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躺着中枪要不要还手?

2012-10-17 10:42:59 中国光伏:躺着中枪要不要还手?-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中国企业无倾销,但亦有罪过

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将中国光伏产业作为了贸易打击的对象,虽然这里面的确存在政治偏见和经济斗争,但为何他们都指向了中国的光伏产业而非其他领域,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光伏真的是躺着中箭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毕竟对于双方影响严重的贸易争端,仅凭几个企业的捏造不足以起波澜,中国企业在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了种种不规范之处,为国外竞争对手的打压留下了口实。

去库存而非占市场,中国企业无倾销之心,确有倾销之嫌。中国地方政府同国外一样,对光伏产业厚爱有加,但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厚爱并没有转换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方法的动力,而是帮助企业复制自身产能,占据规模优势,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根据SolarbuzzQuarterly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8月份,中国国内光伏组件库存接近10GW。事实上,自2011年以来中国组件企业的库存量一直高企,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纷纷降低价格,千方百计地消除库存。中国光伏企业本身就具有规模化生产、人力成本低、政府扶持力度大等优势,加上企业主观的降价去库存意识,产品售价自然比国外同行低。据了解,中国光伏组件比欧洲光伏组件价格低0.1欧元/瓦左右,与日本和美国的组件价格亦有差距。这种差距为国外企业的倾销调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只能说中国企业在主观上没有倾销的意图,在国外企业的眼里确有倾销之嫌。

“双反”的背后还体现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质量的担忧,用另类手段提高中国企业生产成本。此次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对其百利而无一害,欧盟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将中国光伏产业彻底摧毁。如若“双反”通过终裁,则税率不会太高,不会对欧盟当地的系统安装价格带来大幅上涨;如果无法通过贸易调查,其同样有力的警示了中国光伏制造业,改变中国政府对待光伏企业的发展态度和中国企业在外的销售策略。若以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来看,中国一线企业未必能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抗衡,因为中国光伏企业更像是一台台组装机械,大而不强。欧洲贸易调查的开启是中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开端,因为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已经引起警觉,中国企业显然不希望重蹈覆辙,于是除了低价格,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将会被提供,变相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对于增加中国企业成本,提高中国产品质量的做法,欧盟自然喜闻乐见。


  应诉有利一面:事情闹大了未必会吃亏

很多人认为中国光伏企业这次遭遇的“双反”远比美国来的凶猛,甚至会产生灭顶之灾,因为美国仅占据中国光伏产品10%的市场份额,而欧盟则超过60%。其实,事情未必会比我们预想的还糟糕,因为欧盟对华光伏“双反”影响范围太广,其本国企业遭受的重创将同样不容忽视,所以很多国外光伏厂商已经明确表态,抗议对中国光伏产品设置贸易壁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企业申诉成功的砝码。再者,欧盟“双反”杀伤力大,也能够更加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其对待程度将远超过美国版“双反”。“双反”也是一场政治和经济的对垒,中国政府的强力干涉必定不会让欧盟轻易上演美国“双反”的一部续集。所以,基于这两点考虑,中国企业需认真对待,要有战略姿态,也要有战术方面的应对方法,但无需过度庸人自扰,人为放大这一事件,去为后“双反”时代做这样或那样的准备。

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何如此多的光伏企业纷纷反对,欧盟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立案调查?Solarword是美国和欧盟“双反”的始作俑者,其和另外匿名的20多家欧盟企业共同组建了光伏联盟EU ProSun,该联盟占据了欧盟25%的光伏产量,也是欧洲对华光伏“双反”的主要发起者。欧盟调查委员会强调,反对“双反”的欧盟组件企业数量少于支持企业的数量,根据现行法律,提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诉讼是合情合理的。

