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雄对弈

能源杂志2020-04-15 09:58:30 光伏双雄对弈-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在多晶市场被单晶吞食之后,隆基股份、中环股份这两家单晶巨头已占据全球硅片产能的半壁江山。双方在体制、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两巨头之间的正面碰撞是否已变得不可避免?

太阳能硅片的方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这源于两个力量相当的硅片巨头的意见分歧。2019年8月16日,中环股份在天津思卡尔顿酒店推出了一款210mm的大尺寸硅片M12,中环股份将这款硅片新产品命名为“夸父”——一个神话中不懈“逐日”的英雄——中环股份对这款硅片寄予厚望。中环股份董事长沈浩平宣称,这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将“颠覆”整个行业。

这个发布会的11天前,8月5日,隆基股份在陕西华山脚下召开了“华山论剑166时代”研讨会。隆基股份在2个月前的上海SNEC光伏展上首次发布了166mm尺寸的M6硅片。隆基股份希望通过研讨会来统一行业认识。就像在2016年的上海SNEC光伏展上,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承诺保持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价差在0.6元/片以内,拉开了单晶时代到来的帷幕一样,李振国在研讨会上为“166时代”造势:166mm硅片是目前硅片的最佳尺寸,希望硅片生产商和客户都能统一到这个尺寸上。

硅片是太阳能产业的关键环节。通过将多晶硅料铸锭成硅锭或拉晶成硅棒,再切割就形成了硅片,因为生产工艺的不同,铸锭形成的硅锭,切割成了多晶硅片,硅棒则切片成了单晶硅片。硅片再向下可以加工成太阳能电池,到最后封装成组件,和其他辅件安装成了太阳能电站,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

在过去的5年里,硅片行业的变革影响了整个太阳能产业链。2014年,中国多晶硅片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0%,全球市场的份额也近似。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是单晶硅片这个小众市场里的领头羊。但从2015年开始,转换效率提升成为产业的中心逻辑,太阳能产业技术演进的天平向具有效率优势的单晶倾斜。到2019年,单晶在太阳能市场的比例在中国、全球都超过了50%,这一趋势还在持续演进。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从小众市场走向了太阳能产业的中心舞台。

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的硅片合并产能在2019年达到了68GW,接近全球硅片总产能的一半。两家同时宣布了庞大的硅片扩产计划,在可见的将来,隆基、中环两家的硅片产能在全球硅片市场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

在单晶替代多晶的历史潮流中,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一跃成为全球顶尖的硅片生产商,并主导着太阳能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但在多晶市场逐渐被单晶吞食干净之后,这两家硅片巨头的碰撞似乎已不可避免,尺寸上的分歧已经带来了产业的分裂。隆基、中环都是单晶硅片生产商,但在模式、体制等方面却大相径庭,两者的竞争,将走向何方?对产业又将带来什么影响?

01新时代、新巨头

单晶时代到来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隆基股份最早公开发声,预言单晶将替代多晶,但也没有意料到单晶的潮流来得如此迅猛。

2014年,隆基股份就看到了单晶的市场潜力,在当年11月收购了乐叶光伏科技公司,作为自己的单晶电池、组件平台,向下游拓展,亲自开拓单晶市场。到了2015年,隆基越发确定单晶的未来前景。

彼时,以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为代表,隆基多名高管公开表达观点,认为单晶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多晶,成为市场主流。2016年,钟宝申预言到2019年,中国单晶市场份额将超过多晶,如今这一预言已成为现实。

但在当时,多晶仍然是市场的绝对主流,市场对隆基的观点充满疑虑。即便是隆基自身,尽管坚信单晶前景,也未能充分估计到单晶市场的增长速度。2016年,隆基曾计划到2019年将单晶硅片的产能扩张到20GW。而在2013年,隆基硅片产能仅1.3GW,2015年也不过5GW。但产能如此快速的扩张仍赶不上单晶市场的迅速膨胀,隆基已经将产能计划调整,到2019年底,隆基实现硅片产能36GW。

