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何时才能“中国制造”?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2010-11-18 10:16:59 多晶硅,何时才能“中国制造”?-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30年,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现如今,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各种商品,打着“Made in China”的标签,不管这其中存在着多大的争议,至少可以说,这是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的直接体现。

而对于中国的太阳光伏产业而言,虽然发展的历程尚短,甚至不到十年的时间,但这一产业在全球市场刮起的旋风,足以让国际友人用又一个“Made in China”来袭来形容。数据可以说明一切,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综合产量为9.34GW,而同期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382MW,占全球总量的比例高达46%。

中国光伏产业真的如同上述所言,风光无限吗?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下游电池组件占据全球五成左右市场份额的光鲜背后,中国光伏厂商同样体会到了上游多晶硅产品五成以上依赖进口的尴尬,而这就是业界早已达成共识的“两头在外,产业结构畸形”的最形象体现。

数据同样可以一目了然,2009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在1.8万吨左右,而市场实际需求近4万吨,一半以上依靠进口。2010年这一趋势仍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中国光伏产业多晶硅需求量大概在6.5万吨左右,国内产量到底有多少暂且不谈,现实的情况是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多晶硅进口量已经超过3万吨。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4757吨,同比增长90.1%,环比增长26.3%。1-9月累计进口31503吨。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2010年9月份我国多晶硅出口量为130吨,1-9月累计出口量也仅为1667吨。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多晶硅领域的“中国制造”,都还只是一个梦想。那么,究竟何时才能打破这一局面,让全球市场上的多晶硅也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呢?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多晶硅“国产化”进程的大幕已经拉开。有资料显示: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多晶硅概念在国内逐渐升温,许多上市企业纷纷涉足其中。2008年底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很多企业仍然逆市扩产。而到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总规划产能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10万吨。

那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国内多晶硅供应仍然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大量进口呢? 2009年“国务院38号文”后遗症的直接体现,应该只是一面之词。回过来头再看,纵使“产能过剩”的论调有失偏颇,但彼时国内多晶硅产业重复建设的倾向确实存在,且相当严重。如若任凭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非但解决不了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相反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资金浪费。因为对于多数项目而言,本身就不具备核心技术,如果强行上马,产品也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除非有人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

其实,解决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尴尬,力求多晶硅产品的“国产化”,这一出发点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晶硅这一新兴产业和以往的多数传统产业并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借助国内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再加上规模制胜的策略,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如果只将这几点简单移植于多晶硅产业,就想达到“中国制造”的效果,显然不现实。不真正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乃至创新,梦想永远都成为不了现实。不过从这一层面来看,当中国产多晶硅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之时,对于它的定义,至少可以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

值得欣慰的是,金融危机之后,七大厂商高度垄断全球多晶硅行业的格局已经有所松动,而在这其中,以保利协鑫、赛维LDK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的身影赫然在列。但客观来讲,国内龙头厂商的迅速崛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多晶硅的“国产化”问题,要实现全球市场上的多晶硅贴上“中国智造”标签的宏伟蓝图,产业的整体进步恐怕才是最“给力”之策。

(作者系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分析师siro)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8 2010/11

多晶硅,何时才能“中国制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30年,而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现如今,在很多国家的市场上,能看见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