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光伏行业的日子越发不好过。这其中,既有“两头在外”的结构性问题,也有“一哄而上”的节奏性问题。专家认为,光伏行业整合在即,以企业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或将有助破解发展难题。
国际需求萎缩
一边是欧洲削减太阳能补贴,一边是美国发起“双反”调查,这让原材料、市场“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业备感沉重。
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国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有观点认为,这是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试图将自身破产责任嫁祸于人的伎俩。
对此,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美国在全球倡导的清洁能源领域主动挑起贸易摩擦,将自身竞争力因素导致的产业发展滞缓问题归咎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并拟采取限制措施,中国公众和企业对此强烈不满。中国政府严重关切此案”。
今年以来,我国光伏业走得并不顺利,此番“双反”立案又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对其前景的担忧情绪。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一旦“双反”获得通过,不仅中国在美国的组件销售遭受致命打击,美国的光伏市场也陷入衰退。
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下,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光能、英利、宁波日地、浙江昱辉等14家中国光伏企业,对美国“双反”发起联合抗辩,并委托美国盛德律师事务所代理应辩事宜。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我国光伏企业或将遭受20亿美元损失。
与此同时,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国家近期相继调整太阳能补贴政策,德国、意大利再度相继宣称,将下调2012年光伏补贴,其中德国已明确为下调15%,英国对于小型系统安装的补贴从每千瓦时43便士下降至20便士。这也使得占中国光伏出口70%左右的欧洲市场短期内景气不再。
国内产能过剩
几年前,光伏业的高利润、高补贴等行业优势,令大量企业趋之若鹜,其中不乏“跨界淘金”的中小企业身影。业内外甚至一度传出“织三年布不如搞一年太阳能”的说法,虽有夸大之嫌,却也可为浪莎、波司登等企业纷纷进军太阳能做出注脚。而另一方面,业内某巨头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消息,亦为光伏的多事之秋蒙上阴影。
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供给大幅增加,加之市场需求大量萎缩,光伏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显。
新奥集团太阳能方面有关人士透露,国内个别光伏组件厂商出于投机目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攫取国家补贴,而后对生产线弃而不管。
《人民日报》日前刊发的一篇题为《产能严重过剩 光伏产业岂能遍地开花》的文章指出,“光伏产业大量上马,除了企业投资者的逐利心态外,更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焦虑作祟。”
相关预测显示,光伏产业中处于下游的光伏组件全球产量今年将突破50GW,然而全球光伏装机量却只有25GW左右。除多晶硅价格大幅下跌以外,今年前10个月,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已也分别下跌了57%、55%和31%。
据中国光伏联盟秘书长王勃华介绍,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是4.5万吨,今年将翻一番,有可能达到9万吨,而同期需求仅增长了25%。前几年,全球太阳能组件需求一直以近乎100%的速度猛增。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表示:“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导致部分光伏企业打起价格战,引发的效应从光伏产业链下游一直传递到上游。”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成本、服务等方面缺乏竞争力,有的目前处于半停产甚至停产状态。
以整合促升级
有关专家预测,原来预计2014年才到来的光伏行业整合期,将提前到来,2012年将是行业整合的高峰期。
尽管短期内光伏业迎来寒冬可能无法避免,但从长远来看,整合后的光伏产业仍将向好。乐观预期不仅来自于太阳能作为新能源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十二五”规划中明文提出绿色发展,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以及尚未出台的光伏“十二五”规划,还来自于几个月前发布的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这意味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已经正式启动。
今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联合出台《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同时,我国正努力推动制定和落实上网电价细则,并鼓励多样化光电应用,加快建设国内市场。
英利集团宣传部经理梁田认为,目前光伏整体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至于调整多久,初步预计是半年至七八个月。梁田表示,行业整合将必然会出现,而且目前整合成本较低。而至于企业如何进行整合选择,还要结合各企业实际通盘考虑。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分析,这次行业整合将是光伏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较快,目前产能已处于绝对的世界第一,产业链也比较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还相差太远。光伏行业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行业景气指数较低时,可以倒逼国内光伏生产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向高端领域发展。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集团内部会议上表示,必须围绕生产工艺再造和成本管理再造,实现生产技术指标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对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好调整期,是各个企业之间‘硬功夫’的比拼。”梁田说。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最近,国内光伏行业的日子越发不好过。这其中,既有两头在外的结构性问题,也有一哄而上的节奏性问题。专家认为,光伏行业整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