政策的助力,以及一连串的技术革命,使得短短数年间,单晶就在中国、全球实现了对多晶的逆转。

2015年之前,单晶在中国市场占比不足5%,2015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15%。2015年推出的“领跑者”计划是关键原因之一,国家能源局对参与“领跑者”项目的组件效率标准为多晶组件16.5%、单晶组件为17%。仅有约2成产能多晶组件符合这一标准,而单晶组件则普遍在标准之上,单晶组件在“领跑者”项目具备了相对优势。

2015年,“领跑者”光伏项目共1GW,次年就增长到了5.5GW。借助“领跑者”项目,单晶的市场规模迅速从低谷攀升。

在2015年,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看到了单晶未来的增长潜力。到2015年,多晶效率增长已经接近天花板,未来面临高效单晶的挑战。由于组件价格不断下跌,光伏系统中辅助系统等成本比例上升,更高效率可以降低辅助系统的成本,如减少支架、征地等,从而消弭与多晶的价格劣势。

这一趋势决定了单晶将逐渐扭转相对多晶的价格劣势,接下来连续发生的技术更迭则大大加快单晶崛起的步伐。

在硅片的切片环节,通过应用最新的金刚线切割工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资料显示,相对传统砂浆切割,金刚线切割技术可以使切割机单机硅片产能提升100%,降低硅耗25%,提升生产效率85%,降低综合成本30%。

金刚线切割后的多晶硅片,应用在电池端存在瑕疵(后采用制绒工艺解决这一问题)。单晶不存在这一问题。隆基股份2015年末完成了金刚线改造,多晶硅片厂商完成金刚线改造则要到2017年之后。

隆基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向下游扩展产业链,并快速扩张产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隆基发出价格攻势,李振国在2016年SNEC上海展会上承诺,将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的价差控制在0.6元/片以内,以保证相同性价比。

“领跑者”计划和金刚线改造推动单晶的市占率加速升高,而在电池端,PERC技术的应用则决定性的推动了单晶对多晶的替代。

近年来,PERC技术由于较为成熟、新增成本较低,在提升电池效率的诸多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电池的主流增效技术。PERC电池2016年开始规模量产。据第三方机构PVInfolink预计,2019年单晶PERC电池产能预计达到116GW,迅速替代常规电池。

在这一轮技术革新浪潮中,多晶硅片存在先天劣势,推出的多晶硅片叠加PERC技术和黑硅(即制绒工艺)的多晶电池产品,无法与单晶PERC电池竞争。

第三方市场机构IHS Markit统计,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有的PERC产能中,多晶PERC的产能不足5%。

由于产业的进步,未来单、多晶的比例趋势也在修正。去年,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单晶替代多晶是趋势,但多晶不会消亡。多晶的特点是效率低但成本也低。更低价格的多晶光伏产品在一些对价格敏感的特定市场仍有空间,其次,在单晶硅片的生产工艺中,将产生一些适合生产多晶硅片的较低质多晶硅,这些低质多晶硅只能做多晶硅片。

第三方产业咨讯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资深分析师江亚俐表示,到2019年底,一线大厂的单晶硅片成本已经低于多晶硅片中、大规模生产商。在单晶供不应求的时候,单晶硅片价格坚挺,多晶硅片凭价格优势还有市场空间。随着单晶硅片产能迅速膨胀,更低成本的单晶硅片将会进一步挤占多晶硅片的空间。

在这股单晶增长的历史潮流中,一直坚守单晶领域的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得以迅速扩张。2019年4月,隆基股份公布2019-2021年的三年扩产计划,其中计划单晶硅棒/硅片产能2019年底达到36GW,2020年底达到50GW,2021年底达到65GW。但隆基已经在事实上加快扩产节奏,就在近日。李振国对媒体表示,隆基实际硅片产能已经超过60GW。

中环股份动作稍慢,但扩产一样迅猛。中环硅片生产最重要的基地在内蒙古。中环股份2009年成立了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到2015年末,建成了一、二、三期项目,硅片年产能4GW。2016年,中环加快扩产节奏,开始推进4期项目,并在次年逐步投产。截至2019年6月,中环股份硅片产能达到30GW,并在年底产能优化到33GW。

