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近50-60家企业准备或已进军多晶硅,可能投产和已投产企业近40家,规划总产能8.8万吨
记者 黄莹颖/文
超过30%的毛利,这是目前多晶硅为何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相关统计表明,国内有近50-60家企业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多晶硅生产环节,可能投产和已经投产的企业接近40家,规划总产能达8.8万吨,在建产能达4.4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新增3万吨以上的产能,相当于2007年全球的总产量。
理财周报记者对南玻、江苏阳光、通威股份、川投能源及光伏行业专家、分析师全方位调查,结论犹如陆天明的“高纬度战栗”。
油价暴跌
2007年初,原油价格为60美元左右,而到2008年中期,原油的价格已经攀升至147美元的高位。原油价格的急速飙升,使得投资者对于新能源高度狂热。
但不料,“2008年以来,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以及经济景气度下降使投资者对新能源项目热情大减,光伏产业面临发展减速的困扰。而2008年中期以来,金融危机逐渐清晰、全球经济体增速急剧减缓、原油价格高台跳水,光伏行业也遭遇寒冬来袭。”世纪证券分析师傅彪表示。
截至1月8日,原油价格已经跌至每桶41.70美元,新能源原本就较高的成本,在原油价格的暴跌下,相对成本已经显著提高。
傅彪认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受西方国家光伏政策支持,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补贴政策有可能从紧,下游需求或将萎缩,从而在短期内对光伏产业有不利影响。”历史仿佛又要重演,上个世纪70年代初,昂贵的石油同样曾引发新能源的投资热潮,不过彼时油价的暴跌亦促使热潮急速降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光伏产业仍然是政策性产业,其景气度受各国政策扶持力度影响非常大。我国光伏实际产能仅次于日本和德国,居全球第三,90%以上的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销往国外,我国的光伏产业已出现了典型的产业与市场倒挂现象。傅彪认为,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国内产能泡沫化扩张
东北证券的数据表明,2001年~2003年间,太阳能级多晶硅销售价格维持在25美元/KG,2004年后价格不断上涨,2005年价格超过50美元/KG,2006年散货价格超过100美元/KG,2007年12月底散货价格首次超过400美元/KG,多晶硅产能缺口导致暴利行情,产业链中的利润几乎60%以上来自多晶硅。东北证券分析师陈鹏认为,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投资光伏产业的热情高涨,直接促进光伏产业走进全球视野并成为能源投资的重点。
2007年前,仅洛阳中硅、四川新硅业等几家拥有较为成熟技术的厂家,但是在多晶硅暴利的驱使下,从2007年开始,各路资本不断涌入多晶硅生产领域,且多以上游多晶硅环节为主。
世纪证券分析师傅彪表示,国内有近50-60家企业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多晶硅生产环节,可能投产和已经投产的企业接近40家,规划总产能达8.8万吨,在建产能达4.4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新增3万吨以上的产能,相当于2007年全球的总产量。这其中万吨级别的项目就包括江苏中能、永祥股份、天合光能、陕西天宏、爱信硅科技和江西塞维等六家公司,其中江西赛维的设计产能将可达到15000吨/年。
东北证券分析师陈鹏分析,目前国内多晶硅投资项目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传统能源及能源设备企业进入多晶硅领域:诸如东方电气、乐山电力、岷江水电等传统火电或水电能源或设备厂家,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抢占新能源高点介入多晶硅生产领域,有比较明确的投资规划和战略方向。其二,光伏下游企业介入多晶硅领域:诸如江西赛维、江苏中能等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厂家,或为了稳定的多晶硅供给,或为了多晶硅产能紧缺带来的超额利润,从整合产业链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和战略规划。其三,非能源企业进入多晶硅领域:更多是看重多晶硅生产环节的利润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缺乏光伏产业背景。
陈鹏指出,目前多晶硅原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能主要集中于国际七大厂商之手,面对多晶硅快速增长的需求,各大厂商也均于2007年对多晶硅产能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根据该七大厂商的产能扩建计划,到2010年这些厂商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能,将扩大2.1万吨左右,其多晶硅总产能也将增加3.235万吨,届时实际产能将可达到8万吨左右。
多晶硅产能的急速膨胀,将使得供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即可使得原本供不应求的局面,扭转为供远远大于求。陈鹏认为,2008~2012年间多晶硅产能增速将逐渐超越实际需求增速,2011 年多晶硅产量与需求量将达到基本的供需平衡,多晶硅价格也将恢复到100 美元/kg。这不及2007年底的四分之一。若国内项目均能顺利达产,将大幅提高全球产能,甚至过剩,多晶硅价格回归合理价值是大势所趋。
“统计2009年年底预计数据,国内产能规划将达到5.7万吨,已经与全球7 大厂家的产能相当,等同于再造两个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供应体系,这是一个足以让你瞠目结舌的数据。”招商证券分析师汪刘胜表示。
