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
这为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定下基调。也表明了官方对这一产业的态度:加快推进。
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储能市场空间可达1.2万亿元以上。
同时,不久前北京丰台储能电站爆炸事件,也给储能产业安全敲响了警钟,亦引发了业内对储能行业未来的深层思考。
呼吁完善安全标准
4月16日,北京南四环附近一家储能电站发生火灾事故。据悉,该储能电站是北京城市中心最大规模的商业储能电站、第一个万度级光储充电站、全市最大的光储充示范项目工程。
“安全,始终是储能电站不能松懈的一根弦。事故引发业内对储能产业发展的担忧,有可能对国内储能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如是说。
在于冬生看来,筑牢安全防线,需要找准技术突破口。从技术角度看,在多种储能电站的类型中,电化学储能技术占据主流,因此,相关安全控制技术也应该从这里入手。他认为,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存量庞大,出于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必要推动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同时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培育了中国锂电池产业链。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电池更换周期,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梯次利用有望持续增长。
在华南电网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亓永斌看来,以往认为,发生储能电站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锂电池的热失控引发,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事故调查报告提出,引发事故的往往不是电池,更多是电气事故引发。“储能电站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归结到电池上,配套系统的建设、管理、验收、监测等环节同样重要。”亓永斌表示。
“我国亟须建立针对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要求的标准体系,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储能产品(包括储能系统和部件)、储能电站的强制安全认证。从而设定安全门槛,促进整个储能行业安全水平的提升。”于冬生谈到,事故给刚刚升温的储能产业迎头泼下“一盆冷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安全事故将加速储能行业相关标准的出台,从根本上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如今,制定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亓永斌也表示,要尽快推进储能电站安全标准体系的制定。目前,国外已出台针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标准,如美国制定的以评估电池储能系统大规模热失控蔓延的测试方法UL9540A标准,已在美国相关部门和行业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也有部分厂商的储能产品通过了该项测试。
政策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在征求意见稿看到这样的表述: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中关村(7.220, -0.11, -1.50%)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表示,这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中的预测大体一致。据预测,保守场景下电化学储能的复合增长率会保持在57%左右,理想场景下会超过70%,即到2025年的储能装机总量将分别达到35.5GW和55.8GW。可以预见,无论是哪种场景,“十四五”期间储能都将实现高速跨越式发展;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此外,对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的首次量化明确,极大提振了产业发展的信心,也为社会以及资本释放了积极政策信号,将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技术及产业,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刘为表示。
面对前景广阔的储能市场,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建议,对我国风电、光伏、氢能等储能电池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新材料与产业链的规划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促进储能电池新材料高端技术成果产业化,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国家层面,持续加强对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的重点项目立项资助,重点支持一批新能源储能电池材料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攻关与突破。同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产业链供应链比较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劲的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重点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合理规划引导新能源电池新材料产能配套建设,培育一批行业引领、技术实力雄厚的新能源储能电池新材料企业。
规模化商业应用迎来了新契机
据悉,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水抽水蓄能前瞻性技术研究”“梯次利用动力电池规模化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研发项目,全力促进南方(以广东起步)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探索构建储能发展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产业进一步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曹志安表示,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关键手段,是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对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国储能市场呈现提速发展趋势,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许多商业示范项目已具备一定经济性。
在曹志安看来,随着储能技术不断成熟、成本快速下降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储能规模化商业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储能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等问题。
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对此,曹志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开展储能专项规划研究,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做好与电力规划、新能源规划的统筹协调,推动储能产业科学有序发展。同时健全储能配置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明确电源侧和用户侧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的独立主体资格,明晰储能项目备案流程,完善储能并网、梯次利用安全等相关规范和标准,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二是建立储能产业发展成本疏导和投资回报机制。力推“可再生能源+储能”的发展模式,推动储能作为高比例新能源地区新能源场站的基本配置,其成本通过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提升外送通道利用效率等收益疏导。三是加大储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引导先进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大力发展中、小型抽水蓄能,重点加快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化学储能技术攻关,开展氢能技术等研发示范,有序做好先进储能技术储备,加快产业链系统布局。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产业链龙头带动作用,鼓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电化学储能站,推动电力储能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这为储能行业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定下基调。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