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行性。由此,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始进入人类的视线并迅速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而作为其中的代表——光伏产业近年来更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开始成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产业之一。然而,由于光伏产业同时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型的产业特点;因此,要发展好光伏产业(特别是产业发展的前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政府长期、科学的扶持和引导。
由于光伏产业(特别是前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策扶持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光伏产业规模发展十年来,人类的光伏探索发展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纵观各国光伏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比较成功的案例还很鲜见。然而,总有例外,青海省的光伏产业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经过十年的努力,青海省,一个经济总量只有全国千分之三的地方, 在2011年当年建成并实现并网光伏发电1.003GW,占了国内安装总量的40%,成为世界之最,并初步构造了完整的有利于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体系,为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制定进行了积极并卓有成效的尝试。这一成绩让世人瞩目,然而,在每一位关注光伏产业人士的眼中,这一看似简单结果的背后,一定是一件长期而复杂工程的成功运作,对于当前仍处于盲目追求光伏产业规模的许多地区来说,青海的经验值得借鉴。
上下求索悟真谛
青海省地处祖国西部,是世界第三极边缘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是落后的。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历任青海省领导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薄弱的经济基础对跨越式发展的制约,使得以往的努力与东部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其结果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在以往长期探索、奋斗的坚实基础之上,2007年,如何继续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加速经济提升的重担落在了新一届青海省领导的肩上。在省党代会上,青海省委提出要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并提出经济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11年,让经济社会发展力争达到或接近西部平均水平。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找到真正适合青海省的独特发展之道,让天空越来越蓝,钱包越来越鼓,才是青海各族人民关心的核心问题。
探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之路,首先要面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问题。发源于青海高原地区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水系不仅为中国,也为亚洲部分地区,占世界1/7以上的人口提供着生命之源、生态之原,被称为“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几十年来,受地球暖化趋势和过去不尽合理的发展方式影响,这一生态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破坏。这意味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工业产值与环境污染指数相生相伴,同步上升的定律绝不允许在青海省复制。对此,上一任领导班子提出青海的经济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现任省委书记强卫同志则强调:“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学习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青海省委、省政府更加坚定了在全球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今天,独特的自然环境更潜含着形成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的信念。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扶贫工作打下的光伏照明的积淀,从2002年开始,青海省相关部门把更多目光聚焦在光伏事业上。青海省,特别是柴达木地区的日照条件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优秀的,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100-3600小时,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大量闲置的荒漠,这些都使得青海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省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符合省情、国情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向省领导提交了大力开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探讨光伏产业发展,无法绕开青海省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矛盾问题。作为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新能源形态之一,光伏的发展既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又需要大量并长时间的政策扶持。目前,能够规模推广光伏发电产业的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于打造光伏产业的宏伟目标,青海省的经济基础又是极为薄弱的。如何以自然优势弥补经济实力不足,把自然优势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考验青海省委、省政府智慧和决心的关键问题。强卫书记说:“特别是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不仅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而且类型全、组合条件好,有利于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相互融合,这样的地区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少有的”。除了日照条件,青海省的水电基础、风电环境在国内也是强大的,为大规模水、光互补,风、光互补,弥补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提供了独特的天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已有雄厚的国家规划建设中的电网基础,又为光伏发电充分上网提供了强大支持。经过大量的探讨和研究论证,2009年7月,青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充分利用青海地区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条件促进经济进步,全力打造光伏应用市场,以光伏产业的终端市场为龙头,带动中上游产业链及储能、并网等相关环境的逐步完善、壮大。2010年,光伏产业更位列青海省十大支柱产业之首。
