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几年来光伏发电的内需装机容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整个行业产能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逐步提高。但同时,一个毋须质疑的事实是,内需装机容量在整个行业产能中所占据的比例仍然明显偏低,“出口拉动型”的被动局面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从应用的类型来看,可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由国家电网进行并网收购;二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完全自用与消化;三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在用户侧与电网输电合并使用(光伏电微网技术)。
而在如何扩大光伏内需应用的思路上,由于前几年的基本观点是“要有广阔的地面空间”,于是西部地区的广阔大地一时间成为了“热土”,大型的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也随之大量地出现。但是,在“壮观”的背后所显现的则是现实的困局。
同济大学大学“复合外皮生态住宅”主体结构(图一)
大型的光伏发电站虽然建成了,但电发给谁呢?在这种情况下,“西电东输”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则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在传送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光伏电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层层升高电压,还要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压、超高压的输变电装置,并且在到达了目的地后,还要经过层层降压后才能够使用,传送的成本相当高,并且规模化传送的各种条件也还远没有具备。
鉴此,原来的基本思路在实际的应用中遭遇到了“经济合理性”的挑战,思路的改变也就成为了必然,“自发自用、内需转机在屋顶”也逐渐开始成为了扩大光伏发电内需的基本观点,而大量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在全球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占据了超过70%份额的欧洲,采用的基本模式也就是“分散开发、自发自用”的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屋顶”来扩大光伏发电的内需。
随着“光伏屋顶”被寄予厚望,各种太阳能光伏建筑的设计大赛也在世界各地火热展开。中国大学原本在这一赛事上不见踪影,但是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出于宣传光伏企业自身,还是振兴中国光伏产业,展示大学生创意,中国的大学生都有必要亮相。
同济大学大学“复合外皮生态住宅”主体结构(图二)
下一页>近日,同济大学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宣称该校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2012年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复合外皮生态住宅”主体结构已基本搭建完成。消息特别强调,搭建主体结构“经过十天的努力”。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了解,今年的竞赛共有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葡萄牙、埃及、罗马尼亚、丹麦、匈牙利、巴西、日本、中国等地的19所大学代表队参赛。19座风格迥异的太阳能建筑已竖立在比赛场地上,各参赛代表队均在紧张施工中。
根据比赛组委会的要求,各太阳能住宅的搭建必须在竞赛开幕式之前完工,随后将进行开放参观和评选。原定与9月16日举行的开幕式提前到13日举行,我校代表队的学生与工人们每天一早赶赴工地,一干就是晚上九点多,尽管西班牙中午天气非常炎热,大家仍旧克服种种困难,不愿停歇,在建筑主体结构完工后,目前已进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阶段。据工地负责老师介绍,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我校的“复合外皮生态住宅”在13日之前一定能顺利完工。
紧张的施工过程,不仅对学生们是考验更是锻炼,不仅要协同作战更要负责好各自的任务。暖通专业的赵诗佳同学说“竞赛的周期缩短,时间紧、任务中,为保证水暖电各系统的调试时间足够充沛,我们一进场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国内就已经预制好了防线板,校准位置很快就完成了轴线和定位,半天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电气照明的陆欣怡同学体会到“从一开始的一片平地,到如今光伏板装上了屋顶,每一位工人师傅、每一位同学都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就电气专业而言,前期在房子还未成型的时候,配合结构,建筑专业完成放线,放置钢梁,以及安装墙体等前期的工作。目前配合完成吊顶内线管的布置,桥架的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及接线。”
同济大学在其新闻稿的最后表示“期待在本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好的成绩。”作为中国人,笔者也希望同济大学的学生们能够在大赛中夺得大奖,为中国争光添彩。不过,以笔者在光伏行业的从业经验以及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同济大学的参赛作品基本属于忽悠之作。
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来,“复合外皮生态住宅”的主体结构除了在屋顶铺设一些太阳能电池板外,毫无可圈可点之处。而这样的作品,随便一个光伏工程的基层员工都可以快速搭建出来。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何在?如果没有创新,那参加这样的比赛有何意义?不少业内人士调侃道“童鞋,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很受伤了,你们能用点心吗?”