立案调查是一回事,但真正要做出裁决则并非很容易。欧盟调查委员会在公告中曾明确表示,将会考虑这一事件对光伏行业和整个欧盟经济的影响。立案调查后,欧盟将会向当地的出口商、进口商以及行业协会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得当地光伏产品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方面的信息。一旦上述相关利益方做出正面反馈,则Solarword所提交的关于中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的数据将得以证实,欧盟也将依据这些数据决定“双反”是否成立。如果“双反”确有其事,则欧盟将于明年六月份开始征收临时性关税。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消息,此次调查将会有以下三种结果:1.明年六月份开始征收临时性关税;2.不征收临时性关税但继续调查;3.“双反”不成立,中止调查。

依据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一调查不会顺利进行,因为欧盟整个产业链的众多企业参与其中,迫使政府当局必须考虑发起者以外的众多厂商的利益和欧盟未来的新能源发展状况,这显然有利于中国企业。事实上,欧盟光伏企业在“双反”问题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部分系统安装商认为欧盟应当欢迎中国产品,因为它让发电价格更低,也能够让欧盟27个国家尽快实现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欧盟总能源消耗中占20%的目标。基于这一点,西方显然不愿看到企业之间的矛盾,德国更是担心在“双反”上激怒中国,因为德国和中国建立了非常特殊的贸易关系,中国同样也是保持欧元区稳定的重要伙伴。除德国外,其他国家也依然犹豫不决。

意大利组件分销公司Coenergia首席执行官表示,欧盟光伏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在错误的引导下,欧盟试图保护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企业,但会给原材料、设备、工程开发、物流运输及电站维护等一大批相关的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德国太阳能工程公司Soventix首席执行官指出,贸易壁垒会增加成本,削弱光伏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所造成的影响难以消除。

德国pv magazine杂志主编Hans-Christoph Neidlein就此事对欧盟观察员强调:“贸易战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到最后它只会让光伏产品价格更贵,所以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是不明智的。此次对中国的调查缺乏有力依据,中国企业确实获得了国家贷款,但反观德国,我们同样给予了慷慨的补贴。”

下一页>  

国际能源机构可再生能源部负责人Paolo Frankl同样反对欧盟的调查,他强烈谴责了这种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认为任何的贸易纠纷都应该通过WTO解决,对于弱者而言,非常手段是其最后的救命稻草,不应一开始就采取这种措施。

政府的干涉和欧盟本国部分企业的反对使得“双反”错综复杂,但目前还很难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毕竟还有很多的不利因素左右着这一难题。

  应诉不利一面:前车之鉴,欧洲“双反”更圆滑

  1.只反倾销不反补贴,后果更严重

此次欧盟对中国实行光伏“双反”(准确的说只指反倾销)与之前美国发起的类似案件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欧盟只反倾销,不反补贴;二是“双反”适用的范围更加宽广。显然欧盟从美国光伏“双反”案件中吸取了教训,从补贴方面讲,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全世界都给予了财政支持。根据欧洲太阳能研究机构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1年Solar Word总共获得了1.72亿美元的补贴,所以从补贴方面发难中国光伏企业缺乏说服力。此外,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虽获得通过,但仅仅征收2.9%~4.73%的税率,对中国企业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致使欧盟企业对此已经不“感冒”。

欧盟放弃反补贴可谓弃卒保帅,因为其增加了反倾销方面的力度,一旦获得通过让中国企业无空可钻,只能转移现有产能。欧盟此次“双反”的产品范围相比美国有所扩大,美国“双反”针对的是中国生产的电池片或使用中国造电池片生产的组件,部分企业还有空隙可钻,可通过采购海外第三方生产的电池片来规避。欧盟此次双反将中国制造的电池片以及在中国组装的电池片都纳入反制行列,与美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2.里斯本条约修订增加光伏应诉难度

众所周知,美国“双反”税率之所以较高,是因为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采用替代国来核算中国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此次“双反”欧盟亦是如此,欲采用美国作为替代国来计算生产成本。与美国“双反”相比,中国光伏企业还遭遇了一个不起眼的难题,那就是欧盟贸易保护条例面临修订,即里斯本条约。在现有规则下,如果欧盟27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持反对意见,则欧盟委员会作出的裁决可被否决。这对中国来讲是有利的,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对欧盟部分国家的游说来化解这一危机。

