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多方面设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光伏行业新一轮整合大潮拉开序幕。
工信部提高“光伏门槛”
近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等多个方面划定门槛,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快推进光伏产业转型升级。
《规范条件》对光伏制造企业按产品类型在产能方面设定了准入标准: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硅锭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棒年产能不低于1000吨;硅片年产能不低于5000万片;晶硅电池年产能不低于200MWp(兆瓦);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薄膜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50MWp。
《规范条件》还明确规定了对现有及新建企业及项目产品需满足的生产条件以及光伏制造项目能耗、水耗的指标,其废气、废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大气及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及项目,其产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和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自7月以来,国家还出台了加大并网力度、金融支持、清洁能源补贴等一系列扶持光伏行业发展的新政。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规范条件》的出台,加上先前的政策铺垫和技术手段支持,光伏行业新一轮整合大潮开启。
多晶硅产业链整合“惨烈”
来自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和产量占全球60%,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占全球40%,产能过剩明显。同时,由于欧美双反及全球需求趋缓,靠低价竞争占领市场的出口模式已走不下去。
业内人士表示,光伏行业若要彻底走出低迷期,兼并重组、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在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产业链整合显得格外“惨烈”。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说:“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业的开工率非常低。全国2.8万吨的产能中,有2.2万吨在江苏中能生产,一个企业占了行业近80%的产能,大多企业几乎是‘半死不活’。”
9月20日,我国宣布对美国开征反补贴税,韩、德两大多晶硅巨头“幸免于难”,中国多晶硅企业恐难有“好日子”。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韩国OCI和德国瓦克公司为世界前十大多晶硅生产商,分别将90%和60%以上的多晶硅输往中国,极大压低了多晶硅进口价格,85%以上的企业面临淘汰,行业陷入困境。
一手抓规范一手给指引
“未来,多晶硅的破产重组还将继续,预计现有的五六十家多晶硅企业,将有90%的被淘汰出局,最终形成五六个多晶硅企业集团。”任浩宁说。
专家认为,此次《规范条件》出台,给光伏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拧紧了螺丝钉,企业将各凭本事,争取进入“白名单”,必然给行业带来一段阵痛期。此外,除了行业自身调整中的阵痛,还要警惕外来威胁可能引发的“外伤感染”。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光伏内忧外患,行业的整合要疏堵结合,一手抓规范,一手给指引。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等专家表示,国家应鼓励重点企业在技术研发、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工夫。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表示,虽然我国在欧美传统市场受挫,但凭借中欧价格承诺及对美的反制措施,仍保留了在传统市场上的基础份额。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组件在新兴市场的增幅明显,对日本、印度、非洲的综合增速达200%。
特别声明:索比光伏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来源注明索比光伏网或索比咨询的内容为索比光伏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图片正在生成中...
近日,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在多方面设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光伏行业新一轮整合大