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技术是中国光伏太阳能多晶硅制造业的救星吗?

SEMI2013-04-06 23:59:59 流化床技术是中国光伏太阳能多晶硅制造业的救星吗?-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索比光伏网讯:

2012年是中国多晶硅工业的“大灾年”。2011年间,中国大约有40家多晶硅厂已经形成生产能力并多少有些产出,而到2012年末,能够继续维持生产的厂商不到10家,而真正还能坚持开工的大约只有5~6家。

预计到2013年末,将有超过20家厂商可能永久关闭,投资损失近千亿。

和“大跃进”年代类似,“大灾年”的出现,可以说是三份“天灾”,七份“人祸。”

这里“人祸”主要是指各个地方盲目攀比,都想要把当地建成“世界级”的多晶硅工业中心,当然,看人家做多晶硅发财而眼红,也是中国在2006-2010年陷入多晶硅“淘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中国绝大多数厂商采用的是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技术,大部分厂商由于生产规模和经验有限,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不过,就在中国多晶硅工业遭到重创之际,海外两家主要的流化床多晶硅生产厂商,挪威的REC 和美国的MEMC都不约而同地跑到中国来推销其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技术,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找上了中国大型的国营矿业冶金集团。外国厂商开出的方子很简单:采用流化床技术,多晶硅生产成本可以降低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而且质量可以和西门子法的相媲美。且不谈颗粒状流化床多晶硅的其他好处,对于生产成本还在每公斤30美元上下徘徊的中国厂商来说,这听上去就是救药。那么每公斤10美元的生产成本真的能成吗?海外厂商自己做到了没有?

图2显示了REC从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流化床多晶硅生产成本,其中有几个季度REC没有公布生产成本,原因可能是生产状态不稳定,导致成本数据异常,也可能是REC那时还在犹豫中:到底是守着流化床技术自个享用呢还是出卖这个技术以换回一些急需的现金?因为一旦决定这是需要独守的看家本领,对外公布自己的生产成本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暂且假定REC的数据没有水分,那么它去年第四季度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绝大多数中国多晶硅厂商的成本,虽然在目前的多晶硅价格水平上(2013年2~3月),按这个成本来生产也很难赚钱,但如果多晶硅的价格在未来还有一点上涨的想象空间,同时流化床技术的生产成本还可以进一步压缩,将来的日子似乎还是混得下去的。

不过,所有想要购买REC生产技术的中国厂商都应该关注一个细节,那就是按照REC的成本学习曲线,得要“学”多少年才能做到小于每公斤10美元的生产成本?从REC公司本身的情况来看,它从40多美元降到约25左右美元花了一年多时间,但从25美元降到约22~23美元也化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而从22~23美元降到约20美元,REC预测还得要化一年左右时间。这意味着,压缩同样幅度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困难程度呈指数级上升。单凭REC的经验来看,恐怕它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猴年马月才能把生产成本降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

既然如此,REC凭什么宣称用它的技术和经验在中国就能把生产成本做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呢?REC给出的理由主要包括中国的设备折旧成本低、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将帮助降低投资成本、中国有本地生产的廉价金属硅、中国劳动力较低廉,等等。当然,还有一点大家都猜得到,就是在中国可以做“巨大”规模的项目,这也是降低成本的因素之一。根据REC的推荐,在中国的项目要在2万吨以上, 按照每吨5万美元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成本来计算,一个2万吨的项目,其设备投资金额在10亿美元数量级,这还不包括其他开销。尽管10亿美元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来说算不上稀奇,但要是认为REC自己在美国办不到的事拿到中国来办就成,我看就一个字:“悬”。

那么MEMC又如何呢?MEMC采用流化床技术来生产多晶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流化床技术可以说是其“独门绝技”,就像掌上的“闺女”,一直以来是锁在“闺房”里的。但由于其美国工厂受制于硅烷生产原料供应的限制,生产规模一直不大,因而成本也远远高于REC目前的水平。因此,MEMC和三星精细化工的合资项目决定采用第三方的硅烷生产技术,而且MEMC可能不得不重新设计反应炉,因为原来老旧的反应炉显然不适合万吨级规模的生产。这意味着,如果采用MEMC的技术,一次性投资成本可能更大。此外,MEMC现在在中国找有钱人家“下嫁”自己的宝贝“闺女”还得躲躲闪闪,它不想把这件事搞得沸沸扬扬,因为和三星精细化工那宗“婚事”可能有一些排外的“约定”,而且看到有钱人家就想把自家的“闺女”嫁出,脸面上也不好看。

我的看法是,采用MEMC的技术比采用REC的技术风险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其用于三星精细化工的合资项目的新炉子还没有经过规模化大生产的实际考验,而采用老的炉子技术,要把生产成本降到每公斤10美元以下的概率接近于零,即使要做到每公斤30美元恐怕也勉为其难。

由此看来,虽然流化床技术是中国未来多晶硅工业的一个选项,但这一技术,尤其是外国厂商的流化床技术并不能帮助重新振兴中国的多晶硅工业,原因其实很简单:外国人一定不会把大有前途的技术真正出售给中国的竞争厂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现金。古往今来,中国人能做得好的东西都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奋斗搞出来的。学习外国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但幻想出钱买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恐怕最后的结局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希望今后少一些因为决策错误而导致的“人祸。”

文章作者:钊铭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06 2013/04

流化床技术是中国光伏太阳能多晶硅制造业的救星吗?

2012年是中国多晶硅工业的大灾年。2011年间,中国大约有40家多晶硅厂已经形成生产能力并多少有些产出,而到2012年末,能够继续维持生产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