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终于在临近春节之际推出,而这一时间已经比原定计划晚了10个多月。
在争论了近一年之后,此番《准入条件》并未超出大多数业界人士的预期,如在规模方面,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要大于 1000吨/年;在能耗方面则提出,到2011年年底前要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并要求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一结果跟一年前出台讨论之际并无太大变化。
从2010年1月这一《准入条件》进入讨论阶段开始,就面临诸多争议,如中小企业认为,项目规模大于3000吨/年的要求过于严格,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则希望将项目规模提高到5000吨/年,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同时淘汰中小企业;更有不少部委领导认为,中国多晶硅发展过剩,需要进行控制,应该谨慎批准新项目。
其中,多晶硅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一直是争议的核心问题。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这些信息让决策层忧心忡忡。然而,后来显示的统计结果则出现了逆转:2010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在8万吨左右,但实际产量不到4万吨、全年进口在4.2万吨以上——行业缺口达到50%,“过剩之说”由此破灭。
尽管过剩之说不再,此番《准入条件》的落地仍将让整个行业面临一次大洗牌。
中投顾问首席能源分析师姜谦就分析说,国内目前的多晶硅厂商80%都是小企业,普遍在几百吨规模左右,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普遍达不到要求,2011年年底将是这些中小企业的被淘汰的“大限”。
这一分析得到了企业的证实。有一位四川的中小型多晶硅生产商就表示,已经接到整改的通知,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就只能转产。他直言,《准入条件》只代表了巨头的意愿,没有考虑中小企业诉求。
但一位参与《准入条件》讨论的专家则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中国多晶硅行业目前集中度太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众多污染的问题难以根治,并不值得支持。 “目前世界90%的产品都是由七家左右的巨头占据着,剩下的市场则是小企业的。而小企业基本上都在中国,目前就有近百家,很多小企业盲目追求利润,造成了排放超标、能耗高,产生的效益远远比不上给环境所带来的损害。”
在上述专家看来,即便不出台此政策,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也将倒闭。“大企业疯狂的扩张,势必抢占原本由中小企业占据的10%左右的市场,在价格、品牌、质量上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阻挡。”
据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的多晶硅成本在50美元/公斤,而江苏中能、江西赛维这样的大企业的成本已接近20美元/公斤,大企业的价格优势尤其明显。
“强者更强、弱者出局。”姜谦对多晶硅未来的行业格局做出如此判断。他认为,《准入条件》会让我国最终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产商,“而今年年底就会有四五十家小企业被淘汰。”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终于在临近春节之际推出,而这一时间已经比原定计划晚了10个多月。在争论了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