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县城里崛起世界光伏巨头

2013-08-17 07:42:00 “从无到有”:县城里崛起世界光伏巨头-索比光伏网微信分享

我省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单体发电建筑———晶龙“金太阳”光伏电站项目顺利通过了由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制造太阳能设备

  确保产品质量,工作精益求精

头顶“中国硅王”、“光伏巨头”等众多光环的晶龙集团,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翘楚,是“无中生有”的企业典型代表。

总部位于传统农业小县城宁晋,一没有人才,二没有资源,三没有资金,晶龙是怎样实现“无中生有”的呢?

独特的人才优势,“借鸡生蛋”强强联合的发展思路,“化蛹成蝶”的经营能力和创新优势……晶龙以一次次突破革新、一个个行业奇迹,一步又一步地实现大跨越。跨越发展,成就规模优势巨擘;纵横拓展,构建产业集群巨舰。晶龙在光伏寒冬中,任凭风吹浪打始终保持赢利,做到举世一枝独秀。

  “三顾茅庐”追人才核心人才成为高科技企业的灵魂

“无中生有”,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伊始,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就明确了奋斗方向———高科技太阳能光伏产业。“要创大业、作大贡献,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做别人想干干不了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

高起步,锁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靳保芳让企业赢在了起跑线上。


通过多次调研、探索、分析、筛选,靳保芳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将信息高速公路引入家庭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息中,意识到作为主要原料之一的单晶硅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于是,靳保芳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创业的目光瞄准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单晶硅生产。

尖端的技术,尖端的产品,必须要有尖端的人才队伍,而尖端的人才队伍,要靠单晶硅领域的科技领军人物来打造。基于此,才有了之后的传奇故事:“三顾茅庐”,争取到单晶硅科研项目,“雪雾天奔袭”留住黄新明博士,继而在宁晋的土地上,打造出世界单晶硅“圣地”,创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阳光硅谷”。

“下天津、攀高枝,三顾茅庐”请任丙彦教授,引进单晶硅,晶龙起步从这里走来。

“请任教授来晶龙也不是易事,但我自有高招。”谈起与晶龙集团现任副董事长任丙彦教授的结识,靳保芳面露微笑。原来,靳保芳在积极了解与寻找项目时,一位老乡告诉他任教授在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任副所长,并得知该所的单晶硅科研成果已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靳保芳立刻前往天津找到任教授,首次提出合作意向却遭到拒绝。但靳保芳没有放弃,坚持“三顾茅庐”拜访任教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教授终被感动,并做通校方工作,使该校把三项专利产品有价转让给晶龙,双方自此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基地和单晶硅园区。1996年3月1日,宁晋县首家高科技企业建成投产,点起晶龙的“星星之火”。任教授投入多年心血和经验,培养企业首批技术人才,并带晶龙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道路。

“雪雾天奔袭”留住黄新明博士,晶龙奇迹从这里诞生。

2011年春天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春天。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磨练,历经反复的失败与奋起,晶龙成功研发出光伏产业一项革命性技术———超大晶粒准单晶铸锭,并实现大规模量产,为世界光伏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这项革命性技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背后的人才———东海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准单晶铸锭技术研发的核心人物黄新明。

2008年4月,黄新明辞去日本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职务,加入晶龙并主持东海硅材料研究中心工作。两年后的一个冬天,因工作不顺,黄新明产生离开念头。当时正值寒冬雪雾天,靳保芳得知后不顾雾大路滑,乘车赶往东海,原本6小时的路程却走了10小时。冒生命危险追来的靳保芳,比“萧何月下追韩信”更感人,黄博士选择坚守,并建议开展国际研究热点单晶硅铸锭项目。“研发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除了要有核心人才,还需要具备很多其他条件,而最重要、最关键的两项就是专业人才团队和资金。”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回忆说,当时靳保芳毫不犹豫,立即授权黄新明组建30人的专业团队,并一次拨付了3000万元作为研发准单晶铸锭技术的专用经费。

“晶龙给了我最大、最自由的平台,让我全身心投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超大晶粒准单晶铸锭项目通过技术鉴定后,每当回首成功之路,黄新明感慨不已。最近召开的SEMI中国光伏标准技术委员夏季会议决定:类单晶硅片的产品质量标准由晶澳牵头制定。

无独有偶,除了国内领军人才,慕名而来加入晶龙大家庭,还有国际光伏界泰斗级人物。以戴熙明为首的最具实力的澳大利亚3位科学家,也曾在这里创业。他们领导晶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建成太阳能电池75MW生产线,提高电池转换率超17%,创造“闪电上市”的奇迹……