此前,欧盟委员会一直有着种种顾虑,他们担心欧盟几个重要的国家因为害怕失去中国的高额合同而屈服于北京,进而反对征收贸易关税。基于这点考虑,里斯本条约即将在今年完成修订,给予欧盟委员会更大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各国把贸易的制定权力让给了欧盟贸易委员会,这会大大削弱政治干预的成功概率。

  3.“双反”成立对欧盟影响不会太大

欧盟“双反”结果虽然未卜,但根据以往经验和目前光伏产业的全球发展状况来推断,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让中国企业完全如意,毕竟“双反”背后真正的根源是全球经济下滑、光伏行业过度依赖补贴以及光伏发电作为替代性能源未发挥实际效用。

下一页>  余下全文

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泥潭,正竭尽全力拯救自己的制造业,贸易保护虽是把双刃剑但就短期来看毕竟利大于弊,更何况美国版“双反”为欧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使他们认为即便“双反”成立,对本地区光伏发展影响不会太大。同时,笔者之所以认为欧洲“双反”一定成立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欧洲对光伏的需求是一个定量。截至到目前,全球光伏产业的规模仍取决于政府的补贴数额和力度,而非光伏发电的成本,只要光伏发电无法脱离政策扶持,其就不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产能和需求之间也不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当全球经济景气之时,在上网电价的刺激下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当经济下滑补贴下调之时,光伏发电的高成本便暴露无疑。德国两位光伏人士Klaus Dieter Maubach和Citigroup 都认为,由于政府补贴力度的减小,德国光伏行业正处于生死的边缘,甚至做出了德国光伏产业在五年内消失的悲观预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光伏发电成本短期内没有革命性的改观,欧洲光伏装机容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成本的高低,而是政府补助金额的大小。这与中国企业所持有的看法正好相反,中国企业认为“双反”若成立,将拉高欧洲光伏产品价格,进而影响欧洲光伏产业的发展。事实上,真正影响欧洲光伏产业发展步伐的还是补贴金额,因为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光伏产业都未能摆脱政策依赖。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为欧洲列出的种种不利因素可能不会对结局产生建设性作用,即便“双反”成立,随着补贴总额的下调,较小的产能也足以支撑和补贴相对应的光伏装机量。

  结果预测:“双反”成立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其结果仍很难预料,但笔者认为“双反”最终成立的概率较大,只不过征收惩罚性税率的高低程度难以预测。如果没有政治干预,则“双反”必定能够成型,因为有美国“双反”的前车之鉴,欧盟没有理由通过类似的调查程序而做出相反的调查结论。美国“双反”之时,中国一线企业做了大量工作,也提交了众多证实自身成本的材料,但结果都于事无补,此次“欧盟”双反如果说还有一线生机的话,那就是政府层面的公关以及德国作为欧元区重量级国家能否起到标杆作用。

8月底,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德第二轮政府磋商结束后表示,中欧双方在解决光伏贸易问题上还有时间,最好是通过对话解决问题。9月17日,默克尔再次重申仍坚持通过政治对话解决中欧光伏贸易争端。尽管如此,向欧盟提出双反调查的企业组织ProSUN依然强硬,表示中国的倾销伤害了欧盟和德国光伏以及相关产业,解决问题的途径必须是法律手段。默克尔表态与欧盟贸易委员会和“双反”发起者的立场相左,那么德国能否左右欧盟委员会的裁决就成为了关键,笔者认为可能会产生影响但很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欧盟具有发起贸易调查的权利,成员国无法干预,因此默克尔的表态对此案没有实际影响力,只能说期待德国总理能尽快说服欧盟相关人员,避免对华企业发起“双反”调查。