在这个单晶新时代,隆基股份、中环股份迅速扩张为“唯二”的两大硅片巨头。隆基股份多次公开表示,硅片的扩产目标是在硅片市场占据40%-45%的市场份额。中环的目标与隆基相近,去年7月18日,中环内蒙基地5期项目举行“上梁”仪式,正式开工建设。中环预计,随未来五期项目建设达产,硅片产能将突破56GW,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5%。

02硅片的“战国时代”

一场关于更大尺寸硅片的混战席卷了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每个制造商都希望通过更大尺寸硅片来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隆基的166mm硅片是在去年6月的上海SNEC光伏展上首次亮相的。166mm是指硅片的边距,边距越大硅片的面积也越大。隆基股份希望通过166mm硅片来统一硅片行业多尺寸并存的混乱局面。

硅片向大尺寸演进是产业趋势,更大尺寸硅片在产业链各环节都有增益,从硅片、电池到组件,产线是按片运行,由于硅片变大,等于变相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在电站端,更大硅片摊薄了辅助系统,比如可以适用更少的支架、电线等,也就降低了度电成本。更大的硅片也迎合了客户对组件更大功率的偏好。

新硅片的成功需要平衡收益与支出,增大硅片尺寸可以带来各项益处,但也带来电池、组件产线的升级改造,改造则需要投入成本。一般来说,新硅片的尺寸变得越大,收益更高,下游电池、组件的改造费用也会更高,硅片生产商必须考虑到下游电池、组件生产商的接受程度。

2013年底,隆基、中环、晶龙、阳光能源、卡姆丹克5家企业联合发布M1与M2硅片标准,将硅片的尺寸从156mm,提升到156.75mm,这一尺寸的微调增大了硅片的面积,但利用了组件封装电池片的冗余空白,不改变组件的尺寸,电池、组件产线仅需微调就可以容纳156.75mm硅片,很快受到市场欢迎,成为市场主流,硅片尺寸标准得到了短暂的统一。

遵循156.75mm硅片的成功逻辑,晶科能源推出了158.75mm方单晶硅片,由于采用方单晶硅片,通过减少硅片边角留白,带来硅片面积提升仅3%,但在60片组件上功率提升达到了10W,组件的面积也没有明显的变化,电池、组件产线同样可以通过较小的调整就可以兼容158.75mm硅片,很快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晶科能源是全球最大的组件生产商,同时拥有自己的电池、硅片产能,与隆基股份的产品结构相反,晶科组件产能最大,电池、硅片产能较小;隆基则是硅片产能最大,电池、组件产能较小。

156.75mm硅片之后,业内出现了多个尺寸的硅片,158.75mm硅片在其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也推动晶科能源持续保持全球组件出货第一的位置。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隆基推出的166mm硅片的实际竞争对手是158.75mm硅片。166mm硅片是现有电池、组件产线能兼容的最大尺寸硅片,相比158.75mm硅片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同时也需要不菲的改造成本。

根据多个电池、组件厂商反馈的信息,为兼容166mm硅片,1GW电池产线改造成本约在2000万元,1GW组件产线改造成本约在2500万元。

隆基作为力推166mm硅片的厂商,电池、组件产线已经全部改造为可以兼容166mm硅片,但产业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比如晶科、晶澳太阳能、东方日升等均未改造产线兼容166mm硅片。

在隆基推出166mm硅片之后两个多月,中环股份出人意料的推出了210mm硅片,沈浩平公开表示,210mm硅片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将“颠覆”整个行业。

210mm硅片相比之前的硅片尺寸的提升幅度更大,同样遵循大尺寸硅片的逻辑,对产业链各环节及电站端都带来更大的增益,但相对而言,投入也更大。正如隆基所说,现有电池、组件产线能兼容的最大硅片尺寸是166mm。要兼容210mm硅片,需要新建电池、组件产线,不仅如此,在上游的拉晶、切片环节,也需要投资新产能。

隆基乐叶产品营销总监王梦松表示,这要看设备的新旧程度。2019年后投资的拉晶炉可以升级兼容210mm硅片,切片机要专门就切割210mm定制,2020年后投资的切片产能才能匹配210mm硅片。

