等前期研究论证,提升电网应急备用、调峰能力。
二、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提升供电保障能力
统筹华北区内(外)电力资源,依托特高压电网和大型能源基地,强化北京“环网支撑、多点注入、就地平衡”网架结构,结合全市重点区域和各区城市分区规划,布局一批电力工程,进一步优化网架结构,提高分区电网互倒互带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加快外部送电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北京西至新航城、北京东至通北、廊坊北至亦庄等50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到2025年,北京电网500千伏外受电通道由“十三五”末的12通道26回路增加到18通道37回路,外受电通道输送能力达到4300万千瓦。安全性达到“N—1”水平。
完善500千伏主网结构。持续推进通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CBD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丰台500千伏输变电工程3项;规划新建亦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科学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项;至2025年,北京500千伏变电站总数达到17座,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290万千伏安,500千伏变电容量达到5015万千伏安,满足首都用电安全供电需求。
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扩建)变电站38座,其中,新建变电站29座,扩建变电站9座,新增变电容量1374万千伏安。至2025年,北京电网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29座,变电容量6466万千伏安。2025年形成“分区运行、区内成环、区间联络”的九大供电分区。
增强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北京地区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41座,扩建增容110千伏变电站18座,新增主变307台,新增变电容量1425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线路361条。规划新建35千伏变电站4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2座。北京地区配电网在供电质量、供电能力、网架结构、智能化水平和装备水平较2020年进一步提高;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水平均达到100%。
三、增强电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运行水平
加快推动北京电网调节能力建设,着眼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综合施策,通过实施机组灵活性改造、热电解耦、新建储能设施、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多种技术措施,增加调峰能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首都电力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
加强调峰设施建设与改造。研究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储能系统建设运行标准体系与运行机制,推动储能电站规模化建设,构建电网统一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探索建设有利于储能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引导储能设施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加快实施本市燃气电厂机组灵活性改造和热电解耦,进一步优化机组运行模式;试点推动燃气锅炉+电锅炉供热技术应用,增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2025年,电网调峰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培育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出台北京市虚拟电厂建设指导意见,完善需求响应和负荷调控技术平台功能,研究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及支持政策,引导全市各行业电力用户参与虚拟电厂构建,建立调节性(可中断)电力负荷资源库,充分挖掘电动汽车、电采暖、空调、储能等柔性负荷,并探索5G基站、充换电设施等潜在可调节资源共同参与,实现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力争到2025年,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3%—5%。
推动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完善负荷高峰时段电动汽车有序响应市场机制,探索设计电动汽车参与电力市场的商业模式,积极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参与电力系统调峰。推广电动汽车智能有序充电技术,探索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模式,开展智能充放电试点建设;鼓励运营商参与充电桩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居住区、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公交场站、物流园区等场景有序充电,引导车辆有序充放电,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与电力保障能力。
加强综合能源服务管理。聚焦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等领域,积极拓展用能诊断、能效提升、多能供应等综合能源服务,以能效提升、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公共用能领域节能降耗,注重电网发展和节电措施并举,有序发展城市景观照明和灯光秀,开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昌平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朝阳CBD、丽泽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综合能源示范建设。到2025年,建成北京市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综合能源服务管理广度和深度有所提升,重点企业能耗水平显著降低。
四、稳步实施电能替代,创新便民服务举措
立足北京市“碳中和”近期目标和愿景目标,以“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为抓手,构建新型电力消费结构,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终端电气化水平,实现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加快补齐电力保障短板,逐步提高供电服务质量,满足百姓生活用电需求。
稳妥有序推动山区“煤改电”。科学规划山区电网,全面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探索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蓄能式电暖器、新型制热材料以及多能互补式供暖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模式,完善“煤改电”建设、运营补贴政策,遵循“先立后破”原则,在电力供应充足的前提下,稳妥有序推动房山、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山区“煤改电”工程实施;健全山区“煤改电”用户供暖保障机制和应急抢修体系,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到2025年,基本实现山区采暖无煤化。
优化布局充换电设施。加速推动公交、环卫、出租以及公务用车电动化替代,鼓励货运、租赁车辆电动化市场发展,挖掘私人乘用车电能替代潜力;按照“优化布局保增量、规范管理活存量、问题导向补短板”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以居住地、办公地充电为主,社会公用快速补电为辅”的充电设施网络,形成效率高、体验优的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换电站规模达到310座,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有序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加油站向充电站、换电站转型。推动在“三城一区”等区域建立充电示范区,构建乡镇公共充电基础保障网络,满足农村农民、乡村旅游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稳步推进气电联动转型。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加快推进“液化石油气改电/天然气”。挖掘商业餐饮、企业/学校食堂,以及家庭电厨炊、电洗浴等领域电能替代潜力,探索“以电代气”商业模式,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商业餐饮电气化改造,试点开展中小学校园“气改电”。到2025年,实现首都功能核心区、昌平“回天地区”等重点区域非居民液化气钢瓶清零,餐饮商户“以电代气”改造数量达到一定规模。