欧盟若果真作出肯定性裁决,则税率不会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光伏与欧盟的紧密程度远高于美国,故其不会做出令中国光伏产业一蹶不振的裁决,但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讲也会产生巨大震动,灭顶之灾虽谈不上,却迫使中国企业另谋出路,或转移产能,或拉高售价。所以笔者认为,“双反”过关概率较大,但征收税率的高低难以预料。

业界也有声音认为,事实上企业并不需要过度担心,欧盟此前也曾对中国数据卡等发起贸易调查大案,但最终都不了了之。此次欧盟立案和最后裁决还是两回事,立案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在其他方面让步,比如说政府采购协议、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投资保护协定等。有专家表示,立案是欧盟根据法律必须启动的工作,对此政治家不能影响法律的实施,但不排除欧盟高层和中国高层内部协商,双方作出一些让步,最后不了了之的可能性。

“双反”终裁需要在15个月后才会有最终结果,面对风云变幻的光伏行业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目前的确很难对“双反”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只能说企业多磨练内功,自身强硬才能抵御外部风险。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双反”警示中国,光伏发展不能重蹈覆辙

  1.中国很难避免“欧洲式”光伏发展困境

欧洲光伏大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都纷纷下调光伏补贴,造成市场需求疲软,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廉价的光伏产品失去欧洲和美国市场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正在遭受同样的困境,现阶段中国政府通过补贴刺激来延缓光伏行业的下滑步伐,一旦数量巨大的补贴有所减少甚至消耗殆尽,行业走入困境是必然的。从宏观来看,全球光伏产业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政府通过补贴刺激创造了资本市场不能企及的巨大产能,但商业化的光伏电站成本过高,无法吸引私人资本投入并终止国家补贴。

中国光伏发展模式延续了欧洲国家的路线,虽然现在发展势头旺盛,但后续发展变数较大。首先,中国政府从短期角度考虑为拯救光伏企业扩大装机规模,但很难保证扩大后的装机规模还能享受现有补贴,毕竟政府的补贴不会无限制的,也不是为消耗产能而设立的,只能说短期刺激有效,长期来看还需要市场的调节和企业成本的降低。其次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现在的光伏发电成本看似很低,这是建立在企业全线亏损基础之上的,企业不会容忍持续的负利润,那么光伏发电目前的成本便缺乏说服力,因为如果没有新技术出现,产品价格上升是必然趋势。与之相反的是,政府的补贴额度会缩小,所以按照此种发展路线,中国光伏产业一定会遭遇欧洲同样的困境。

中国光伏行业和政府决策者需要认真反思,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现状的光伏发展路线,这才是长久之计。要保证“洗牌”之后的光伏企业有利可图,同时要给予企业压力并设定时间限制,政府补贴要在一定时间之后退出光伏舞台,而此时中国光伏企业还能维持生存,则光伏发电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暴发。

  2.反与不反,中国都需淘汰落后产能

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曾指出,如果“双反”最终成立,中国一线企业将被迫把生产线转向其他国家,会极大损害中国的实体经济,这个新兴的行业在中国也将失去迅速发展的良机。在他看来,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靠在大企业的缝隙中接小订单生存,倒闭是必然的,而一些大企业之前因为扩张原因从银行借来了大笔债券,已无法偿还,而且因为地方政府压力也无法大规模裁员,这将增加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的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这种现象可能会发生,但试想一下,就算没有“双反”,中国光伏企业的日子又能好过到哪儿去?

正如前面所讲,光伏“双反”的根源不是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是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在商业化市场未形成之前,光伏发电的装机量很难有大突破,优胜劣汰是正常的。“双反”加剧了政府和行业淘汰部分产能的决心,有利于打破目前行业进退两难的僵局。当然,中国光伏行业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洗牌,但它的确是行业的催化剂,甚至是对光伏发电是否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的一次大考。