这意味着一旦210mm硅片成为市场主流,现有的拉晶、切片、电池、组件产能都将成为无效资产。

210mm硅片因为尺寸更大,可以带来更多增益,但这种增益能否大到整个产业抛弃已有产能呢?目前还是未知之数。

王梦松表示,到2019年底,PERC产能估计超过了100GW,这些产线大部分还没有收回投资成本,电池投资商很难抛弃这些资产,重新新建产能兼容210mm硅片,而现有产能能兼容的最大尺寸硅片就是166mm硅片,隆基对166mm硅片充满信心。

中环210mm硅片推出后,电池厂商通威股份、爱旭科技新投产的电池产线都宣布能够兼容210mm硅片;组件厂商东方日升、天合光能都推出了基于210mm硅片的组件新品,由于采用了210mm硅片,组件功率都达到了500W。

东方日升组件研发高级总监刘亚锋表示,新建产能都会兼容210mm硅片,这是因为太阳能产业技术更迭很快,投资商出于避险心理,会选择兼容210mm硅片。另外,兼容210mm硅片的电池、组件产线,如果市场需要,只要很小改动,就可以兼容较小尺寸的硅片,比如166mm、158.75mm等尺寸硅片,“无非是损失一些效率。”

东方日升在浙江义乌投资的5GW组件新产能,目前已投产1.5GW,预计今年第3季度再投产1.5GW,都可以兼容210mm硅片。刘亚锋说,东方日升现有硅片产能主要尺寸规格是158.75mm,有少量兼容166mm,未来不再升级166mm,而是直接投产兼容210mm硅片的新产能。

业内对210mm硅片的前景存在巨大分歧。东方日升是坚定的看多派。刘亚锋认为,太阳能行业与传统行业渐进式的技术进步不同,往往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210mm硅片出来,旧有的产能很快会被淘汰,“最多也就3、4年时间。”这与沈浩平关于210mm硅片将颠覆行业的观点相合。

第三方咨询机构集邦新能源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硅片市场主流还是156.75mm硅片,市占率在40%左右,158.75mm硅片市占率在20%左右。

集邦新能源分析师陈君盈表示,2019-2021年,全球硅片行业进入了“战国时代”,各家推出的大尺寸硅片“百家争鸣”。今年158.75mm硅片的市占率将达到33%,156.75mm硅片市占率将略低于158.75mm硅片。2019-2021年,硅片市场将是一个158.75mm硅片市占率逐渐升高,156.75mm硅片市占率逐渐降低的过程,其他大尺寸硅片161mm、166mm、160mm,市占率均为10%-20%之间,至少在2020上半年尚无法撼动158.75mm硅片的主流地位。到2023年,预计158.75mm硅片的市占率将达到40%,166mm硅片的市占率将达到15%,210mm硅片由于供给的厂商不多,市占率在10%以下。

中国光伏协会的观点和集邦新能源有较大差异,预测160mm以上尺寸硅片将更快对较小尺寸形成替代。中国光伏协会认为,2019年仍然以156.75mm为主,市场占比约61%;158.75mm占比为31.8%,是现有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最易升级的方案,2020年156.75mm尺寸占比将快速下降,160-166mm尺寸占比将增长为34%。

观察人士认为,从各方的商业考虑出发,隆基推出166mm硅片是基于各方面因素的最优解,既考虑了现有产能的兼容度,又迎接了158.75mm的挑战,随着166mm硅片市占率逐渐升高,也能最大化利用已有产能,为后续投资争取空间;对中环股份来说,推出210mm硅片可对资本市场产生正面影响,而以技术革新者的面目出现,也极大的提振了中环股份的品牌形象。

具体各尺寸硅片的前景如何,各方分歧巨大,最终仍将由市场决定。业内公认,硅片行业将迎来一个多尺寸硅片共存的时代。王梦松认为,“提高组件功率是趋势,但210mm未必就是最佳尺寸。”

03迥异的模式取向

除了硅片尺寸取向存在差异之外,隆基股份与中环股份的模式亦不相同。隆基专注光伏行业,从硅片向下游延伸,打造了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中环股份则双业务驱动,同时发展半导体材料和硅片业务,在硅片下游的电池、组件,中环始终有意识保持距离。

