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世界都要‘乱’了,那英利也‘乱’一下吧!只有在乱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逆向”招工
早上九点多,英利总部大门外排着数十人的长队,等待着依次进入。
这是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当我从河北保定火车站赶到这里时,我起先以为那是英利正准备上班的员工,后来知道自己错了。
保安询问了来意,让我稍等。过了一会儿,一位身着工作服、年龄22岁左右的小姑娘,从不远处的办公楼里走出,朝我而来。
在和我简单地寒暄后,门卫递给她一张访客证。她拿到手里,有点疑惑:“是给我的吗?”门卫朝我俩笑了:“给他的”。
小姑娘看着我,有些不好意思:“我刚来几天,有些规定还不是很熟悉。”
“门口那些人是做什么的?”“应聘的。”“什么岗位在招人?”“有技工,也有生产车间的工人。技工的工资相对高些。”
这样的回答虽在我的猜想之中,但还是让我感到意外。一段时间以来,光伏产业的负面新闻充斥着报端。一会儿,这家企业被说破产;一会儿,那家企业在搞裁员;还有的企业高负债多少多少……英利如今却在逆市招人。后来,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还以此调侃:“我们可不是因为你来故意这么做的。”言语中透露出丝丝自豪。
英利的这个厂区,我以前曾经来过。那时候,西边有几栋建筑还正在施工。如今,这个厂区,已经是英利在北方的重要生产基地。
高调的事和低调的人
小姑娘带我去见她的领导——英利集团公共关系总监梁田。他的办公室里坐着几个人,正在开会。我于是到隔壁办公室等他。
这是一个大开间式的办公室,有几间玻璃隔间,其余是办公大平台。大平台大概有二三十人。
我问道,这里都是你们部门的人吗?她说不是,内部管理机构调整时间不长,他们与另一个部门在空间上还没有隔离开,所以看上去像一个部门。
大概二十分钟以后,梁田请我过去。刚才开会的人已经离开。他似乎还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办公桌上摆着一些资料。靠桌边的地方有一小叠名片,最上边一张是新华社记者的。
光伏行业正进入调整期。市场萎缩、盈利“缩水”、贸易争端、破产、裁员、高负债等问题不断弥漫。行业麻烦了,企业公关总监的麻烦也来了:他们往往是直接与媒体打交道的人,但他们往往又不愿意直面媒体尖锐的问题。
很多媒体喜欢采访英利,除了采访难度相对较小,还有一个原因是,英利本身的负面问题不是很多,至少从媒体上看是如此。
我和梁田乘电梯下到办公楼一楼。对面有几个员工在整理资料。梁田顺手拿起两份内部报刊,递给我一份。头版有一副大照片,是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博鳌论坛接受采访的场景。
“苗总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几乎很少出席各类会议、论坛等。”梁田说。
在各种各样的太阳能论坛上,苗连生的影子确实不多见。即便在可以见到苗连生的场合,很多时候,他都是身着英利的工作服,而不是像很多大佬一样西装革履。
不过,苗连生做人的低调并不代表英利做事的低调,尤其是在一些 “大事”上。
在多个太阳能项目招标中,英利报价之低,而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让英利“名利双收”。去年11月底,英利牵头组织了光伏业四巨头同时出席的应对美国太阳能产品“双反”调查发布会。今年年初,作为参加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活动的中国唯一一家可再生能源企业,英利与美方企业签下了约20亿美元的大单。类似事情屡屡让英利“出尽风头”。
对于外界对英利“高调”的评价,梁田并不认同,“我们是一家务实的企业,喜欢踏踏实实做事。”
乱世的乱道
走出办公楼后,我和梁田在厂区转着。迎面列队走来几名员工。“您好!”
这样有组织、有规范的场景,让我隐约感到苗连生军人出身的影子。
穿过一扇铁栅栏门,迎面是一个池塘,波光粼粼。梁田从附近的亭子里拿起一个馒头,掰成几块,扔向水中。刹那间,大大小小的鱼从四周窜了出来,奔向馒头。鱼群争夺着,少数几条大鱼抢到馒头后,转头便走,大量的小鱼最终毫无收获,无奈地游开。
下一页>有段时间,一些大型光伏企业的毛利率甚至达到30%以上,一般的企业也在15%左右。看上去有利可图的市场,就像水中的馒头,招来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和疯狂的产能扩张,随后便是“食少嘴多”。部分大企业拼力争得入不敷出的口粮,但大多数要么空着肚子挨饿,要么等死。
我问梁田:光伏行业的现状有点像湖中的场景,很多光伏企业为何如此急功近利?他反问我,在高收益面前有几家企业会担心风险?
在这场光伏“寒冬”中,英利没有“伤筋动骨”。梁田说,我们很早就预测到了这场行业调整期,所以提前做了准备。
2010年年初,英利在组织学习《三井帝国在行动》时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在乱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这年年底,苗连生在公司内部大会上说,既然世界都要“乱”了,那英利也“乱”一下吧!
英利开始搞副业。“我们有很多员工,对粮食、蔬菜等有很大的需求。我们给一些员工提供创业的机会,生产的东西依靠集团也有销路,同时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梁田说。
以“种地”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利的内部交易成本。按照苗连生的想法,“十二五”期间,英利仍以光伏为主,其他产业占整个集团的比例不会超过30%。不过,“在不影响主业的情况下,如果这些产业能赚钱,那将来为何非要设定一个比例呢?”梁田说。
创新之惑
站在池塘边上,很容易看到一栋光伏建筑。走进去,英利曾经的和现在的荣誉历历在目。
梁田循着图片向我一一介绍着。末了,我们在一个茶桌前坐下。
我说,英利是一个辉煌的企业。不过,2011年年报中,英利对六九硅业减值23亿元是怎么一回事。
六九硅业项目是英利寄予厚望的多晶硅项目。英利号称这是最先进的厂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然而在投产一年半后,却成了一个长期的资产减值项目。
下一页> 余下全文尽管英利对这件事做出了解释,但很多说法不断出现。有的说,苗连生选择的六九硅业技术路线不当;有的说,英利在技术吸收方面存在缺陷;有的说,六九硅业生产的产品不合格;还有的甚至说,多晶硅项目的投资失败,或许成为英利和苗连生的一个坎,一时间,猜测频现。
梁田说,他已经看到相关报道。他承认,六九硅业进入的时候,人力和设备等成本较高。当初,多晶硅市场价格比较高,甚至高达每公斤几百美元,谁也没有想到,目前一下子滑到三四十美元。
不过,他希望,更多从中国光伏行业创新的角度看待六九硅业。“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对于少数敢于探索的企业,多给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中国是光伏产品制造大国,确实太需要向技术大国转变。
英利网站首页有一个叫 “人才观”的栏目,其中写道:“人才是企业成功的保障。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在交谈中,我曾经多次换着方式问梁田这样一个话题:英利现在最需要什么?
“时间和人才。”梁田的回答每次都是这几个字。
从厂区的院子回到办公室,途经苗连生的办公室。门开着,没有人,但是可以看到,厚厚的资料摆满了桌案。
“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办公室查资料、看文件。只要有事,我们马上就能向他汇报。”梁田说。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既然世界都要乱了,那英利也乱一下吧!只有在乱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逆向招工早上九点多,英利总部大门外排着数十人的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