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力引擎。到2011年底,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已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新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位,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位,环保产业规模占全国1/5,新能源产业更是遥遥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据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60%以上,成为中国光伏第一大省。
然而,新兴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并非喜中无忧。以光伏产业为例,2011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和各国政府减少光伏补贴的影响,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遭遇重创。从3、4月份开始,光伏产品价格急转直下,多晶硅原料从年初的110美元/公斤跌到40美元/公斤左右;硅片从年初的30元/片跌到8元/片左右;电池组件从年初的1.8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光伏产业由此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企业的生存境况可谓冰火两重天。究其原因,90%的市场在外,长期受制于人固然是此轮危机的重要诱因;而近几年来产能扩张过快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早在2008年初,即已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反大干快上、抢占先机的投资热浪却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自治区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的新兴产业;全国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在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已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预计全国2011年的光伏组件产能将超过30吉瓦,而全球装机总量只有20吉瓦,即使全部使用中国产品,也严重供大于求。
随着产业寒冬的来临,江苏光伏产业未能幸免。无锡尚德、中电光伏、常州天合和苏州阿特斯等几家上市龙头企业中,皆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而集聚发展的高邮市天山镇78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中小型企业则完全陷入生存困境,除6家仍在亏损状况下坚持生产外,其他全部停产。国际上,由于整个行业陷于萧条,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由美国7家光伏企业发起的“双反”调查近期已被立案,最终调查结果尚存不确定因素,如果引起欧盟各国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个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仅用了10年时间便走完了由导入期到整合期的硬着陆,不能不令人深思和警醒,其经验教训值得整个新兴产业充分借鉴。为此,我建议:
一、坚持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不动摇,更加注重有序健康发展。目前,新兴产业仍然方兴未艾,必须坚持其重点发展的地位不动摇;但同时应看到,经过几年的加快发展,江苏省部分新兴产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产能规模,有的甚至跨越了急速扩张的发展周期,进入急需重点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阶段,如光伏产业,促进这些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对比各地“十二五”规划不难发现,不少地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仍以投资为主,十余个千亿元产业园区呼之欲出,省内以及来自兄弟省市的产业竞争将更趋激烈。我们必须要更加注重发挥规划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作用。要把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新兴产业的科学布局,适时调减考核指标对地方政府的束缚和对产业布局的干扰,加快跨地区整合,为江苏省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定期组织调查研究,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有力依据。一是集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力,开展对新兴产业现状、前景、周期及要素条件等相关问题的战略研究,为江苏高起点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二是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和调研,针对产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原因、收集建议,及时修订和完善新兴产业规划,细化和调整落实的措施。
三、建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渠道,避免盲目投资。光伏产业的危机表明,新兴产业也会出现产能过剩。要通过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商会、协会,并由政府授权其撰写年度行业发展报告,公开向社会发布国家政策导向、产能规模、市场需求、社会投资状况等重大信息,在规划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避免由于投资过度导致的行业恶性竞争。
四、健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和突出问题。在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市场和出路问题。江苏省电动大巴汽车企业在响应政策号召完成前期投入后,尽管生产的产品已具备运行成本低于燃油汽车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着采购、充电站建设、贷款等配套支持政策不到位的问题。某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年产1000台的产能只能消化10%,导致企业资金链绷紧。光伏产业如不能尽快启动内需市场,也将面临灭顶之灾。建议省及有关部门以促进光伏产业危机解决为契机,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工作联动机制、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走出一条有江苏特色的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
文章作者:陆群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