隆基股份的前身是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从2000年-2005年,隆基的主要业务是半导体材料、设备的开发、制造和销售。2006年,隆基开始正式进入硅片时代,并确定单晶路线,逐渐成长为单晶硅片领域的领头羊。

2014年,隆基剥离自身的半导体资产,聚焦于太阳能产业。同年11月,隆基收购浙江乐叶科技有限公司85%股权,并将其定位于自身的电池、组件研发、制造、销售平台,开始大规模向下游扩张。

隆基向下游扩张源于其对单晶前景的判断。隆基一开始希望专攻硅片环节,由下游组件生产商来扩大单晶电池、组件的生产。2014年上半年,带着对单晶电池、组件市场潜力的判断,钟宝申和李振国陆续拜访了国内的几大组件生产商,游说他们扩大单晶电池、组件产能,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后,隆基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电池、组件业务。

回顾过去,多位隆基内部人士表示,也正是抓住了单晶的历史机遇,整个单晶市场长期供不应求,隆基的电池、组件业务很快发展起来,品牌得到了下游市场客户的认可。“现在这个机遇期已经过去了。”

时至今日,隆基在电池、组件市场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多个咨询机构的报告均显示,2019年,隆基组件的出货量排在全球第四,次于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和天合光能。

隆基在迅速扩产硅片产能的同时,电池、组件产能也在同步膨胀。根据隆基2019年-2021年的扩产计划,单晶电池片产能2019年底达到10GW,2020年底达到15GW,2021年底达到20GW;单晶组件产能2019年底达到16GW,2020年底达到25GW,2021年底达到30GW。隆基的目标很明确,要进一步巩固高效单晶一体化龙头的地位。

中环股份在半导体行业的积累更深,前身可追溯到1969年成立的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之后又顺势进入太阳能行业,截至目前,太阳能板块收入占中环股份9成以上。2019年,中环股份营业收入168.87亿元,其中新能源材料收入149.21亿元,半导体材料收入10.97亿元。

与隆基股份显著不同的是,中环股份刻意避免打造一体化的太阳能业务结构。中环股份在硅片下游的电池、组件少有涉足。

“中环不会去和市场里自己的主要客户竞争。”沈浩平说,“只要我还是总经理,就不会变。”

中环股份更偏好技术选择。沈浩平也多次公开表示,中环股份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推崇工程师文化。中环不太愿意在电池端与自己的客户发生竞争关系,但愿意参与一些新技术。

比如,2019年11月,中环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参股美国SunPower公司美国、加拿大之外的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这些业务将分拆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中环最终将持股28.8480%。中环股份的目标是这家公司的IBC电池技术,中环看好IBC电池技术与自家的210mm硅片结合后的市场前景。

中环股份与SunPower公司合作多年。早在2015年8月,中环就和SunPower公司合资成立了东方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2017年2月引进了SunPower高效叠瓦组件技术,来推动“5GW高效叠瓦组件项目”投资、建设。

沈浩平表示,中环的组件项目聚焦在叠瓦技术,目标是拓展高端组件市场,同时采购电池也会尽可能选择自己硅片的下游客户,加深合作关系。沈浩平致力打造的这种合作生态,与隆基股份的一体化业务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9年6月,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高纯晶硅、硅片合作事项达成合作意向。通威股份战略入股隆基股份宁夏银川15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隆基股份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股份包头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30%股权,双方同时承诺采购向对方采购相对应的多晶硅、硅片。

这份协议同时还承认了双方的势力范围:隆基鼓励通威在高纯多晶硅领域做强做大;通威鼓励隆基在硅片领域做强做大。但这份协议在双方关于电池、组件业务的合作语焉不详,仅表示“保持紧密沟通,探讨合作机会。”

事实上,在光伏行业,通威股份在多晶硅环节排名前列,太阳能电池更是位列全球第一。但隆基越来越大的电池产能,实际上已经与通威产生竞争。隆基内部人士表示,与通威的合作是“基于商业利益考虑。”