十年的思考和努力,独具眼光和智慧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薄弱的经济基础与雄厚资本需求两大矛盾,变劣势为优势,以资源带市场,表现出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坚定的信念。在前些年追求GDP靓丽的大环境中,青海省没有随波逐流,迷失信念,坚定并大声的喊出: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GDP,但是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独特发展之道——“生态立省”。
科学的判断。青海省在认真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之后,根据绿色消费为主要标志的绿色经济将会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的引擎的判断,提出:谁抢先占领了绿色经济制高点,谁就能在新一轮发展当中赢得先机。
实干的精神。在青海你见到最多,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口号就是“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对此,省经委一位处长的话是最好的诠释:青海省72万多平方公里,面积是许多内地省份的十倍,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必须是十倍的努力;省能源局则是这一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的办公室,灯常亮,人常满,几乎没有休息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从“930”消息扩散后,这里“局无宁日”。
冷静的方略。当前国内提出建设光伏产业园的不下200家,动辄提出“打造百亿、千亿产值光伏产业”的口号。在这容易让人头脑发热的大环境中,青海省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冷静,特立独行的提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提出要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思考、智慧和勤奋,使得一场必将在人类新能源探讨历史中留下重重一笔的光伏发展事业,在青海省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悄然展开。
下一页>纵横捭阖苦战多
2007年,青海省开始了规模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征程。为了吸引大规模终端开发商的到来,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困难的环境下,省领导亲自主持,开始了第一期计划年产多晶硅原料2000吨的亚洲硅业(青海)公司和1050吨的黄河水电开发新能源公司的建设工作。回忆当时,青海经委的同志说:“那时,一没经验,二没钱,万事的开头真难啊。”苍天不负有心人,基于对青海日照条件和青海省工作的认可,到2009年,让青海人记住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率先试水青海光伏终端市场。到2010年,国家五大电力公司和一批民营企业,开始批量进入青海光伏终端市场和部分上游产业。仅在格尔木市郊的一片区域,签订的光伏电站项目装机总容量已达到了1.5GW左右。整个柴达木盆地光伏电站建设意向项目装机容量已超过6.5GW,是青海省规划目标的6倍以上。
为了确保建成的电站都能及时并网,青海省领导,不但在管理上按照市场化运行规则,责成青海电力设计院为接入工程的总承包方,全面加强和协调工程相关采购、设计、施工等项目管理工作,确保按期交付使用。而且在战略规划上强力推进上网能力先行,特别是海西地区光伏电站接入系统工程的按时完成,直接影响到格尔木330千伏汇集站输变电工程、黄河水电格尔木20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330千伏线路工程等重大并网、送电工程的建设。这使得早在全国光伏电站安装量约为0.6GW的时候,青海省已经具备接纳4-5GW并网的能力。正是这些超前的认识和工作,规避了其他地区上网难、大规模脱网等新能源发展初期看似不可规避的魔咒。
有光伏企业,有上网条件,却没有上网价格,可以说万事俱备唯欠东风。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商品,没有价格就没有规模市场,青海省的光荣只能是梦想。但光伏发电价格的确定是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青海省能够完成。电价的不确定,使得青海境内大量在建光伏电站工程停滞不前,十几亿的投资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巨大的财务和管理成本压得十几家光伏终端项目企业喘不过气来,一条通往政府管理部门,恳请尽快出台电价之路被每日反复踩踏着……
更为严峻的是,2011年初以来全球光伏行业,受占世界70%以上光伏安装量的欧洲市场减少和光伏产品产能大幅增加形成的严重供过于求局面影响,进入残酷的行业整合期。这使得产能世界第一的中国和刚刚起步的青海光伏产业,面对的已经不单是发展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对此,比光伏企业还要着急的青海省领导,他们与国家主管机关的沟通更加紧密。基于2010年宁夏自治区部分光伏项目已确定电价并成功运行的经验,2011年5月初,国家主管部门终于给予了青海省光伏发展战略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光伏行业无人不知的“青海930”被迅速传播,给极度迷茫中的中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希望。不久后的7月24日,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国内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了规模化商业运作的新纪元。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试错中走过的,历史又是在无数偶然和必然的结果中写下的。用什么样的价格标准,帮助中国光伏发电实现“惊险一跳”?尽管国家主管部门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短期内形成一个合理并有利于长期发展的价格体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中国的光伏事业不能再等了, 2011年初开始的行业整合,出口市场严重受限,保护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由国内市场部分化解巨大的产能,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承担光伏产能大国应尽责任,出台价格的时候。采取何种方式确定中国光伏市场价格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是尽早确定价格可能更是一个必须的命题。如果说青海的工作推动了这一结果进程的事实成立的话,它意味着青海的努力推动了中国光伏发展历史的进程。
下一页> 余下全文随着五、六月份“930”消息的逐步扩散,特别是《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 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一时间,千军万马涌向青海,涌向格尔木,荒漠上,彩旗飘扬,人声鼎沸,中国人善于“大会战”的潜质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掘。11月底中央电视台经济台做了一期专门节目,对此提出疑问:寄托着人类新能源希望的青海光伏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吗?