持续推进电力消隐工程。综合统筹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创新改造模式和工作机制,有序推进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配电网更新改造,同步应用智能化监控技术,提升市政服务保障能力;系统梳理并实施电网隧道/管道结构性隐患治理。结合本市综合管廊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建设,衔接城市更新、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等重点项目,统筹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电力架空线入地工程。
优化首都电力营商环境。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力与政务电力数据共享,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化、智能化。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用电服务办理,降低跨省用电服务办理成本,实现电力业务一网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丰富服务信息公开渠道,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开展多渠道精准推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
五、夯实安全保障基础,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完善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强化电力应急能力储备,进一步提高电力风险防控水平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电力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研究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结合当前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实际,明晰行业安全管理职责,厘清安全管理界面和内容,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管理规范、标准、机制及工作流程,开发应用电力行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形成部门协同、政企联动、多方配合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加快修订《变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探索配电室智能运维管理新模式,通过强化技术保障服务,提升供用电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构建行业管理部门推动、相关部门配合、企业主动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夯实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善整改治理、跟踪督办、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切实提升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水平,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深入推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结合北京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的风险与挑战,持续深化电力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夯实应急装备、抢修物资和队伍保障基础,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强化应急工作联动机制,完善极端情况下应急处置预案。布局建设属地应急驻点,全市范围内构建1小时应急驻点网络。开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响应处置水平。
稳步提升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多源点、多方向“黑启动”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动部分电源实施“黑启动”功能改造和孤岛运行技术改造,优化调整“黑启动”恢复路径,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开展燃气电厂、电采暖设施“气—电耦合特性”分析及连锁故障“多能互补”应急处置和燃气管网故障场景下机组紧急调度策略研究,提升电网抗扰动能力。开展自备电源配置相关政策研究,有序引导全市二级及以上重要用户按标准实施外电源改造、加装应急保安电源,切实提升突发或巨灾情况下重要用户自保自救能力。
六、加强重点区域布局,支撑经济有序发展
为保障重点功能区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强统筹规划高质量配套电力设施布局,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供电网络,大力推动功能区绿色高效智慧转型,促进重点功能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电力保障责任。“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首都功能核心区电网结构和变电站设施布局。鼓励有条件建筑屋顶实施分布式微能源网和分布式太阳能利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节能改造,推动实施老旧砖混隧道综合整治,提升安全供电水平。202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点用户、重点区域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
打造城市副中心坚强绿色电网。城市副中心处于增量发展阶段,将加密区域变电站布局,提高区域电网安全保障能力。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5座。结合城市建设与改造升级,分年度、分区域推进配网建设改造。推进分布式智能电网试点,大力推进光伏发电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光伏发电工程。
加快重点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持续完善该区域电网骨架,强化与廊坊、固安、永清等区域的电源联络。重点推进怀柔科学城规划区域配套电力设施建设,打造高可靠性配电网示范区,建成国际一流绿色智慧能源系统。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加快推进怀柔科学城东、永胜等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打造高可靠性配电网示范区。科学谋划亦庄新城电力设施建设,至2025年,规划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20座。完善昌平未来科学城区域电力设施布局,新建科星220千伏变电站,增强区域能源保障能力。高标准兑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可持续性承诺,场馆运行、充电桩、人工造雪全部使用绿色电力,力争冬奥赛区及场馆绿色电力使用率达到100%。
七、推动新技术示范应用,助力系统智能化转型
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领域的融合应用,在提高电力系统智能运维水平、打造智慧用能园区、创新综合能源服务模式、推动电力领域区块链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释放电力技术创新引领效能,驱动电力行业发展进一步向智能化、智慧化、便捷化迈进,为城市电力发展注入新动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
实施“多站融合”示范项目。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变电站、数据中心站、充换电站、储能站、5G基站、北斗基站功能于一体,支撑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培育能源互联网市场,推进共享型企业建设。
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建设。在北京市重点区域,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推动区域智慧能源建设,实现区域能源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综合能源服务质量和效益,形成能源互联网示范。在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怀柔科学城、昌平未来科学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结合柔性直流配电、分布式电源、储能等技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示范建设。
提升科技化智能化运维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支持用户配电室打造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慧巡检、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新模式,实时掌握异常情况,实现全自动故障处理,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水平。结合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电力领域智能化运维水平升级和设备性能优化。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应用。积极开展配电网建模、仿真技术、潮流波动及运行控制分析研究,解决高比例分布式电源接入问题,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交互控制,提升配电网综合接纳能力。开展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和优化调度研究,构建源荷双向互动支撑平台,全方位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负荷调度能力。探索区块链、5G等前沿技术在电力领域点对点交易、电网管理和系统运行、可再生能源交易、电动交通等场景应用。
