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基于高精密电表的光伏阵列发电性能测试方法在业内最为常用,但常伴有如下因素对测试及结论分析产生影响:
1) 组件&阵列:
Ø 阵列以铭牌功率代替实测功率,造成0-2%偏差
Ø 阵列安装高度、角度、结构、位置(遮挡)、容量、地表环境(双面组件)等的不同,造成0-3%偏差
2) 直流线损:直流侧线缆长度不一致,造成0-1%偏差
3) 逆变器&精密电表:逆变器厂家及型号不一致,用逆变器数据代替精密电表数据,造成0-3%偏差
4) 其他:鸟粪、积灰清洗频率、衰减等
单看该组件阵列发电测试实验设计,不难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1) 12BB阵列和5BB阵列安装容量不一样,我们知道逆变器在不同直流输入电压和功率下的转换效率是不同的,两个不同容量的逆变器的效率也是不同的,这一实验设计会导致逆变器因素对组件实验分析造成干扰。
2) 12BB采用60pcs电池的320.5W组件,5BB采用72pcs电池的361.5W组件,统一换算成60pcs电池结构,可以看到12BB组件比5BB组件效率高了6.4%,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数值无法用主栅之间的差异来解释。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了该文章的结论,譬如是否实测功率出了偏差,或者恰好这批5BB组件串联电阻太大而导致功率偏低?
实验数据与结论分析是否合理?
该实验测试12BB单面组件比5BB单面组件发电量低2.41%,而18BB双面组件比5BB双面组件发电量低2.47%。
然而从有限的图表数据来看,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1) 文章的论点和结论都是为了说明5BB比12BB弱光性能更好,然而从文章中的测试数据(如上图)却看到,在辐照较弱的2-3月份5BB发电量高1%,辐照强的7-8月份5BB发电量却高了3%左右。到底是其测试数据有问题,还是文章想表达的理论观点与结论有出入呢?
2) 从左图看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辐照由弱转强,再变弱),12BB单面组件与5BB单面组件的发电性能差距越来越大;从右图看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辐照都较弱),18BB双面组件与5BB双面组件的发电性能差距越来越大。以上变化趋势很难用弱光性能差异来解释,比较有可能的原因是非正常衰减的影响,笔者大胆猜测在3-7月份由于温度的影响,该公司12BB组件工艺不成熟,可靠性差,导致出现相对于5BB组件的更大幅衰减。
笔者最早接触组件发电性能评估是通过IEC 61853《PHOTOVOLTAIC (PV) MODULE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ENERGY RATING》的标准,该标准分为4个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详细内容:
在此,笔者也呼吁业内技术专家在进行实验设计或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是否能够更科学、合理,从而得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结论,促进富有潜力的新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助推平价上网。而此前评判MBB与5BB发电量高下的文章,到底是初始实测功率出现了问题,还是因实验采用的12BB组件来自制造工艺水平欠佳的公司从而导致产品可靠性差、衰减过大,抑或是其他有可能影响最终结论的非技术原因,相信结果并不难判断。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基于高精密电表的光伏阵列发电性能测试方法在业内最为常用,但常伴有如下因素对测试及结论分析产生影响:1) 组件阵列:Ø 阵列以铭牌功率代替实测功率,造成0-2%偏差Ø 阵列安装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