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风波,也承受了一些磨难之后,英利的发展愈发沉稳。
这几年外界对英利的质疑声从未减少,英利上上下下鲜有回应,高管们也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更别说接受媒体的专访。外界对英利的印象或多或少可能还停留在当年的“一球成名”或“深陷泥淖”,殊不知这些年的英利步步为营,进化不止。
英利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英利发迹的那年,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那一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就不可能有英利在全球光伏领域激起的一点小浪花。改革开放为包括英利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如今的英利,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发展和国家发展融合到了一起,其部署中的每一步,都在用使命和担当以全新姿态和力量谱写芳华华章。
进化不止
四月的最后一天,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一行,驱车前往英利总部河北保定参观采访。好巧不巧,当我们赶到时,天空阴霾褪去,万里晴好,似乎预示着一切美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此次接受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记者专访的是英利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小强,他也是苗连生隐退前钦定的“企业五大核心支柱”之一。面对面坐下来,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处于困难时期的英利,所给予的支持与包容”。
英利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小强
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开场寒暄,近130分钟的采访里,郑小强多次提到了“感谢”二字,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
32年来,英利始终在不断进化,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哪怕是在现在这样相对困难的时期,我们的客户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也能够坚定的跟英利站在一起,从行动上支持英利”,郑小强很是感激。
事实上,英利也从未让客户失望。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选择中,英利光伏业务曾达到过最辉煌的时刻,也曾掉头向下。郑小强说,“不论企业发展处于什么境况,英利整个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线上的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英利生产的产品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英利产品的性能也没有发生变化。”。
英利真正意义上切入光伏是在1998年,比行业内至今活跃着的几家头部企业几乎都要早上几年,在技术研发上也始终扮演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用郑小强的话来说,英利光伏发展与成长的这20年,归功于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
中国第一台线锯设备、第一台铸锭炉、第一台全球最大的油加热层压机、第一块240公斤硅锭,都相继出现在英利,现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性事件。
英利生产车间 图1
1999年英利承接国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年产3MW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2003年通过验收,填补了国内不能商业化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空白。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改造,走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
2009年,全球光伏市场快速增长,业内企业还大多是在抢占市场时,英利把目光聚焦到了高效电池研发上,那年“熊猫”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在英利诞生。经过几年来的技术升级,“熊猫”电池规模化生产效率达到了24.6%,应用于我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山西大同示范项目中,成为全球最大50MW“熊猫”双面光伏电站。
2017年7月6日,英利发起成立全球首个零碳研究机构,围绕零碳能源、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农业、零碳服务、零碳生活等领域,开展技术路线、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及应用研究。
英利在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的路上越走越远。截止目前,英利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5亿。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26项,主持和参编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超过82项,累计申请中国专利2389项,获得授权2073项。
“这20年来,苗总围绕着科技创新、团队打造、整个品牌建设这三个方面,持续不断的在进行内部改革,这些改革也促进英利在光伏行业里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郑小强说。
外界感兴趣的是戏剧化的商业行为,企业家们则在乎的是经营成果。一直以来,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升级成为了英利经营及成长过程中最宽的护城河。
光环、痛苦与自证
在英利员工的心目中,企业是伟大的,老板是英明的;在整个光伏行业里,英利是老大哥,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国际舞台上与许多全球顶尖的光伏企业同台竞技。
当年,欧洲清洁能源需求井喷,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全产业链供不应求,刺激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无数被压抑的民间资本集体涌入,产品还没出厂门口就堆满了时刻准备开往港口的货车。2002年从澳洲归国的施正荣,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尚德新能源,开启了中国光伏国际化的开端。不到4年时间,尚德成为首家踏进纽交所的中国民营企业,施正荣问鼎中国新能源首富。
