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替代,形成清洁主导、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格局,是世界能源转型大趋势。”在近日举办的“中电联2019年第一次理事长会议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说。
刘振亚表示,随着能源格局向清洁化方向主导,电网将成为未来能源配置的主要平台。“当前,全球清洁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分布不均衡,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决定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清洁能源全球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刘振亚说。
据测算,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全球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将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超过80%。未来,全球电网互联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从小功率交换、余缺互济为主,向大容量输电、大型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直送直供转变。
“作为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刘振亚指出,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就是要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
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互联网应如何参与其中?刘振亚表示,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基础上,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大幅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和电力行业效率效益。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和发展困难,电力企业利润增速下滑,电力企业投资能力下降,电建及装备市场形势严峻。刘振亚表示,拓展业务布局、实现提质增效,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力促进电力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出海”,将为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道路。
据悉,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将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全球互联三个阶段推进。2025年,跨国联网实现重要突破;2035年,基本实现各大洲洲内电网互联,亚洲、欧洲、非洲率先跨洲联网;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
“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已进入战略实施关键期。”刘振亚透露,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已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和智库联盟,电力、装备、金融及非洲、阿拉伯国家能源互联网可持续发展联盟等正在筹建中,电力企业要抢抓机遇,在加快转型和强化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振亚表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推动全球碳排放在2025年前后达峰,2050年降至1990年的一半以下,2065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将2011年至2100年能源累计碳排放控制在1万亿吨左右,从而实现2摄氏度温升控制目标,并为最大程度实现1.5摄氏度目标发挥关键作用。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资源富集地区大都远离能源消费中心,需要就地转化为电能、远距离输送、大范围配置,因此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清洁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全球能源互联网还有助于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与转移。比如,推动清洁发电、海底电缆、大容量储能等关键技术装备创新突破,带动技术转移和标准应用,有力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特高压技术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后,已应用于巴西等国家,特高压技术标准已在全世界推广,并被广泛采纳。”
刘振亚说:“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已正式发起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智库联盟。全球五大洲13个国家共28家知名研究机构将成为首批联盟成员。”他同时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组织、机构等各方携手努力,形成相关议题和提案,将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纳入联合国有关工作框架,写入《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刘振亚认为应围绕全球能源互联网规划、建设、交易、运行等环节,形成全球工作机制,推动能源治理与气候治理协同、各国自主减排与全球行动协同、电力交易与碳交易协同,促进加速减排。
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 能源互联网成电力转型关键。刘振亚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应坚定信心,携手共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结合各洲实际,积极推动清洁发展、电力普及(升级)、电网互联、电能替代、智能电网和能效提升等六大行动,全面落实《巴黎协定》,为子孙后代打造一个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美好世界。”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2019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研讨会上表达了自己对能源格局发展及电力转型的看法,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成为电力转型的关键。在能源供给侧实施清洁替代,在能源消费侧实施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