下一页> 余下全文其实不止同济大学,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微博上披露了一张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拍摄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图片。该网友披露,该项目从查资料、立项、申请资金、安装、测试、写报告,花费了大量的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做的该课题。可是照片显示,安装好的太阳能电池竟然一律躲在树荫下乘凉。既如此,做这个课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清华大学钱有多?
9月6日,鄂州市鄂城区政府披露,鄂州市鄂城区峒山元隆生态农业园0.5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已由湖北省发改委能源二处核准通过,同意该项目光伏系统建成发电后,采用10KV等级并入鄂州市电网系统。
消息称,该项目由武汉日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05.86万元。整套光伏系统选用SG500KTL光伏并网逆变器,总装机容量515.52KWP,分为四个基本发电单元,每栋连栋温室大棚屋顶为锯齿状(“文洛型”), 共计在朝南斜屋面上安装单块功率为90WP的非晶硅薄、高透非晶硅薄膜和单晶硅组件5760块。项目开工后90个自然日内实现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约300万度,所发电量优先用于生态园农业生产、社区居民生活和旅游景区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填补了鄂州市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综合利用的空白。
清华大学校园内乘凉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下一页> 余下全文新闻发布后,立刻引起光伏业内人士的强烈质疑。武汉的年均峰值日照每天最多超不过4个小时,就算没有一点损耗,每天能发电515.52Kw*4h=2062.08KW*h ,一年365天 一年的总输出量是 2062.08Kw*h*365天=752659.2Kw*Hh大家都是知道1度电=1000Kw*H 那么一年不计算损耗,理想状态的发电量是 752659.2Kw*h,也就是75万W度电左右,年均发电量约300万度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笔者还联想到了光伏行业在中国刚刚兴起的2007年,众多科研课题都使劲往太阳能光伏方向靠,以期获取高额的科研基金支持。譬如,研究飞行器的教授也立“太阳能飞机”这样的项目,获取研发经费。但是,迄今为止,除了在原有的飞行器上简单地安装几块太阳能电池板之外,别无其他创新。而完成全球飞行的太阳能飞机也并非来自中国。
不由想起业界对中国光伏产业的争论:中国光伏产业到底是不是纯粹的制造业?中国的光伏产业诚然不是纯粹的制造业,在光伏产业去取得迅猛发展的几年,以尚德为首的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改进上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在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创新的力度仍然小之又小。各地方以GDP为目的的招商快速地催肥了太阳能光伏这个行业,类似“所有大厂缩减产能并结成联盟而坚决放弃价格战”这样苦口婆心的劝告,脆弱的像一阵大风吹在小树上的瑟瑟之音,那些貌似繁华的森林在野蛮成长中无序无知。高纯多晶硅的核心生产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少数几个厂商手中,硅片切割机大都从瑞士和日本进口,光伏电池领域的诸多核心专利,中国几乎没有。很多号称做着研发的企业都是在拉虎皮做秀,很少有人真正的从客户用户体验做起,从研发做起。纵然不能拿乔布斯,比尔盖茨来做比较,哪个企业家又能以此为目标的。当欧美“双反”来临,技术和市场都不在自己手里的光伏企业注定成为悲剧。
从这个角度讲,同济大学这种粗制滥造的参赛作品,正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不是新闻,哪个热点就去捅一下。当然,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伫立在科技的前沿。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盲目的跟风取宠,随随便便拿个作品就充当成太阳能光伏建筑,拿到国际上去参赛,这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毫无意义。在欧美双反下,中国的光伏已经够受伤的了,笔者在此也符合一下网友的调侃:“同济大学,你用点心吧,光伏不带这么玩的”。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虽然近几年来光伏发电的内需装机容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并且在整个行业产能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逐步提高。但同时,一个毋须质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