下一页>  

“企”字顾名思义,“企”字无人就要“止”。人在“止”字上加把劲,企业就会强盛,若离开人的创新和努力企业便会衰败。“作为高科技企业,人才永远是第一位、是成功的核心要素,任一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贾二英说,晶龙制定了完整的人才战略,力求将人才战略融入企业之魂。

人才优势倾力构筑起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帮晶龙渡过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站上了光伏行业的巅峰。

“借鸡生蛋”求合作携手共赢强强联合打开新局面

在靳保芳看来,晶龙迅速做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拓宽视野,抓住机遇与世界光伏产业中知名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借鸡生蛋”实现借力借势发展。

晶龙牵手日本松宫,8年实现“三级跳”———国内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1997年,晶龙与日本松宫的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兴建了宁晋松宫,迈开了晶龙与国际化强势企业合作征程的第一步,使宁晋单晶硅基地仅用了短短8年时间,便实现由国内第一到亚洲第一再到世界第一的“三级跳”。

日本松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国际市场广阔。日本松宫的加盟推动宁晋单晶硅基地迅猛发展,到1998年底,单晶炉增至24台、年产能达到100吨,成为国内最大单晶硅生产基地;1999年,年产单晶硅200余吨,跃升为亚洲老大;2004年,年产单晶硅836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0%,占全球产量的20%,雄居世界太阳能单晶之最。

晶龙与海姆洛克“交友”,使产业链上溯至原料层面。

晶龙的危机意识特别强,即使是在市场形势非常好的2004年,晶龙也积极准备措施———寻找更优秀的合作伙伴,用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当年9月,靳保芳和任丙彦访问了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美国海姆洛克公司,凭借着晶龙过硬的产品质量、真诚的服务,与该公司结下不解之缘。

多年来,晶龙和海姆洛克公司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海姆洛克公司给中国的多晶硅三个供应份额,晶龙就占两个。晶龙与海姆洛克公司的战略合作,使产业链上溯至原料层面,从而获得优质、低价的多晶硅原料。

高端合作,美国上市进军国际光伏产业舞台。

2005年,晶龙与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光伏科研机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太阳能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协议。晶龙还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团队合作创办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为主的晶澳太阳能公司。晶澳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投产即达到17.468%以上,晶龙借助晶澳在美国上市成功进军国际光伏产业舞台。晶澳填补了晶龙生产太阳能电池这一空白,不仅健全了晶龙的产业链,还将产业链延伸到终端。2010年,晶澳成为世界最大的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制造商。2012年,晶澳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达到2000兆瓦,进入世界一线制造商行列。

通过与世界最大纽扣生产商香港其昌公司合资兴办晶兴、昌隆等公司,壮大和延伸了晶龙的产业链,实现了石英坩埚和石墨热系统由进口变为自主生产,提高了晶龙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具备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

强强联手,晶龙获得雄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迅速做大做强。晶龙怎么就能备受国际国内的业界大佬青睐呢?这么多产业巨头、技术尖端机构,怎么就心甘情愿地与晶龙合作,并做晶龙长期的利益攸关方呢?

下一页>  余下全文

答案是———晶龙具备“义中取利、合作共赢”等独特的“企业格”,还时时考虑为利益攸关方创造价值。“共同利益,才能赢得共同发展。”靳保芳一语道破机关。“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企业也应有‘企业格’。”靳保芳对合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企业格”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合作中能散发出一种“魔力”,使“一天的客户”心甘情愿地做你的“永远的客户”。

“做不到的事不承诺,定了的事绝对要执行,定了的合同绝对要履行。”晶龙坚持这一经营信条,紧跟市场走,贴近客户,想客户之所想,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晶龙不仅对合作伙伴讲诚信,对国家、员工、投资者和消费者等任一利益攸关方都讲诚信。

“不下岗,收入不减少。”这是靳保芳对三万多晶龙人,及其背后有着十几万人口的家庭,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晶龙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员工的根本利益;建立了稳步提高职工收入的长效机制,在企业内实现了“三项保险”全覆盖。

尽管光伏业仍然处于极其严峻的寒冬期,即使生产经营再困难,晶龙也会铭记使命———承担社会之责任,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为员工谋求福利,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为消费者提供超值服务。

  “化蛹成蝶”做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光伏巨舰

“化蛹成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着欣喜也有着磨难,需要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需要迎势而上,正所谓“天下之事,待机而动,伺时而发,万事而无不成”。