之后,苗连生的英利、高纪凡的天合光能、瞿晓铧的阿特斯、李仙德的晶科能源等纷纷在美股上市,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迅速制造出一批中国光伏富豪。
不过苗连生和“中国英利”的知名度是在其赞助2010年、2014年两届世界杯后达到了顶峰。英利也就此成为第一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企业和可再生能源企业。
其后的多年里,英利一直在收拾当年快速扩张上游硅料产能所造成的残局,一直在自救。郑小强说,“支撑英利经营到现在的是人,在英利最困难的时候,那些老员工都没有离开,苗总也像往常一样每天在大门口微笑着迎接员工”,在外界看来,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英利内部已形成了特定的文化。
“整个团队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团队这很重要,人每天的喜怒哀乐情绪都会影响到他在生产一线的表现,如果大家心情比较好,愿意支持企业的发展,这个产品做出来是有感情的。他愿意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标准的基础自主的付出更多,这样产品的合格率、产品的质量会做得更好,那么成本下降的空间就不可以想象了”。
光环与痛苦、雄心与耐心,英利这些年都在努力的做平衡,做企业内部的变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英利集团董事长王亦逾说,英利在电站投资方式上会做出调整、在营销模式上也从单纯产品营销转向企业营销,并与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合作等。
英利生产车间 图2
这些年来,英利正在更精准的适应市场的变化与升级,依托长期积累形成的创新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品牌优势和文化优势,英利发展成为了集光伏组件制造、光伏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电站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及建设运维、低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酒店餐饮、现代金融和绿色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而且英利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方案已经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十几个国家,包括斯里兰卡、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在此次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英利目前亏损额收窄明显,2016-2018年,组件销量累计近7GW ,累计实现产值212亿元,累计上缴税金5.7亿元,出口创汇7.58亿美元。
未来之战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英利这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正在重新勾画一张新的图景。在英利的展厅内有一处很醒目的写着,“培养光伏产业专业化人才,十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立法提供实践依据”,这是苗连生这个大家长一直希望看到的。
“英利正在用科技创新,反哺推动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郑小强说,英利今年将第四次承办国家科技部“光伏技术与应用国际培训班”,累计为“一带一路”沿线16个国家培训400余名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英利积极响应国家光伏扶贫,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无电少电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村民卖电增收受益。“到目前,英利累计向灾区、贫困地区、国防、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捐赠款物1.5亿元。”郑小强称。
拿具体扶贫项目来说,2016年,英利集团曲阳650千瓦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入选民生示范工程名单,这也是光伏扶贫领域唯一入选的项目。该项目共涉及两个村的130户贫困户,目前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每套5千瓦户用光伏系统,按照每年发电量计算,以当时1元/度全部上网模式回购,可实现经济效益5400元。扣除运营维护等费用,每年仍有超过3000元收益归贫困户,使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如你所知,除却筹谋尽早摆脱光伏业务层面面临的困局,英利在践行社会责任层面的布局也从未停止。在苗连生的战略框架里,企业要与国家同发展共命运。
郑小强告诉记者,“各个省市的光伏扶贫的指标下来之后,我们也在积极参与,因为本身英利在整个光伏行业的影响力、品牌、口碑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有一部分项目,大家愿意在英利困难时期,让英利来参与。但是光伏扶贫项目属于政府统一管控,要通过招投标决定,招投标的过程当中可能报价差距比较大,而英利扶贫项目上一般是属于相对比较中性偏高的价格,这在目前的招投标体系里中标的难度比较大。我们要坚持企业的责任担当,不会以低价去中标,用高品质产品支持国家扶贫项目”。
可即便如此,英利在光伏扶贫领域的动作依然领先同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步伐从未止歇。这种理念,也成为了每位英利人在英利未来征程上拼搏时的指路明灯和衡量标尺。
在这个许多行业快速实现指数型增长,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时代,英利必须稳健、扭亏、增长、转型变革,这是一套高难度的组合动作。好在,英利进化不止,摆在面前的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未来之战可期。
写在最后:祝老苗寿辰快乐!
农历四月初十(5月14日)
正值英利创始人苗连生63岁生日
他13岁参军
参加过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32年创业路
创造了光伏历史上无数个第一
在“英利”身上 我们或多或少能摸到
光伏产业艰难困苦与兴盛腾飞发展的脉络
也能看到中国力量创新发展的缩影
在这里,谨以此文
向中国光伏元老苗连生先生63寿辰祝贺!
同时,也给奋战在光伏事业上的英雄们一个大写的赞!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经历了风波,也承受了一些磨难之后,英利的发展愈发沉稳。这几年外界对英利的质疑声从未减少,英利上上下下鲜有回应,高管们也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更别说接受媒体的专访。外界对英利的印象或多或少可能还停留在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