相比之下,中环与保利协鑫的合作则密切的多。与隆基、通威合作类似,中环股份持股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股份(保利协鑫新疆多晶硅基地,持股已调整为27%),保利协鑫持有内蒙古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30%股份(中环内蒙硅片基地5期产能,保利协鑫今年3月17日宣布退出)。

保利协鑫向中环股份提供上游多晶硅料,中环股份则承诺提供一部分单晶硅片,来弥补保利协鑫单晶硅片不足,除此之外,保利协鑫充足的切片产能,还为中环股份提供切片服务。协鑫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围绕中环股份的210mm硅片,保利协鑫的切片机已全部改造可以切割210mm硅片。3月28日,协鑫系下属组件平台协鑫集成发布公告,将在合肥投资一期15GW可兼容210mm硅片的组件产能。

沈浩平表示,中环股份也是通威股份多晶硅的主要客户之一。而中环的硅片,在通威太阳能电池的硅片采购中,与隆基的体量相当。

观察人士认为,中环股份的这种战略选择,有利于产业链去扶持中环股份,来平衡越来越强大的隆基的影响力,中环聚焦在硅片环节,并持续进行半导体行业大硅片研发,对太阳能硅片业务也有带动。这次中环率先发布210mm硅片,就和中环在半导体行业12英寸大硅片的技术积累密切相关。

上述人士表示,隆基股份的一体化模式,则让隆基在光伏行业的上升期赚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并推动隆基成为太阳能行业最具价值的公司,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但如果太阳能行业整体不景气,一体化模式就会反过来加大公司运营的压力。

04国有VS民营

中环股份是光伏行业里少有的国有企业,这与隆基股份民营企业的身份不同。在竞争激烈、技术更迭快速的光伏行业,中环股份的国有体制导致决策相比较慢,容易错失市场机会,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过去的5年里,隆基股份通过对单晶前景的预判,从2014年起大胆布局下游,并大规模扩产,其商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令业界印象深刻。

民营企业决策快,对市场反应灵敏,勇于承担风险,隆基的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之下,中环股份在单晶上的布局比隆基要慢,在2017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扩产。中环的慢节奏与体制有关。

中环股份的控股大股东是天津市国资委,天津国资委间接持有中环股份37.01%的股份,是中环股份的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中环股份将纳入天津的国资管理体系,中环股份的投资决策首先需要通过天津国资委的监管和审批通过。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09年,中环股份想在内蒙投资硅片基地,反对的声音就很多,可研报告就写了“七八次。”

“国有决策体系,懂的人不懂的人都要说两句。”沈浩平说,这导致和同行相比,做同一件事,“要慢上半年甚至更多。”

另外,国有企业不被鼓励做冒险性、前瞻性的投资决策。隆基在多晶占据市场顶点时,就敏锐发现了单晶的潜力,开始扩张布局,并在之后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中环很难复制这一点。

中环股份2017年之后能够实现大规模投资扩产,是因为市场已经证明了单晶的成功。“我老沈是‘顺水推舟’而不是‘标新立异’。”沈浩平说,“这也是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悲哀,一定要市场上有人证明成功了,才能去做,而不是杀出一条血路。”

国有体制在市场行为上不鼓励冒险,中环股份又是一个技术立企的公司。沈浩平透露,2012年之后,中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把半导体行业的8英寸硅片做好。到了2017年,是12英寸大硅片技术突破的关键期,解决了12英寸大硅片的技术框架后,中环才集中全力去把太阳能硅片做大做强。

中环股份的技术是沈浩平的骄傲。沈浩平多次公开表述,从2002年以来,围绕单晶的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没有一个不是中环创立的。这一观点业内存在不同意见。

沈浩平对此也有反思,他说,中环的技术没有和商业决策和市场执行力很好的结合起来。回顾过去几年,他很遗憾的是,中环有好的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却没能转化为商业竞争的优势。

国企在薪酬激励方面也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国企一般有工资总额限制,每年增长有限,国企员工待遇往往低于同业顶尖的民营公司,这可能引发人才流失。不过沈浩平说,中环股份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在行业里名列前茅。

