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简称《准入条件》)正式公布。这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文件得到业内广泛关注。“准入条件更多地立足于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扶强限劣的产业政策与资源分配促成多晶硅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经济指标门槛限制和淘汰低水平重复建设,巩固中国多晶硅原料产业发展成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促进光伏运用市场大发展。”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对《准入条件》颁布发表的上述看法,代表了业内大多数人士的心声。
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
根据中国多晶硅技术创新联盟统计的结果,2010年中国多晶硅年产量达到45000吨,能满足50%的国内市场需求,投产规模化企业达到35家,投产规模达到75000吨。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迅速,能耗大大降低。66%的企业综合电耗在180~200千瓦时/千克多晶硅,17%的企业综合电耗在180千瓦时/千克以下。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大洲表示,《准入条件》的出台,提高了准入门槛,并对多晶硅生产提出了安全、低能耗、环保等要求,对多晶硅行业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有利于国家资源向低能耗、无污染的企业倾斜。
吕锦标认为,出台行业准入标准,一是可以推进现有改良西门子生产技术进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规模扩张;二是可以引导企业关注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北京京运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表示,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发布对解决多晶硅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争议和质疑将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规范和引导多晶硅行业的健康发展,宏观上调整多晶硅的产业结构,促进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速实施,更有利于推动光伏产业的有序发展。
根据准入条件,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环境条件要求高的区域周边1000米内不得新建多晶硅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这些条件的出台对于国内多晶硅行业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了多晶硅行业的进入门槛,原有多晶硅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一定条件下扩大产能,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因此《准入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多晶硅产业的集中度,减少了行业的无序竞争,这对现有多晶硅大厂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京运通这样以多晶硅铸锭炉等光伏设备为主的生产大厂来说,这些准入条件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光伏行业整体利好的形势下,光伏设备的需求依然旺盛。”王军表示。
操作办法有待完善
从国际多晶硅产业发展水平看,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更多是为了照顾中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的现状,只是规定基本的门槛,设定了产业退出的机制,然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仍需要因地制宜。“在产业布局、行业监管等方面要结合光伏和电子产业链的发展,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链的完善。”吕锦标说。
严大洲也表示,准入条件出台后还需要完善配套的操作办法,如指导已有企业技术改造,指导新的工厂建设、新项目的审批。
王军认为,如果严格按照准入条件中的相关标准执行,那么国内多晶硅行业中规模及技术水平相对较弱的生产企业将很快会被淘汰。短期来看,随着这些中小企业的撤离,国内多晶硅的总体产能有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价格也会因此而产生波动。但是长期来看,准入条件可以优化多晶硅行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的结构,对于多晶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入条件若能保证市场多晶硅行业有序过渡,可以降低整个光伏市场的波动。同时准入条件也可以考虑随着市场及多晶硅行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进行调整,比如生产规模及能耗等标准。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秘书长朱黎辉表示,这次《准入条件》中规定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对国内设备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还原电耗占综合电耗的60%以上,在还原这个环节上,只有大型、节能、能够加压的还原炉,才能满足上述要求,而国内的设备在电耗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他指出,国内多晶硅行业用几年的时间走了国外企业几十年的路,从零起点到目前的水平,实属不易。如果用世界上最高的水平要求国内企业的话,不利于设备的国产化,也不利于国产设备的攻关,这样做,只会把钱拱手相送给国外设备企业。“因此,还原电耗方面还值得商榷。”朱黎辉表示。
下一页>适时发展电子级多晶硅
随着近些年光伏市场的迅猛发展,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太阳能行业的带动。然而,相比于新能源产业,满足半导体产业需要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从太阳能级多晶硅到电子级多晶硅,一些国内多晶硅企业已经完成了技术准备,但还仍需要相关产业链的配套和市场运用的推动。
王军表示,从太阳能级多晶硅到电子级多晶硅,在多晶硅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多晶硅生产企业应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工艺水平,以满足电子级市场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缺少高品质的多晶硅,现存的多晶硅厂商中多存在低水平、低技术、单线规模小等问题。行业准入标准出台后,多晶硅产业或将迎来整合,一些较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多晶硅产能将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公司将在市场上站得更稳,会很快形成一些上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根据准入条件,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显然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规模要求比太阳能级要小。近年来国内多晶硅行业受到利益驱动,主要面向需求量较大的光伏市场,但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却缺乏热情。行业准入条件的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多晶硅厂商起到激励作用,一些产能较小的厂商若能借此机会大力提升生产工艺,满足电子级产品技术水平,生产利润空间更大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一种避免被淘汰的途径。
吕锦标认为,国内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已经完全具备条件,一是有一批千吨级生产线按照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要求设计建造。二是按照电子级多晶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全过程控制,在太阳能多晶硅生产过程中追求高于太阳能级多晶硅质量标准的先进生产理念。去年,保利协鑫所属江苏中能生产的多晶硅中就有近3500吨电子级质量标准的产品。
下一页> 余下全文精彩观点
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
推动企业工艺技术进步
包括推动节能降耗、提升副产物回收利用水平方面的指标都是硬杠杆,已经投产的企业要实现技术提升,限期整改到位,准备进入的企业要充分论证技术工艺的先进性。
高效节能的新工艺路线会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改良西门子法,而一些曾经淘汰的所谓新技术方向会在这次产业政策调整中得到证伪,更彰显多晶硅产业发展以真正高新技术变革为核心的特点。
洛阳中硅副总经理严大洲
完善细节发展电子级多晶硅
电子级多晶硅质量要求更严格,也更稳定,产品需要认证后才能被用户接受。所以电子级多晶硅需要从工艺技术、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生产环境、质量控制等细节加以完善。在产品质量达标并控制稳定后,经过用户试用、认证后才能逐步替代进口产品。目前号称已生产电子级多晶硅的厂家不少,但得到市场认可的不多,仍需继续努力,也需要电子级多晶硅用户的帮助,共同提高。
北京京运通副总经理王军
电子级多晶硅可规避风险
有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在站稳太阳能市场,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应借机发展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多晶硅企业若能同时掌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发展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市场,则可以降低受制于太阳能市场的风险。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3月1日,《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简称《准入条件》)正式公布。这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文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