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光伏产业的总体发展像是坐在了过山车上一般,动荡不已。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在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上做满一年,而今年也不会例外。
在对产业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在整个供应链上所出现的。随处可得的自由资本导致了新兴企业以及现有光伏公司出现大规模的产能扩张。
产业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各顶级企业的资本支出、吉瓦级产能和数十亿美元的年利润,只有很少的注意力放在了本应成为另一关键衡量标准的因素——研发支出——之上。
在通过对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向美国证券交易所(SEC)提交的年度报告进行深度钻研后,可从这些报告中摘得重要数据,判断各公司对其研发活动的关注及研发活动所占篇幅。
举例来说,尚德电力在公司2011年的年报上称:“我们或需要在研发领域投入大量资金资源,以在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内保持技术优势并在未来进行有效竞争。”
尚德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明确给出了重视研发活动的理由:“公司的目标是在光伏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规模安装等领域成为全球市场领军人物,并在实现电网平价的过程中成为先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发新技术、设计更多先进生产设备、提高成本效率、实现量产、获得具有较高转换率的光伏电池。”很多上市公司通常会在此类文件中使用类似的语句、段落和声明。
研发资金支出趋势
依照Solarbuzz所公布的2011年市场排名(见图一),本文选择了自2007年起,位于前五位的企业进行年度研发资金分析。
图一:位于前五位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研发资金支出
福思,第一
福思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的研发资金支出状况与其他四家中国组件制造商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种差别,福思第一太阳能的解释也与其他公司有着本质区别。
比较明显的一个原因即为福思第一太阳能使用的是CdTe薄膜技术,而其他四家则选用的是晶硅技术。这家薄膜市场的领军企业也同样在三块大陆上走上了激进扩产的道路,并且还“重蹈覆辙”地使用了半导体巨头英特尔公司的模式。
从头至尾全封闭线性流程,以及在所有生产线上推进转换率升级作为产能扩张的一部分的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福思第一太阳能从2010年来与其他晶硅竞争对手相比,始终较高的支出比。
然而,据此公司称,2011年的研发资金支出的重心集中在了其零部件部门。由于主要关注公共事业规模光伏项目业务,这一部门成为了资金使用上的一个负担。同时,福思第一太阳能对于在未来工艺开发支出的计算和将研发支出作为设备折旧记录等方式也是其独有的统计方式。
同时,研发支出的增加同样使得在测试和材料认证方面的成本增加了2560万美元。在2011年,福思第一太阳能曾自豪地宣布,其相对较高的资金支出为公司带来了约0.5%的组件转换率增长,这一指标在2010年的增长幅度则是由11.3%增至11.9%。
在过去十二个月内,福思第一太阳能曾创下CdTe组件效率的两项世界纪录,分别获得了17.3%的局部转换率和14.4%的组件总体效率,从而保证了公司在CIGS技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图二和图三分别是研发支出所占公司收益的百分比和研发部门的员工人数,但均未显示出福思第一太阳能总体的资金使用水平。在2011年所出现的研发部门员工数量下降是由于公司决定暂停CIGS技术相关业务并将重心完全转移至CdTe的研发之上。
图二:位于前五位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研发资金所占公司收益的百分比
图三:位于前五位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研发部门员工人数
尚德的长期研发目标
即使在2007年之前,尚德电力的研发支出也足以超过各中国晶硅组件制造商对手。图一显示出尚德在2008-2010年间的研发资金支出有所提高,而其竞争对手的在这一领域内的支出却远低于尚德。
而主要的支出则花费在了其“冥王星(Pluto)”电池技术之上。公司在该技术开发之初便为其设立若干目标,但目前的主要目标则是将单晶硅电池效率提高至21%,将多晶硅电池效率提高至17.5%-18.5%。尽管由于长期存在的工艺成本问题,导致冥王星技术实际的开发速度远没有预期的迅速,尚德电力仍能将两种硅片类型的转换率年均提高0.5%。
值得指出的是,尚德电力率先建立了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对工艺成本带来了重要影响,但这一举动有时也可反过来在需要的时候完成低成本开发任务。
下一页>尚德电力以其与中国境内、境外各高校联合进行研发而闻名,并在其竞争对手之间引领了这一合作趋势。尚德的技术合作伙伴包括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优质光伏工程中心等。近期,尚德电力与其他高校所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在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建立的纳米光伏电池开发高新太阳能设备研究院、与中国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与应用学院的合作等。
