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上半月)光伏行业热点评析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2011-01-14 11:54:59 2011年1月(上半月)光伏行业热点评析-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概述:时间,好比一艘只有起点,没有停靠点,也没有终点的巨轮。行驶得虽然缓慢,但并不会因为沿途的风景而去驻足,这一点想必年度之交的光伏产业会感受的更为真切。当多数人还沉浸在盘点的氛围,意欲为2010年的征程画上句号之时,悄然间,2011年的征程已经正在上演中。

1月初全球光伏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当属“First Solar宣布将与中广核共同开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的入股,意味着First Solar甩掉了融资的最大包袱,同时也没有丢掉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的初衷。

 期内最受关注的企业则当属赛维LDK。先是获得三大投资者2.4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其后宣布收购美国SPI 70%的股权,以及计划将硅料业务在香港上市,赛维LDK在2011年伊始的风头可谓扶摇直上。 另外1月11日,挪威企业集团Orkla ASA称“公司已与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一项协议,将子公司Elkem作价20亿美元出售给后者”同样值得关注。虽然到目前为止,收购尚未盖棺定论,也不管事情的最终走向如何,但对于急需“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多晶硅产业而言,仍然具有“示范性”意义。 除此之外,1月上半月全球光伏行业值得关注的热点还包括,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十年内光伏企业将缩减至三五十家”的论调、“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PECVD设备下线”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以及印度电力公司Azure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计划。 1、十年内光伏企业将缩减至30-50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1月4日表示,今年国际光伏市场会出现短期性产能过剩,但一流品牌需求将持续;“十二五”期间,欧洲市场组件需求增速将下降,北美和亚太市场将崛起;2014年光伏行业兼并将规模化发生,十年内光伏企业将缩减至三五十家。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自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了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行列,但终端市场的扩容跟不上制造环节的产能扩张步伐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球光伏市场将出现过剩”的声音也就不绝于耳。 不过,警报归警报,伴随着大大小小的企业的疯狂扩产进程,光伏过剩确实已成为“耳旁风”。可以把这称之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对于很多人而言,所谓的专家预判、舆论呼吁终究只是一个参考,或者直接可以置之不理,他们看到的是这个产业的光明前景,也相信自己的产品可以在广阔的全球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因此也就义无反顾地不断冲锋陷阵。 但当市场供需失衡的那一刻,当最低层次的价格战已毫无效用可言之时,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这一亘古不变的市场竞争法则也自然会显现。唯一有悬念的,恐怕就是时间的前后问题,以及到底多少人能够成为最终的赢家。 查看新闻详情:高纪凡:光伏行业2014年大兼并 2、美第一太阳能联手中广核开发鄂尔多斯光伏项目 曾饱受争议的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鄂尔多斯光伏项目,终于有了初步结果。1月5日,美国第一太阳能与中广核太阳能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鄂尔多斯光伏发电厂一期30兆瓦交流电项目。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2009年9月9日,First Solar公司宣布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合作建设一座拥有2千兆瓦发电能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由此开始,“全球最大光伏电站”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或许很简单,但当2010年6月1日,约定的一期工程开工时间如期到来之时,项目的迟迟不见动静,则让这座全球最大光伏电站陷入了“难产”的尴尬当中。 一时之间,“批文未到‘巨无霸’光伏电站建设裹足不前”、“First Solar对中国太阳能市场晦暗不明的前景考量”等说法比比皆是。直至2010年11月才有消息称,中国国家发改委已批准鄂尔多斯2GW光伏电站可以进行前期筹备,算是项目有所进展的一个注解。最后便是上文提到的,2011年伊始First Solar公司和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签署的新谅解备忘录。 同样是谅解备忘录,但此时和两年前的版本相比,进步幅度不言而喻。而在此之间,最为重要的当属First Solar身份的转换,从当初的“全部包办”到如今的设备供应商,First Solar甩掉了融资的最大包袱,同时也没有丢掉将产品打入中国市场的初衷。 查看新闻详情:最大光伏电站“襁褓”中前行
 3、赛维2011年锁定400亿销售额硅料、硅片业务将筹分拆上市 1月8日,江西省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在参加“2011中国能源经济论坛”期间透露,赛维LDK2011年的销售目标是400亿元。同时他也证实了此前媒体关于“赛维LDK正筹划将旗下硅料和硅片业务分别分拆上市,其中硅料业务已经正在筹划在香港上市”的相关报道。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当时间来到2011年的时候,对于赛维LDK,对于彭小峰来说,“20岁出头创业,30岁拿出2亿元押宝光伏电池领域的硅片,1年后上市,2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硅片制造商,由此得来‘LDK速度奇迹’的称谓,并被不少国际友人由衷地赞叹和赞扬”的峥嵘岁月已经成为回忆;“2009年3季度负债率一度高达85.2%,现金仅剩下6700万美元,财务上随时有破产的可能”的极度窘境和寒冷冬天也已经成为记忆。 此时此刻,或许彭小峰的“规模、速度和成本”才是光伏厂商核心竞争力体现的理论并不会改变,但不再去单纯追求海外上市的浮华,而是将核心的硅料业务剥离出来,在更靠近主要消费市场中国大陆的香港上市,并与“暂时”的龙头老大保利协鑫形成对峙之势,已经可以看出赛维LDK不断走向务实的前进步伐。