八、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市场建设
电力市场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完善电价形成机制,持续推进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采用“市场激励+政府监管”的模式,持续深化电力中长期市场建设,培育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确保本市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价格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电价政策改革,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输配电价核定工作,进一步理顺输配电价结构。
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积极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责任,建立健全本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实现多渠道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积极研究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保障机制和支持政策,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试点,有序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市场成熟期,积极引导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加强与相关省市能源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探索建立绿电进京消纳新模式,提升本地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加强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逐步完善相应交易政策和保障机制,引导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参与交易。研究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构建中长期与现货交易协同发展、相互融合的电力市场运营机制,释放市场活力,促进电源与负荷资源优化配置;深化零售市场建设,加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衔接协同,促进电力用户参与系统互动;鼓励售电公司创新商业模式,研究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积极探索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建立无功补偿、调峰、“黑启动”、容量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机制,逐步实现辅助服务有偿化和市场化,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将重点项目列入绿色审批通道和市政府督办任务,加快推进电力项目落地建设;加强京津冀地区统一规划与衔接,将跨区外受电项目建设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外受电通道建设。
二、细化任务落实
强化规划对“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电力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分解落实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明确进度安排协调和目标考核机制,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本规划按期完成。各重点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有序推进规划项目前期论证,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约束引导作用,聚焦“碳中和”战略目标,完善低碳导向价格政策和市场机制,持续深化能源价格、电力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衔接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研究本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建立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重点推动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电能替代、尖峰电价、容量补偿机制、储能建设标准、需求侧管理等支撑政策研究,为“双碳”背景下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强有力政策保障。
四、强化评估调整
规划实施年度中每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梳理、评估,结合实施情况对规划项目进行调整。坚持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严格评估程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对规划滚动实施提出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对策。针对规划实施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规划调整建议。
五、注重宣传引导
利用多种媒体方式,围绕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规划理念、目标任务及相关知识的宣传解读,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凝聚各方面力量参与规划实施。针对电力建设施工所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做好工程前期宣传和工程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群众利益得到合理维护。加强规划信息公开,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
第五章 环境影响分析
“十三五”以来,本市电力清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电力结构加速优化,绿色电力占比大幅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本市将重点通过大力开发本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外调绿色电力规模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电力领域污染物排放。
一、强化环保制度
充分发挥电力规划引导约束作用,推动北京市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电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电能替代,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协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确保规划实施后生态功能不退化,水资源不超载,基于环境保护目标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环境准入要求不降低。
二、预期效果分析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新增全社会用电量219亿千瓦时,预计增加二氧化碳排放132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4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43万吨、烟尘排放0.08万吨。
“十四五”时期,本市将增加外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适度降低本地燃气发电负荷,降低电力供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到2025年,本地新增可再生能源消纳总量173亿千瓦时,预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4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0.3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0.34万吨、烟尘排放0.07万吨。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7月22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六大阳光工程”,围绕城镇建筑、基础设施、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发“光伏+现代产业”、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分布式光伏项目。到2025年,光伏装机达251万千瓦左右,风电30万千瓦左右,生物质55万千瓦左右。展望2035年,北京市基本实现无煤化(应急除外),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