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面临的诸多瓶颈
索比太阳能光伏网2012-08-17 13:32:52
正当工业用电需求萎缩,导致电煤库存大量积压,电煤价格下跌利润大幅缩水之际,可再生能源发电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正式发布,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节能减排等发展要求,可再生能源必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应以市场化手段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市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设立章节阐述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然而,由于利用技术、电网结构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可再生能源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不容小视。
风电:弃风现象亟待技术创新
以风电为例,这是技术最为成熟、开发规模最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中国风电规模已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风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电监会发布的《重点区域风电消纳监管报告》显示,“三北”地区并网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占全国85%以上,风电发展成效明显,但“三北”地区部分省区风电消纳情况不佳,弃风情况比较严重,弃风率约16%。2011年“三北”地区弃风电量达123亿千瓦时,弃风电量对应电费损失约66亿元,风电弃风问题亟待解决。数据显示,2011年,“三北”地区风电场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07小时,同比降低266小时。
所谓弃风,是指在风电发展初期,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不稳定等自身特点导致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
石定环认为,风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电输送出来。解决大规模风电输送,并网并非唯一出路,也未必是最好出路。如果距离过远,将面临巨大的输电成本投入。现在看来,就地消化是个方向,可开辟风电与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配套发展的新路径。这在大庆油田已经实现。
石定环指出,要克服以上问题,技术创新是第一位。我们目前引进了很多国外成熟的技术,但核心还在人家那里。技术创新也不单是企业的事,政府也要有所作为。新能源研发的“国家队”尚未形成,企业间的研发,又多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欧美国家不仅重视应用开发,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也投入较大。
水电:垄断导致生态破碎
中国是水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水利发电自然也是可再生能源当中的重中之重。专家认为,“世界水电在中国,中国水电(601669,股吧)在西南,西南水电在金沙”的大格局已然形成。然而,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金沙江水力资源尽被五大水电巨头把持垄断,专家认为,这将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碎,继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次生环境灾害。
根据横断山研究会等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料,金沙江的开发方案中,除唯一已建成的金安桥电站控股单位为民营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外,其余24级悉数被三峡、华润、大唐、华电、华能5家国有水电巨头把持。
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全长2308公里,流域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其干流落差3300米,水力资源1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平均不到100公里就有一座梯级水库的世界超大水库群。
长期以来,我国对金沙江流域的综合考察研究工作开展甚少,缺乏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金沙江干流及其流域的科学考察研究还留下许多空白,特别是在地震断裂带、河谷地质灾害研究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在这样的研究状态下,正在金沙江中下游地区集群式展开的大规模水电建设,在其经济效益背后,对区域地质、生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令人关注。
学者分析,金沙江流域梯级开发影响范围广、周期长,累积效应明显,有些影响甚至难以逆转。但由于水电运营成本低、收益快、回报高,很快成为各大银行追捧的优质投资项目。此外,随着生态补偿和移民要求的逐步提高,为减少外部成本投入,水电巨头又开始了“违规竞赛”,水电项目“超前发展”、“先占先得”、“未批先建”的现象屡禁不止。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凯麒等人认为,“跑马圈水”、“未批先建”、“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式的无序开发,对局地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天然江河被渠道化,生态日益破碎,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不当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次生环境灾害。
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局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认为,金沙江流域集群式的水电建设狂潮,将对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等地区造成无法预测的叠加影响。
光伏:遭遇“双反”生死劫
光伏产业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然而,由于内忧外患的威胁,光伏产业却在遭遇“生死劫”。继美国对中国风电产品和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之后,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也展开了反倾销诉讼。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商务部日前紧急召见了英利集团、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及阿特斯光伏电力有限公司,这四大中国光伏企业巨头入京,共商对策。
今年5月份,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250%的反倾销税的初裁,而该反倾销税将会叠加在之前因为接受中国政府不公平补贴而征收的4.73%的关税之上。其中,尚德被处以31.22%的反倾销税,天合被处以31.14%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公司被处以31.18%-249.96%不等的反倾销税。
7月24日,德国企业又向欧盟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而欧盟将有45天研究时间,再宣布立案与否。对早已遍体鳞伤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致命一击。
长期以来,中国光伏企业订单量有八九成来自欧盟,2008年以来,受到债务危机和各国政府下调太阳能产业补贴的影响,欧洲市场急速萎靡,使过度依靠欧洲市场的光伏企业陷入泥淖。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0亿元,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这直接反映在了光伏巨头身上。尚德电力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净营收4.095亿美元,同比下降53.3%,净亏损1.33亿美元;总光伏(PV)出货量环比下降26.9%,同比下降22.1%。
生物质:成本高亏损显而易见
目前国家在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上给予了扶持,每千瓦时电价比火电高两角钱左右,但是,我国的扶植力度与欧美国家比还是有差距。欧洲一些国家除了电价,在税收上的扶持力度更大。欧洲一些电厂之所以经营得好,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原料不仅不付钱,而且由于秸秆是按照垃圾处理,还要征收垃圾处理费,因此可以良性发展。我国与国外情况不同,一方面要通过发电避免农民焚烧秸秆引起污染等社会问题,一方面又要通过发电扶助农民。基于以上两点,不仅秸秆收购价格不能过低,而且随着此类项目的增多,收购价格还在上升。如国家在确定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时,秸秆每吨价格被定在100元左右,而秸秆实际收购价格已达200-300元/吨,如此高的原料成本增加了企业成本预算,以山东秸秆发电的上网电价为例,实际成本在0.65元/千瓦时左右,脱硫标杆上网电价(0.344元/千瓦时)加上政府补贴电价(0.25元/千瓦时),总计为0.594元/千瓦时,亏损显而易见。亏损的状态迫使部分生物质能企业停产,因此国家在税收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在生物质发电项目布局上国家也应该更科学规划,有序建设,避免一哄而上。如果布局太密集,势必会加大秸秆的收购和运输半径,而且还会导致原料价格上升,企业的效益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