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做同样的事,很可能成本要比民营企业要高。对比中环和隆基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一点。中环股份的资产周转率要明显低于隆基。根据2019年中报的数据,隆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9.2亿,对应营收141.11亿,而中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184.84亿,对应营收79.42亿(90%以上收入来自光伏产品);在利润率上,隆基也甩开中环一个档位,根据2019年中报,隆基的毛利率为26.22%,中环股份仅为16.85%。

沈浩平说,中环股份一直在想办法改变。中环股份在工业4.0上有很深的技术积累,通过提前布局,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环股份的国有体制也正面临变革。1月19日,中环股份发布公告,控股大股东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的两个股东,天津津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准备转让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100%股权。

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持有中环股份27.55%的股份。这次股权转让意味着中环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中环国有体制带来的竞争劣势有望改善。

05正面冲突会否到来?

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中,中环股份和隆基股份的竞争谈不上激烈。单晶替代多晶的浪潮以及光伏市场每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单晶硅片供不应求,中环股份、隆基股份忙于扩产满足下游需求。在推动单晶替代多晶方面,两者还是同盟军。

但这一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江亚俐认为,从长远来看,光伏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巨大。但短期来看,至少2023年以前,由于单晶硅片厂商的快速扩产,单晶硅片产能过剩将开启单晶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

江亚俐表示,根据已宣布的扩产节奏,前三名的单晶厂商隆基、中环及晶科的产能在今年年底将超过120GW,而2023年以前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也不过150GW。

今年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IHS Markit已经调整了今年的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今年新增装机105GW,同比2019年下降16%;彭博新能源财经也下调了新增光伏装机,预计今年全球的新增装机为108GW-137GW。

江亚俐认为,在硅片产能过剩的市场情况下,比拼的是各家硅片厂商的成本控制能力,成本越低,获得的市场空间也越大。

沈浩平表示,中环不担心未来的硅片竞争,中环有多年的单晶技术积累,单晶设备都由中环自己定制制造,新进入者短期很难达到中环的水平。

“中环的产能布局,只看隆基。”沈浩平说,硅片产能过剩,需要担心的可能是隆基、中环之外的硅片生产商。

事实上,光伏产业的规则透明,谁能给电站端带来更低的度电成本,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中环、隆基的硅片之争,是整个太阳能产业链激烈竞争的一个局部,近年来,通过采用PERC工艺,太阳能电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随着太阳能电池效率增长放缓,竞争来到了硅片端,同时电池行业也 在酝酿新的技术更迭。

太阳能产业链围绕降低度电成本的激烈竞争,极大的提升了光伏发电的竞争力,拓展了光伏未来的市场空间。

2019年7月,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2019年《新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到2050年,电力结构中风能和光伏会从目前的7%上升至2050年的48%。

《新能源展望》指出,2050年,随着太阳能技术快速进步,光伏组件平均成本会大降63%,会非常便宜。从2010年以来,组件成本已经下降了89%。未来10年,随着制造商不断提升效率,光伏组件成本还将有望下降34%。

隆基乐叶副总裁唐旭辉表示,光伏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经是最经济电源。在欧美,光伏正在对存量火电进行替代;而在东南亚、印度,由于经济性占优,光伏取代火电成为新建电源的首选。

唐旭辉认为,中国过去新能源的发展一直是依靠增量市场,每年的电力需求在增长,新能源在发展,火电也在发展,但是在电力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以现在新能源的规模,要再保持高速增长,需要开始触动存量市场,去替代火电。

与东南亚等国外地区不同,中国有存量庞大的火电资产。唐旭辉担心国内会反而保护火电,影响到光伏在国内替代存量的过程。

沈浩平则认为,即使有保护,也是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新能源增长替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光伏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和隆基的竞争”,沈浩平说,“市场足够大,完全容得下两家企业。”

文章作者:沈小波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5 2020/04

光伏双雄对弈

在多晶市场被单晶吞食之后,隆基股份、中环股份这两家单晶巨头已占据全球硅片产能的半壁江山。双方在体制、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两巨头之间的正面碰撞是否已变得不可避免?太阳能硅片的方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