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光伏产业在欧债危机中遭遇“寒冬”,尽管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防止太阳能盲目扩张”,但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仍然提出:要打造“高(科技)大(规模)全(产业链)”的太阳能企业,做光伏产业的苹果公司。
作为一家以水电、风电、太阳能为主业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集团的权益总装机容量现已超过600万千瓦,规模相当于三峡的三分之一。
而20多年前,汉能的创办人李河君刚从北方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凭着从老师那里借来的5万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新元)开始创业,买卖芯片、文具、粮油甚至地产,掘到“第一桶金”后便创立了华睿投资公司,即汉能集团的前身。
水电巨头“进军”太阳能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企业发展至今,汉能最引人关注的业绩都离不开清洁能源。
李河君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领衔,第二次美国领衔,第三次微软领衔,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新能源为主,“汉能有一个愿景,就是让咱们中国人也来领衔一把。”
在业界,汉能集团以民营水电巨头著称。在这个由国企“唱主角”的领域,李河君及其团队备受压力。一位部级高官甚至称,“民营企业根本不可能做成水电这么大的工程”。
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汪洋则力主给民营企业一个试点机会。汉能集团便趁机而上,历时8年,投资约180亿元,在金沙江上建成一座两期总装机量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装机量超过葛洲坝10%,成为全球最大的由民营资本建设的单体水电站。
李河君说:“在这个过程中,民营企业非常艰难,也算是一个奇迹。”虽然水电工程向来有“印钞机”之称,但激烈的竞争促使他寻找多元化发展之路。
2006年,李河君当选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他在尚德公司创始人施正荣等会员中了解到,当时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为每度三四元,但2009年便降至一元左右。“所以我判断,也许最多三四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就可以降到核电、火电的五六毛钱成本,这是一个重大机遇。”
李河君对太阳能的巨大潜力深信不疑。“如果把中国20%的建筑物装上太阳能薄膜,其发电量可达1000GW(十亿瓦特),相当于目前中国所有的电力装机量。
在北京总部,汉能集团计划将三栋办公楼装上太阳能薄膜,发电量足够整座楼全天候使用。这种被称为BIVP(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日益受到学界认可,目前是汉能光伏业务的主攻方向。
“以前很多中小企业尝试做‘薄膜’发电,都纷纷失败,原因是没有规模。汉能到2011年底,总计大概启动240亿元投资,产能预计可达到200万千瓦,应该说初具规模。” 李河君说。
力推光伏“全产业链”
2011年,占中国光伏出口市场近70%的欧洲遭遇债务危机,第二大市场日本遭遇地震,美国、印度等国家又相继向中国光伏发起“双反”调查,使得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寒冬”。不少人建议李河君“求稳”,不要快速扩张,而这位广东商人依然选择了坚持。
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以科技为导向的行业,“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战略风险非常大,所以汉能选择做‘全产业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只有上游掌握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生产太阳电池能板,下游发电,才能整合产业链。”
他的自信源于一种行业趋势:在成本高、规模小的多晶硅产品遭受重创的同时,具备规模优势、采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薄膜太阳能企业正持续扩张。李河君说,太阳能产业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大(规模),全(产业链)”。
近年来,汉能集团全力研发,掌握了太阳能薄膜电池、柔性电池的核心技术,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据分析,中国光伏企业正设法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获取电站良好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为自身的组件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以此突破产能过剩的困局。
按照这一思路,李河君陆续推出了不少“大手笔”。2011年6月,汉能四川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建成,一期产能为300兆瓦。5个月后,该公司位于广东河源的生产基地也正式投产。今年3月,第七条生产线即海南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基地投产运营。
李河君本人也一改“闷声发财”的低调姿态。他说:“我们的水电站从几十万瓦,到几百万瓦慢慢做起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发声。然而,太阳能与水电行业不同,面临的是全球市场竞争,汉能要把品牌做起来!”
此外,李河君透露,汉能集团还正在进行股权结构调整。“我是绝对控股,剩下百分之几十分给大家。企业发展第一是靠人,第二是靠人,第三还是靠人。我们要打造一千个亿万富翁,这么发展下去规模会非常大。”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尽管中国光伏产业在欧债危机中遭遇寒冬,尽管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防止太阳能盲目扩张,但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