目前中国大批光伏企业已经停产甚至破产,但大量的产能依然富足。根据NPDSolarbuzz的分析,2012年已经量产的全球光伏企业总产能超过60GW,年度有效产能43GW,其中一线光伏电池厂商2012年的年度有效产能将达到26GW,中国和台湾厂商在其中占据21GW。而根据行业机构的预测,201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仅为27.8GW,最高可达32.6GW,换言之,仅全球一线光伏企业的产能就足以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其过剩程度不言而喻。因此,笔者坚信的认为,即便没有美欧“双反”,中国光伏行业也需淘汰落后产能,否则就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即全行业亏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僵局难破,政府方面的扶持力度却不断减少,甚至会丧失对光伏行业的信心。

下一页>  余下全文

  3.行业人士炒作概念,中国光伏发展不务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150多家电池组件企业2012年的产能会超过40GW。而《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将光伏装机目标定位21GW,并非此前传言的40GW,那么到2015年,中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量平价为4GW。抛开各种阻碍不谈,就算4GW的年度目标都可顺利实现,显然这对于中国巨大的光伏产能来讲仅是冰山一角,所以目前业界所说的通过启动内需应对“双反”的策略纯属无稽之谈。光伏行业虽受制于政策,但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任何的国家都不可能为缓解产能问题人为的制造市场,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

更加悲观的讲,中国光伏每年4GW的装机量也不会顺利开展。当前阻碍国内光伏应用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如并网问题或分布式发电的设计管理,而非规划目标太保守。这些障碍克服不了,光伏发电在一定的国家补贴下就只能直线前行。光伏大省青海2011年的装机容量约为1010MW,而2012年该省规划装机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徒增,仅增加了五六十兆瓦,其背后的制约因素还是并网问题和财政无法承受的过高的光伏补贴。从这个角度看,“十二五”规划21GW的目标是合情合理的,它为中国光伏产业后续强劲发展提供了准备契机,规划目标大幅上调,对于国内光伏行业未必有益,甚至可能会带来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大量电站无法并网或并网但无法拿到补贴,二是路条价格大涨。而乱象丛生的大热之后,必然是更大的危机。

现阶段光伏产品价格已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但暴发仍是个“伪命题”,光伏发电虽好,现实问题也多,光伏行业和光伏企业总是在展望未来,而没有以务实的态度解决现存问题,根基不稳,高楼大厦怎可能屹立。只有成本持续降低,逐渐减少甚至脱离补贴,商业化的模式成型,中国光伏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暴发,否则就是在炒作概念。

  4.“双反”将改变政府在光伏产业中的角色

“中国制造”对全球贡献颇多,但“中国制造”的“不规范”和对全球产生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欧美国家的警觉,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是全球经济走下坡路的结果,也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即体制不同中国企业也要按市场规则办事。政府和银行的怂恿让中国光伏企业在短时间创造了一个个神话,产能和产量几何式增长,但这种以量取胜的做法一旦遭遇反击便进退两难,现在的光伏产业正是如此。对政府而言,大量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可能成为泡影,救与不救都受伤害。可以肯定的讲,欧美“双反”将改变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政府将逐渐从参与者变为引导者。

如何有效整合现有产能,如何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如何克服发展障碍是中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对企业和政府而言,走的快不如走的稳,这恐怕是光伏产业给我们留下的一大教训。

  结束语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双反”议题上“弱国”同样没有反击的过多底气。纵观最近几年发起的“双反”事件,虽然在光伏领域国外设备和原材料一直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但中国很少主动针对国外企业发起类似调查,因为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缺乏核心技术,发起贸易调查自身影响反而更大,得不偿失。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由变大走向变强,类似事件才能避免。

现阶段中国经济下行严重,钢铁、煤炭等众多领域面临着和光伏一样的问题,行业人士要清醒地认识到,政府不会特别关爱光伏发电,还需企业和行业从自身着手,降低价格,改革体制,提高质量,加强创新。总之,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光伏任重而道远。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7 2012/10

中国光伏:躺着中枪要不要还手?

  中国企业无倾销,但亦有罪过自2011年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将中国光伏产业作为了贸易打击的对象,虽然这里面的确存在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