把握大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使晶龙一次次抢抓机遇,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凭借高层领导的市场敏感性,晶龙总能领先市场一步,逢山早开路,遇河先架桥。跨越发展———成就规模优势巨擘。“没有产业规模,一切都将无从谈起。”靳保芳认为,要想掌握市场话语权,就必须有规模优势。晶龙规模优势的形成,离不开两次大规模扩张———“两次提前3个月”。当别人还在观察、思考的时候,晶龙却提前3个月迅速行动,快速抢占先机,掀起扩张风暴。

2009年,第一次“提前3个月”———科学研判,提前布局,销售收入再次破百亿。

挺过“寒冬”的强者,对机遇的渴望尤为迫切。2009年四五月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光伏市场稍稍好转,当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还未从危机中走出来时,晶龙就果断预测下半年市场将回暖,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一切准备。

没有先人一步的思考,就不可能掌握市场先机。

事实正如预料,当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回暖。国内光伏企业欢欣鼓舞,开足马力展开了一场追回损失、再创佳绩的大会战。但是,在此前3个月,晶龙早已提前启动。生产销售等工作比同行整整提前3个月。当别人观望等待时,晶龙已手握订单并生产了3个月。2009年第四季度,晶龙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270多兆瓦,一举超过2008年全年总量。当年,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再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利税9.88亿元,为快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迅速复苏和新扩张奠定基础。

下一页>  余下全文

2010年,第二次“提前3个月”———谋篇布局,捷足先登,跃升为世界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2010年新年伊始,世界光伏行业重新沐浴在市场的春天里。靳保芳迅速对企业项目建设,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员令:抢抓机遇,开足马力,搞好生产,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仅在宁晋,就一次性投资12亿元,建设20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大规模扩张后,喜人的成绩纷至沓来。当年第二季度,晶澳单季出货量高达311兆瓦,取代德国太阳能行业龙头Q-Cells,坐上全球晶体硅电池片供应商的头把交椅;单晶硅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吨,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2吉瓦,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当年晶龙集团销售收入比2009年陡增160亿元,达到267亿元,利税41.7亿元,使其世界光伏规模第一的地位更稳固。

走好一步棋容易,而下好一盘棋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凭借市场敏感性、时时领先一步的跨越发展,成就了晶龙规模优势的巨擘。

晶龙以生产太阳能单晶硅片为主,规模做到了世界最大。但这样的产品结构,只能处于整个光伏产业的最底端,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在市场剧烈震荡的时期。“规模做大了是基础,但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航母。”在靳保芳看来,新兴产业在初期只有迅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相互联动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才能克服市场瓶颈。

  纵横拓展———构建产业集群的巨舰。

横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建立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群。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生产,晶龙开始横向扩展产业链,建立单晶炉制造厂、高纯石英坩埚制造厂、高纯石墨加工厂等服务群体,催生出与主业相关的一批横向延伸企业。“这样做使某些产品由国外进口转变成自主生产,大大增强了市场适应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贾二英说。

纵向延伸,使产品从半导体材料向成品件延伸,从一般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延伸,从初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晶龙从一般的半导体材料向高精尖的器件级、电路级产品延伸,从初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迈进,形成以太阳能单晶硅为主导产品的生产系列,具备科研、生产、维修、贸易、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了集团内部相互联动、互相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了高科技企业群。”贾二英说。

产业链条的延伸还不止于此。2010年,晶龙紧跟市场前沿,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进一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条。单一依靠生产单晶硅片为主的格局得以改变,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销售收入占集团销售收入的70%以上,一举跃升至光伏产业的最前端。

产业链上纵横拓展,打造出一个产业集群巨舰,迈向产业高端新征程。纵向延伸,产品向高精端及下游延伸,晶体生长(多晶硅铸锭)—切方—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工程安装,建立起一条世界光伏产业界独具优势的产业链;横向延伸,从光伏耗材入手,建立了半导体设备公司(生产单晶炉)、高纯石墨加工厂、高纯石英坩埚厂、切削液厂等服务群体。

千帆竞秀,百舸争流。羽翼丰满的晶龙已成为一艘产业集群的巨舰,驶入大洋,驶向需要它的世界各地。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相关推荐

图片正在生成中...

索比光伏网
17 2013/08

“从无到有”:县城里崛起世界光伏巨头

我省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单体发电建筑晶龙金太阳光伏电站项目顺利通过了由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索比光伏网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