“从投入的角度上来说,假使2008 年年底这些公司都能达到产能上的规划,那么从2006到2008年以来,多晶硅的生产环节国内总投入将超出290亿元;假使2010年能达到7万吨的产能设计规模,则2009-2010年的总投入将超过70.7亿元。更何况,这些生产线基本都建立在目前国内所能有的最好的晶体硅生产线建设基础之上,与国外的技术相比未来竞争如何,结果可想而知。我个人对上述这些宏伟的企业总规划表示很大怀疑,也许真正能存活的也就那么3-7家。”汪刘胜认为。
他还表示,暴利与财富效应是导致国内企业大额投资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原因,从产业投资的企业性质来看,投资多晶硅的企业很多原有业务基本上与多晶硅生产没有任何关联,新投资的企业包括“隔行隔业”的公司,涉及纺织类、建材类、畜牧类、农业类等,晶体硅生产环节短期内的暴利是导致这些企业进行大额投资的根本动力。
技术是瓶颈
但对于并未掌握多晶硅技术的国内厂商而言,风险不仅仅来自于预期多晶硅价格与投产后的价格的差距,更大的风险也会来自于技术层面。根据2007年光伏产值的分析,多晶硅提炼环节占据光伏产业链的价值比例达到56.16%,技术决定价值,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多晶硅产能扩充动力均来自于此。EPIA预测,到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投资额将达到36.31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7%,在这一预测结果中,多晶硅和硅片切割环节仍是价值链中的重点领域,且在中短期内有扩大的趋势。
光伏电池按材料性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晶体硅电池,包括单晶硅(sc-Si)电池和多晶硅,2007年晶体硅技术占市场份额的90%;单晶硅电池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稳定且应用最广的电池,理论上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但由于耗能严重且炼制环节上需用成本极高的高纯石英坩锅,因此1998年起多晶硅(理论上光电转换效率为18%左右)市场份额逐渐超过单晶硅,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二类是薄膜涂层电池,包括非晶体硅(a-Si)电池和化合物半导体电池(砷化镓GaAs、碲化镉CdTe、硒铟铜 CuInSe、铜铟镓硒CIGS等)两个细分类型,在薄膜电池中各占据半壁江山;薄膜电池是利用非常薄的感光材料制成,附着或涂层于廉价的玻璃、不锈钢或塑料衬底上,技术造价比晶体硅低,目前非晶体硅(a-Si)电池、铜铟镓硒 CIGS电池和碲化镉CdTe电池已商业化,涂层仅有几微米;尽管薄膜涂层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仍无明显优势,但成本较低和适应范围广泛的特征与晶体硅可谓相辅相成,据欧洲能源协会预测,2010年薄膜电池有望占光伏安装总量的20%。
国内多晶硅企业技术来源基本来自峨嵋半导体、洛阳中硅以及新光硅业,大多数的技术人员基本来自三家企业,主要的生产线设计公司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四川成达(原为四川省化八院,承担新光硅业的后续设计任务)。
陈鹏指出,多晶硅提纯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环节,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长期以来掌握在美、日、德等3个国家7 个公司的10家工厂手中,形成技术封锁、市场垄断的状况;最大的技术差距在于硅提纯,技术壁垒在于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利用化学的方法在高纯硅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四氯化硅、三氯氢硅等易爆有毒气体,尾气回收技术将直接决定了污染程度的高低,目前德国瓦克等国际厂商已具备先进的尾气回收和循环利用硅料的技术,我国普遍采用的改良性西门子法无法根本解决污染回收的问题。
“从产业投资的企业性质来看,投资多晶硅的企业很多原有业务基本上与多晶硅生产没有任何关联,新投资的企业包括‘隔行隔业’的公司,涉及纺织类、建材类、畜牧类、农业类等,晶体硅生产环节短期内的暴利是导致这些企业进行大额投资的根本动力。一张图纸再挖几个人才是多数企业普遍的做法,尽快投入产出获得短时间内暴利使得这些企业大干快上,技术上的问题基本以后再解决,SiCl4回收的问题对国内企业来说,还没有任何一家真正得到解决。”汪刘胜指出。
链接
国内多个多晶硅企业项目进展情况
天威保变(600550.SH):原材料多晶硅生产目前主要依赖新光硅业(产能1260吨/年),已经投资包括控股公司天威硅业(51%,首期工程3000吨/年)、乐电天威(49%,首期工程3000吨/年),预计2010年开始投产。下游环节目前主要包括参股25.99%的天威英利新能源(预计至2008年底,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产能达到400MWp水平)、在建的天威新能源(四川双流,目前投资主体为天威集团,作为新津、乐山多晶硅项目的下游配套企业,2009年底达到首期工程100MWp的电池片组件产能建设)。
南玻A(000012.SZ),去年12月31日其宜昌多晶硅项目第一炉高纯多晶硅产品已经顺利出炉。
通威股份(600438.SH),控股公司永祥多晶硅200吨和800吨多晶硅项目于2008年8月试产成功进入生产。至此,永祥多晶硅公司1000吨多晶硅项目两条生产线全部正式进入生产销售。
航天机电(600151.SH),2008年12月150MW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动工。
江苏阳光(600220.SH),2008年12月首期1500吨多晶硅项目开始投产。
新光硅业:作为国内最早涉及多晶硅生产企业之一,目前产能设计为3 个420吨/年产能模块构成。新光硅业经历5年建设期,于2007年2月正式点火试车, 2007年10月份开始正常生产,2008年步入暴利时期,预计2008年新光硅业的净利润将超出11亿元。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国内有近50-60家企业准备或已进军多晶硅,可能投产和已投产企业近40家,规划总产能8.8万吨 记者 黄莹颖/文 超过30%的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