英利奋勇直追
对于英利集团在2007年时并未进行任何研发投资的表述有可能只是轻描淡写的论断。如图一所显示的一般,英利绿色能源在这一领域内落后许多,当年投在研发部门的资金仅为240万美元,占公司收益额的比例也只有0.4%,研发部门工作人员只有130人。
但是,随着公司在2009年对旗下“熊猫”技术的推进,情况开始有所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英利绿色能源在2011年内花费在研发部门的资金(4530万美元)要高于尚德电力(3860万美元)。
尽管从在公司收益额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英利的资金支出模式较为不问,但是公司事实上已在过去五年内两次在支出资金占收益额百分比上超过了尚德电力。但是,事情的发展远没有就此止步。英利绿色能源在2010年为其研发活动雇佣了超过700名职员,在年底将相关业务职工总数增加至了1080人,而这一数字在上一年底还仅为259人(参见图三)。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2011年,该年度公司在研发活动业务领域内的员工人数达到了1330人。
下一页> 余下全文为了发展“熊猫”技术项目,英利绿色能源与荷兰能源研究中心(EnergyResearchCentreoftheNetherlands)以及光伏设备专家AmtechSystems旗下全资子公司TempressSystems进行了合作。在2011年,英利宣布“熊猫”产品生产线上的平均电池转换率已达到了19%,并且在“熊猫”技术的试生产线上获得了20%的转换率新纪录。
英利绿色能源同时还在其多晶硅电池上取得了新成绩,在2009、2010和2011年宣布其转换率分别达到了16.2%、16.5%和17%。
天合光能勇往直前
在2011年,天合光能将其在研发领域的年度投资由2010年的1860万美元翻一倍,增至2011年的4410万美元。公司将业务重点放在了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之上,包括钝化和镀膜技术等。与英利绿色能源相似,公司近几年的重心也放在了对于单晶硅产品产能开发之上,如天合光能旗下具有背印刷触点的N型SPARC太阳能电池等。
天合光能在2011年分别获得了单晶硅电池20%和多晶硅电池19.6%的转换率。
但是,正如图一所描绘的,天合光能直至2010年才真正开始重视起研发部门。作为一家起步较晚的公司,天合光能正重复着英利绿色能源的提高研发资金的模式,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尚德电力。然而,重要的转变发生在研发资金在收益额中所占百分比(图二)出现大幅增加之后,现在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水平与福思第一太阳能处在同一水平,并远远地将其中国对手甩在了身后。这种后来居上的姿态同样还体现在其为研发活动所雇用的员工数量:天合光能在相关部门内的员工数量由最初的48人增加至了2011年的560人,仅次于英利绿色能源。
下一页> 余下全文阿特斯助力ELPS
此次研究中一个令人较为惊讶的发现是阿特斯对于研发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尽管在过去几年中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阿特斯在过去五年就这一方面仍旧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很难相信阿特斯太阳能在2007年的研发支出仅为100万美元,只占公司收益额的0.3%,是前五大制造商中最低的一家。甚至在将其目前所增加的研发支出和相关领域员工数量计算在内后,这一比例也仍未超过1%。
直到2009年初,阿特斯太阳能才成立一处太阳能电池效率专门研究部门。在此之后,公司花费很多心思来推广其ELPS电池技术,这一技术以杜邦旗下先进的选择刑法审计技术为基础,结合了金属穿孔卷绕(MWT)技术。阿特斯同时还将注意力放在了N型异质结薄膜和发射极穿孔(EWT)技术、以及其他单晶硅硅片高效电池设计工艺之上。
尽管做出了这许多努力,阿特斯太阳能仍旧是研发支出最低的公司,其在公司收益额中所占的比例和参与研发活动的员工数量都是最低的。
总结
对于前五大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研发资金支出模式的分析显示出光伏制造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半导体产业内,研发支出在企业收益额中所占的百分比曾达到10%,甚至在周期性衰退期间曾接近过20%。
然而,如果研发项目被证实是成功的话,研发资金支出应被看做是公司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竞争时的一项前瞻性指标。尽管福思第一太阳能此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家CdTe薄膜技术领军企业仍旧继续增加其在未来的研发投资,并已然扭转局面。
英利、天合、阿特斯均意识到研发环节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和收益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英利绿色能源是目前动作最大的企业。尚德电力此次获得领先地位,也应归功于其对研发环节的长期投入。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光伏产业的总体发展像是坐在了过山车上一般,动荡不已。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在行业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