此时的青海省领导是胸有成竹的,深知光伏发展是人类一项全新的产业,要打造光伏产业,首先要打造由发展战略、行业标准、并网输送等重大要素构成的产业发展体系。对青海省来说,大量扎实的基础工作早已先行:
一是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在青海省领导的主导下,青海省电力公司用2年时间和中国电科院合作完成了《光伏发电消纳能力及对电网的影响研究》、《光伏发电发展规模研究》、《青海省GW级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及《适应大规模光伏接入的合理电网结构研究》多项课题。在此基础上,坚持用完善的规划指导光伏产业建设,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先后编制完成了《青海省太阳能综合利用总体规划》、《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2009-2015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规划》、《青海省格尔木市新能源示范城市规划》等。
二是行业管理细则的制定。产业成熟度的集中表现,不单是产量,并且是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工业成熟国家保持领先,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关键。为了支持青海光伏事业长期发展和领先地位,青海省围绕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先后发布了《青海电网光伏发电调度运行管理规定》、《青海电网光伏电站并网验收细则》、《新能源送出工程建设办法》等文件,配合西北电监局编制了《西北区域光伏电站并网管理暂行规定》,开展了“大规模光伏电源接入海西电网后电网安全稳定评估及策略研究”的完善工作,明确了SVC、稳控装置的配置要求以及提高光伏短期、超短期预测精度的一系列标准。
三是产业发展的组织与协调。在组织机构上,2009年成立了新能源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亲自挂帅;在大的产业环节上,研究并网关键技术的同时,布局水光互补、风光互补,及早谋划调峰电源方案,不断提高电网吸纳能力;在施工验收的具体工作中,省政府协调省电力公司成立海西地区40座光伏电站建设、并网工程验收委员会,下设安全监督组、竣工验收组、启动指挥组和生产准备组,全程监督施工、并网的标准执行情况。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对于40个项目,组织了省能源局长挂帅和专家组成的项目验收工作组,分别对电站厂区基础建设、电气部分、资料部分和电站商业运行核准等几十个标准进行审核。
对于光伏这种需要政策和市场同时作用的产业来说,中国具有体制优势,它的长处很明显:可以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当然,中国又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因为是发展之中,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在市场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时,如果政府的工作不能做深做细,其经济结果往往得不到最佳状态。青海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有规划、有标准、有组织落实,显示了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和高超的管理水平。
十年打磨杵成针
人类任何美好的愿望,如果不能变为现实,是不具备指导意义的。2011年底,在人们还在评论青海光伏建设“乱象”的时候,青海省用令世人意外的成绩,做出了最好的回答:2011年完成1.003GW光伏电站的安装和并网,预计发电量约占青海省总量的4%,远远超过不到1%的国家水平。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入资金170多个亿元人民币,仅光伏上游产品产值已实现30多个亿人民币。据介绍:目前光伏工业新增值占全省的26%。2011年,青海省生产总值1622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分别高于国内增长幅度4.3个、4.19个和3.6个百分点。
下一页> 余下全文通过1GW光伏电站的并网发电,每年可实现节约标煤5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6900吨,二氧化硫5700吨,二氧化碳154万吨。另外,由于建成了171座离网光伏电站,向偏远农牧区发放2.7万套户用光伏电源,解决了离网地区16万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同时推广太阳灶2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5万台,建设采暖房12万户、采暖卫生所、校舍90座,日光温室10万栋、牲畜暖棚6万栋。太阳能的多方式推广应用,在显著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对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初战的胜利,更坚定了青海省领导进一步加强光伏产业建设,带动环保和经济同步发展的决心和动力,而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光伏产业发展体系提升到更加细化、完善的阶段。2011年12月31日,青海省召开第三次光伏发展协调会,会上常务副省长、协调组组长徐福顺强调:(1)要加强规划引导,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2)要认真研究并网技术,实现电网建设与太阳能发电协调发展。(3)要加快推进发电技术进步,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4)要加强配套服务,继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2年2月21日,强卫书记来到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玉树州“金太阳”2MWp水光互补示范项目进行调研。对于这些举措背后所代表的深远意义,懂得光伏产业发展规律,了解国内光伏发展现状的人们是清楚明白的:这是完整构建太阳能光伏长期、稳健发展体系的关键,是青海省踏踏实实想事业、干事业、干成事业风格的集中体现。
2012年,受经济发展趋缓,各国补贴政策大幅度下调等因素影响,世界光伏产业过去多年百分之百,百分之几十增长水平的风光不再,一个平稳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对此,功底扎实,准备充分的青海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态:2012年再次实现1GW光伏电站的建设及并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投资750亿元。形成2万吨多晶硅,1万吨单晶硅、6亿片单晶硅切片,300兆瓦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薄膜、聚光、光热等多方向推进,计划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到4GW以上,届时,太阳能清洁能源将占青海能源总量的15%左右。今年“两会”上,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同志提出:综合考虑青海新能源产业的资源及发展优势,建议把青海建设成为国家光伏产业发展基地。青海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有了较好的基础,有了既定的发展战略,它的成功应是国家新能源战略的有益尝试。
对于青海省光伏事业的未来,省经委的一位干部说:“因为能源是经济的动力,太阳能一定是未来能源的希望,青藏高原拥有着世界最丰厚的光伏资源,十年后,青海一定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百年后,一定像今天的中东一样,是世界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光伏产业是青海的战略选择,也是青海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道路是光明的,也是曲折的;正如夸父追日一样,人类在追寻实现太阳能光伏事业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征途上,还有太多的路要走,青海的光伏大业也任重而道远。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行性。由此,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