虽然目前也仅仅是在酝酿当中,不过这其实已经是企业将要发生质变的信号。而这其实就是企业“二次启程”的信号。 2010年11月30日,赛维LDK宣布“公司旗下马洪硅料厂二线5000吨项目已成功达到设计产能。由此其硅料总产能达到1万吨,首次跻身‘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商之列”后,“赛维LDK,冬天正在远去”的预言还历历在目,不料,短短时间之内其“二次启程”的信号已经发出。虽然这样的征程势必不会轻松,但相信有了首次征程的诸多积累,赛维LDK会带给中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更多的惊喜。 查看新闻详情:赛维LDK“二次”启程 4、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PECVD设备下线 1月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在上海理想能源设备公司(下文简称“理想能源”)成功下线,打破了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并有望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虽然薄膜太阳能电池目前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依然很少,2010年更是遭遇了多次叫停事件,但其发展前景,或者说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依然有投资者相继进入这一领域的重要原因。 但对于中国厂商而言,其实进入薄膜电池领域,除了终端市场依然狭小的风险之外,昂贵的设备几乎清一色依靠进口,恐怕才是更大的风险。当年包括尚德、新奥、赛维、汉能等在内的多家国内企业原本希望引进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技术来抵消多晶硅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却未料源自2008年底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让他们的投资陷入困境。而7~8倍于晶硅电池生产线的薄膜电池设备和技术投资,更是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带来不小的压力。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进步伐不会停止,薄膜太阳能领域的摸索也会继续向前。自主研发的PECVD设备下线,并不能使得薄膜太阳能设备的国产化一步到位,但至少让业界看到了希望,这或许比PECVD设备下线本身更为重要。 查看新闻详情:高端设备“零突破”薄膜光伏电池产业化将提速 下一页>  
 5、印度Azure计划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 印度Azure电力公司首席执行官瓦德瓦1月初表示,计划到2013年投资150亿卢比(约合3.2亿美元),将该公司太阳能发电量提升到100兆瓦。Azure电力公司负责其太阳能电厂的设计、融资和运营。Azure电力公司也是2010年12月初,印度政府选中的提供5兆瓦太阳能发电并网的37家公司之一。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印度政府于2009年年底推出“尼赫鲁国家太阳能计划”,冀望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来提升印度国内太阳能发电量和产业的实力,进而让印度变成全球太阳能产业的领导国家。此一方案包括了太阳光电与太阳热能两大部分,分三阶段实行,计划在2013年印度太阳光电市场的累计总量可以达到1GW,到2022年达到20GW,而太阳热能的部分则达到14GW。 虽然2010年的发展并不见得有多么顺利,但年底招标工作的完成,并有37家本土企业入选,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光伏市场的开启进程。而作为中标企业之一,印度Azure电力公司在2011年伊始的表态,则会给对印度光伏市场前景一片看好的人士更多的信心。 查看新闻详情:印度Azure计划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 620亿美元蓝星收购挪威硅企 挪威企业集团Orkla ASA2011年1月11日称,公司已与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一项协议,将子公司Elkem作价20亿美元出售给后者。当地媒体称,Orkla此番出售给蓝星集团的资产包括Elkem公司的硅生产相关业务,具体包括Elkem硅材料、Elkem铸造产品、Elkem煤炭及Elkem太阳能级硅业务。关键点在于Elkem获得专利权的太阳能级硅生产法能比传统技术方法节省四分之三能耗。而收购成功后,蓝星集团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硅生产企业。 OFweek Solar视界》简评:在光伏产业仍处于明显的“政策市”阶段的前提下,依靠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确实是保证这一新兴产业快速推进的必然之举,甚至把这当做“治标也治本”的方法也不为过。不过,对于其中的多晶硅产业而言,国内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或许只能当做是在“补全一条腿”,要想“两条腿走路”,企业本身“能动性”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走出去”、“抄底海外”这些在2009年与中国资源企业联系紧密的词汇,在此时应该可以再次与“意欲在多晶硅领域有所作为”的中资企业联系起来。 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蓝星收购挪威Elkem尚未盖棺定论,也不管事情的最终走向如何,但对于急需“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多晶硅产业而言,仍然具有“示范性”意义。 正如在传统能源领域,如果没有中海油当年在美国优尼科身上的“试水”,自然也不会有后来中石油、中石化在拉美、非洲,甚至欧洲的叱咤风云。诚然,到现在为止,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但并不能否认中石油中石化们“在外拼搏”的功劳,和它们“走出去”的这种路径。 站在当下来看,“多晶硅对外依存度的高企”自然无法与“原油对外依存度高企”相提并论,但请不要低估光伏发电在未来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比例。从这一层面来讲,多晶硅领域的“抄底海外”并不会显得有多么“超前”,“正当时”应该是一个中肯的评价。 查看新闻详情:多晶硅困局与“抄底海外”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研究部)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4 2011/01

2011年1月(上半月)光伏行业热点评析

概述:时间,好比一艘只有起点,没有停靠点,也没有终点的巨轮。行驶得虽然缓慢,但并不会因为沿途的风景而去驻足,这一点想必年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