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与日本厂商Honda集团以图案化的二氧化硅薄膜为模版,利用区域选择性外延(selective-area epitaxial)技术处理化合物半导体,共同研究出磷化铟(InP)的核壳(core-shell)结构纳米线太阳能电池,并宣称其个别转换效率高达12.3%。
北海道大学的Junichi Motohisa表示,壳核纳米线太阳能电池在光吸收与载子扩散的问题上,能提供比平面型电池更好的折衷表现。为了避免触媒污染影响效率,研究人员舍弃热门的气-液-固成长法(vapor-liquid-solid, VLS),改采金属氧化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etal-oxid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来生长纳米线。
Motohisa等人使用的纳米线具有平均直径为135 nm的p型InP内核,外面包覆n型外壳,整体直径为209 nm。他们选择以InP来发展太阳能电池,是因为比起GaAsInP受表面态(surface state)的影响较小,因此载子复合损失也较低。
要生长纳米线而非连续层的关键,在于在InP基板顶端20 nm厚的二氧化硅薄膜上制作图案。研究团队利用电子束微影术与湿蚀刻制作出间隔400 nm、宽130 nm的孔洞。Motohisa表示,若要大面积制作这些图案,采用纳米压印(nanoimprint)微影术将是最有效的方法。
研究人员在长好的纳米线之间填入树脂(resin),再溅镀上ITO电极,并加入梳状的银电极,基板的背侧则使用金锌的合金电极。制成的电池具有1.0 cm×1.0 cm的表面积,其中包含了三块面积为2.0 mm×2.6 mm的纳米线活性区,在太阳能电池的量测标准光谱(AM 1.5G)条件下,可提供0.43 V的开路电压,转换效益为3.37%。
Motohisa指出,纳米线具有类似抗反射镀膜的效果,可提高太阳光的吸收,且由于纳米线不用覆盖整个主动区,半导体材料的用量也较省。如果能够克服材料与组件制作成本的问题,这种具有高转换效率潜力的光伏组件,将有机会打入消费性产品市场。(编辑:于占涛)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与日本厂商Honda集团以图案化的二氧化硅薄膜为模版,利用区域选择性外延(selective-area epi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